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杂病
    平按∶此卷卷首目录五十四行,袁刻及日本别抄本全佚,平从杨惺吾氏所获仁和寺十三纸中补入。目录末有二行。一行重身病三字,高一格写;一行上缺三字,下有于岐伯曰四字,是上缺三字,应系黄帝问三字。曰下缺一字,又下为“有重”二字,又下缺五字,又下有“此为”二字,又下缺一字。据《素问·奇病论》及《甲乙经·妇人杂病》篇,曰下所缺一字应作人,重下所缺五字应作身九月而喑五字,为下所缺一字应作何,则此一行应作“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正与本书下文病字相接。
    

[卷第三十·杂病] 重身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十。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从《太素》残卷补入。)病?岐伯曰∶胞之络脉绝。问曰∶何以言之?答曰∶胞络系于肾,少阴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曰∶治之奈何?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妇人怀子,又名曰重身□□□□□□属膀□,不言女子□,今云胞络系于肾少阴上系舌本者,以是女子胞络亦系于肾,故任身九月有胞络绝者,喑不能言,至十月胎生,还复旧也。平按∶注重身下原缺六字,宜空六格,袁刻作胞络脉三字,不合。膀下原缺一字,宜空一格,应是胱字,袁刻作胱肾腑三字,不合。女子下原缺一字,袁刻作肾。十月上袁刻脱至字。
    复下袁刻脱旧也二字。)《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疹。(平按∶益《甲乙》作溢。以成疹《素问》作以成其疹。《甲乙》疹作辜,注云∶“《素问》作疹。”《素问》疹下有“然后调之”四字,新校正云∶“《甲乙》及《太素》无此四字,本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当删去之。”)所谓不足者,身羸瘦,无用石也。益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也,故曰疹成。(身之羸瘦,更用石,此为损不足也。
    腹中有形,此为有余,益之以成其病,斯乃损于有余为病也。益有余为病□知,□实为病难□,故须言之。平按∶疹成《甲乙》作成辜。)

[卷第三十·杂病] 温暑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勿止,见《素问》卷九第三十一《热论》篇。篇末一句,见《素问》卷十六第六十一《水热穴论》,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病者当与汗皆出,勿止。
    所谓玄府者,汗空。(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于病温。冬伤于寒甚者,夏至以后发于病暑。暑病热气与汗俱出者,此为热去,勿止。汗之空名玄府者,谓腠理也。平按∶《素问》、《甲乙》病者当与汗作暑当与汗。《甲乙》汗空作汗孔也。又《素问》新校正引杨注,发于,两于字均作为。)

[卷第三十·杂病] 四时之变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四《论疾诊尺》篇。又自冬伤于寒至咳嗽,见《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五。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日中阳陇,必降为阴;夜半阴极,必升为阳。)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十一月极寒,一阳爻生,即寒生热也。五月一阴爻生,即热生寒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寒,冬之气也。伤,过多也。人之冬月,受寒过多,至春必属瘅热之病,此为寒生热也。)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风,春之气也。受风过多,极为飧泄肠,此为风生泄也。)夏伤于暑,秋生疟;(暑,夏之气也。受暑过多,极为疟,此为暑生疟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湿,秋之气也。受湿过多,极为咳嗽,此为湿生咳也。此是四时必□□□不可易。平按∶注四时下原抄有必字,必下缺三字,最下一字下半作文。袁刻四时下无必字,作之序支三字,不合。兹于必字下,仍空三格。)

[卷第三十·杂病] 息积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病胁下满,气逆行,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精为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黄帝曰∶善。(胁下满,肝气聚也。因于喘息,则气逆行,故气聚积,经二三岁,名曰息积,无妨于食,而不可灸,可以刺□引精并服药,药行不可更刺。平按∶《素问》逆下无行字。精为引《素问》、《甲乙》作积为导引,袁刻作精为导引。注可以刺,袁刻刺字在可以二字之上,可以下有导引二字,无精字。原抄作可以刺,刺下缺一字,缺字下有引精二字,谨根据原抄。)

[卷第三十·杂病] 伏梁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又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二。
    黄帝问曰∶人有身体,股胫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不可动,动之为水,溺清之府。(头以下为身,四肢曰体,义当腐也。髀外曰股,膝下长骨曰胫,如此四处皆腐肿,并绕脐痛,名曰伏梁。此伏梁病,以风为本也。动,变发也。若有变发,可为水病。溺,冷清之府也。平按∶《素问》作髀,不可动上有“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二十二字,本书在后。《甲乙》、《素问》清作涩,府作病。)黄帝问曰∶病有少腹盛者,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曰∶病名伏梁。伏梁何因如得之?(平按∶《素问》作“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答曰∶裹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因有膜裹脓血,在肠胃外,四箱有根在少腹中,不可按之,故按之痛,遂致于死,名曰伏梁。平按∶《素问》、《甲乙》裹下有大字。)问曰∶何以然?曰∶此下则因阴,必脓血上则迫胃脘出膈,使胃脘内痈。(何以按之致死?以其伏梁下因于阴,脓血必上迫于胃管,上出于膈,使胃管生痈,故按之下引于阴,上连心腹,所以致死。脘□□□平按∶《素问》、《甲乙》必脓血作必下脓血,出膈作生膈,使胃作挟胃,《素问》新校正云∶《太素》挟胃作使胃。)此人之病难治也,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顺,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源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如此之病,得时必久也。亟,欺吏反,数也。此病是风为本,其气溢于大肠之中,着于齐下盲原,故环脐痛。不可辄动数夺,夺之致死。以居盲原,所以齐上为逆也。平按∶此人之病难治也《素问》、《甲乙》作此久病难治。袁刻人字作积人二字。齐《素问》、《甲乙》作脐。源《素问》、《甲乙》作原。)

[卷第三十·杂病] 热痛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病热者而有所痛者何也?曰∶热病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在太阳□太阳入于阴,故痛也,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黄帝曰∶善哉。(阳明血气最大,故人迎三盛,得知有病。太阳次少,故二盛得知。次少阳最少,故一盛得知。热病为阳,太阳在头,故热病起,太阳先受。太阳受已,下入阳明,故阳明次病。阳明受已,末流少阳,故少阳有病。太阳入于少阴,阳盛阴虚,故头痛。阳盛阴虚,故腹胀也。平按∶《甲乙》一盛、二盛、三盛下均有在字。
    《素问》在太阳三字作入阴也三字,新校正云∶“《甲乙经》无入阴也三字。”“太阳入于阴故痛也在头与腹”《素问》、《甲乙》作“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


前一页 ◇ 咳论
后一页 ◇ 脾瘅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