[卷第三十·杂病] 热痛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病热者而有所痛者何也?曰∶热病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在太阳□太阳入于阴,故痛也,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黄帝曰∶善哉。(阳明血气最大,故人迎三盛,得知有病。太阳次少,故二盛得知。次少阳最少,故一盛得知。热病为阳,太阳在头,故热病起,太阳先受。太阳受已,下入阳明,故阳明次病。阳明受已,末流少阳,故少阳有病。太阳入于少阴,阳盛阴虚,故头痛。阳盛阴虚,故腹胀也。平按∶《甲乙》一盛、二盛、三盛下均有在字。
    《素问》在太阳三字作入阴也三字,新校正云∶“《甲乙经》无入阴也三字。”“太阳入于阴故痛也在头与腹”《素问》、《甲乙》作“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

[卷第三十·杂病] 脾瘅消渴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六。
    黄帝曰∶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清气,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故其气上溢转,转为消渴,治之以兰,兰除陈气。
    (五气,五谷之气。液在脾者,五谷液也。肥羹令人热中,故脾行涎液,出廉泉,入口中,名曰脾瘅。内热气溢,转为消渴,以兰为汤饮之,可以除陈气也。平按∶《素问》名为何作病名为何,《甲乙》作病名曰何。清气《素问》作精气,《甲乙》作津液。液在脾《素问》、《甲乙》作津液在脾。此肥羹之所致也《素问》、《甲乙》羹作美,致作发,新校正云∶“《太素》发作致。”《素问》而多下有肥也二字。《素问》、《甲乙》满上有中字,转字不重。消渴《甲乙》作消瘅,注云∶《素问》作消渴。《素问》、《甲乙》兰字不重。)

[卷第三十·杂病] 胆瘅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五。
    黄帝问岐伯曰∶有病口苦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胆瘅。(平按∶病下《素问》、《甲乙》有口苦取阳陵泉六字,《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详前后文势,疑此为误。”)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输,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胆为肝腑,肝为内将,取决于胆,其人有谋虑不决,伤胆气上,胆溢从咽入口,口苦,名曰胆瘅,可取胆募日月穴也。平按∶《甲乙》肝者上有“胆者中精之府”六字,注云∶《素问》无此句。)

[卷第三十·杂病] 头齿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齿亦当痛,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一。自齿痛不恶清饮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六。
    黄帝曰∶人有病头痛以岁数不已,此安得之?是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人头痛,齿亦当痛。(大寒入于骨髓,流入于脑中,以其脑有寒逆,故头痛数岁不已。齿为骨余,故亦齿痛。平按∶《素问》、《甲乙》岁数作数岁,齿亦当痛作齿亦痛。)齿痛不恶饮,取足阳明;恶饮,取手阳明。(上齿虽痛,以足阳明谷气,故饮不恶冷,可取足阳明。下齿痛,取手阳明也。平按∶《灵枢》、《甲乙》作清,道藏本《灵枢》作。)

[卷第三十·杂病] 颌痛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卷九第一)颌痛,刺手阳明与颌之盛脉出血。颊痛,刺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手阳明上颈贯颊,故颊痛皆取之。曲周动脉有足阳明,无手阳明动脉也。
    平按∶颌《甲乙》作颔,《灵枢》作。颊《甲乙》作颔,《灵枢》作。刺阳明《灵枢》、《甲乙》作刺足阳明。按人迎于经《甲乙》作按经刺人迎。)

[卷第三十·杂病] 项痛
    平按∶此篇见《灵枢》、《甲乙》同上编。
    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顾,刺手太阳也。(足太阳脉行项,故不可俯仰取之。手太阳脉行项左右,故不得顾取之也。平按∶《甲乙》项痛作头项。《灵枢》顾上有以字。)

[卷第三十·杂病] 喉痹嗌干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如韭叶,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二。自喉痹不能言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第十二第八及卷七第一中篇。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手之小指次指之端,手少阳关冲。手心主出属心包,下内;手少阳从膻中,上□系耳后,故喉痹舌卷口干烦心心痛及臂内痛皆取之也。平按∶臂内廉痛《甲乙》作臂表痛,注云∶《灵枢》及《太素》俱作臂内廉痛。又《甲乙》取下有关冲在三字,韭叶下有许字。注系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出,检《灵枢·经脉》篇,手少阳上项系耳后,应作项。又注皆取之,皆字袁刻误作者。)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手阳明脉循缺盆上头,足阳明脉循喉咙入缺盆,故喉痹能言、不能言,取此二脉疗主病者也。)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足少阴脉至舌下,故口热取之。平按∶《甲乙》少阴作少阳。)

[卷第三十·杂病] 目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阴乔,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自目外决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四。
    目中赤痛,从内始,取之阴乔。(目内,阴乔脉也,故取所主之输也。平按∶乔《灵枢》、《甲乙》作跷。)目外决于面者,为兑;在内近鼻者,上为外,下为内。(人之目有三∶外决为兑,内角上为外,下为内。准《明堂》兑为外,近鼻者为内也。平按∶《灵枢》兑作锐,近鼻者下有为内三字。注准《明堂》袁刻作唯《明堂》。)

[卷第三十·杂病] 耳聋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后取足,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见《甲乙》十二第五。自聋而不痛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甲乙》同上。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中,听宫、角孙等穴也。)耳鸣,取耳前动脉。(耳前动脉,和、听会等穴也。)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抵,耳无闻也。(耳痛者有二∶有脓,有干抵。无所闻者,不可刺也;而有闻声者,可刺。,当狄反。抵,乃井反。平按∶抵《灵枢》作盯二字,《甲乙》亦作抵,注云∶一本作盯。)耳聋,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手少阳至小指次指,即关冲穴。足少阳至足小指次指,即窍阴穴也。其脉皆入耳中,故二俱取之也。平按∶《甲乙》小指作少指,无次指二字,注云∶《太素》作小指次指。)耳鸣,取手足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手之中指,手心主脉,《明堂》不疗于耳。
    足之中趾,十二经脉并皆不上。今手足中指皆疗耳鸣,今刺之者,未详,或可络至缪刺也。平按∶手足中指《灵枢》、《甲乙》作手中指。)聋而不痛,取足少阳;聋而痛,取手阳明。(足少阳正经入耳,手阳明络脉入耳。足少阳主骨益耳,故取之也。手阳明主气益耳,故痛取之也。平按∶《灵枢》两痛字下均有者字。)


前一页 ◇ 伏梁病
后一页 ◇ 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