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痔疾论第二十八
    论曰。手阳明大肠名曰害蜚。(蜚虫也)六元正纪论。阳明又曰司杀府。(手阳明属金)大肠名害蜚。谓金能害五虫。又曰。司杀府。谓金主杀。既有此二名。何以自生虫。盖谓三焦相火盛。而能制阳明金。故木来相侮。内经曰。侮谓胜己也。木主生五虫。叔和云。气主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渐觉稍泻三焦热。莫漫多方立纪纲。此言饮酒多食热物。脾生大热。而助三焦气盛。火能生土也。当泻三焦。火热退。使金得气而反制木。木受制则五虫不生。病自愈矣。
    
    苍术泽泻丸
    苍术(四两去皮)泽泻(二两)枳实(二两)地榆(一两)皂子(二两烧存性)上为细末。烧饭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酒或米饮下。
    
    又方
    川乌(炮)古锻石(等分)根据前丸服。
    
    淋洗药
    天仙子荆芥蜀椒蔓荆子(等分)上以水煎洗。
    
    黑地黄丸
    。治痔之圣药也。在虚损门下有方。
    

[卷下] 妇人胎产论第二十九(带下附)
    论曰。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治胎产之病。从厥阴经者。是祖生化之源也。厥明与少阳相为表里。故治法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为三禁。不可汗。
    不可下。不可利小便。发汗者。同伤寒下早之证。利大便。则脉数而已动于脾。利小便。则内亡津液。胃中枯燥。制药之法。能不犯三禁。则荣卫自和。荣卫和而寒热止矣。外则和于荣卫。内则调于清便。先将此法为之初治。次后详而论之。见证消息。同坏证伤寒。为之缓治。或小便不利。或大便秘结。或积热于肠胃之间。或以成。或散血气而为浮肿。盖产理多门。故同伤寒坏证。如发渴用白虎。气弱则黄。血刺痛而用以当归。腹中痛而加之芍药。以上例证。不犯三禁。皆产后之久病也。凡产后暴病。禁犯不可拘也。如产后热入血室者。桃仁承气抵当汤之类是也。胃坚燥者。
    大承气不可以泄药言之。产后世人多用乌金四物。是不知四时之寒热。不明血气之虚与实。盲然一概。用药如此。而愈加增剧。是医人误之耳。大抵产病天行。从增损柴胡。杂证从加添四物。然春夏虽从柴胡。秋冬约同四物。药性寒热。病证虚实。不可不察也。四物汤常病服饵。四时各有增损。今具增损于后。
    春倍川芎。(一曰春二曰脉弦三曰头痛)夏倍芍药。(一曰夏二曰脉洪三曰泄)秋倍地黄。(一曰秋二曰脉涩三曰血虚)冬倍当归。(一曰冬二曰脉沉三曰寒而不食)此常服顺四时之气。而有对证不愈者。
    谓失其辅也。春防风四物。(加防风倍川芎)夏黄芩四物。(加黄芩倍芍药)秋天门冬四物。(加天门冬倍地黄)冬桂枝四物。(加桂枝倍当归)此四时常服随证用之也。如血虚而腹痛。微汗而恶风。四物加术桂。谓之腹痛六合。如风虚眩晕。加秦艽羌活。谓之风六合。如气虚弱。起则无力。匡然而倒。加浓朴陈皮。
    谓之气六合。如发热而烦。不能安卧者。加黄连栀子。谓之热六合。如虚寒脉微。气难布息。不渴清便自调。
    加干姜附子。谓之寒六合。如中湿身沉重无力。身凉微汗。加白术茯苓。谓之湿六合。此妇人常病。及产后病通用之药也。治妇人虚劳。局方中谓之首尾六合者。如大圣散下熟干地黄丸。是治无热虚劳。专其养也。中道药也。牡丹煎丸。空心食前。人参荆芥散。临卧食后。是治有热虚劳药也。
    治妇人怀胎腹胀。
    枳壳汤。
    枳壳(三两炒)黄芩(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
    治产前胀满。身体沉重。枳壳汤中。加白术一两。
    治产前寒热。小柴胡汤中。去半夏。谓之黄龙汤。
    治怀孕胎漏。
    二黄散。
    生地黄熟地黄(各等分)上为细末。加白术。枳壳汤调下一两。日二服。
    治有孕胎痛。
    地黄当归汤。
    当归(一两)熟地黄(二两)上为粗末。作一服。水三升。煎至升半。去滓顿服。
    
    束胎丸
    白术枳壳(去穣炒等分)上为末。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月一日食前服三五十丸。温熟水下。胎瘦易生也。服至产则已。
    产间药治胎衣不下。或子死腹中。或血冲上昏闷。或血暴下。及胞干而不能产者。宜服
    半夏汤。
    半夏曲(一两半)桂(七钱半去皮)大黄(五钱)桃仁(三十个去皮尖炒)上为细末。先服四物汤三两服。次服半夏汤三钱。生姜三片。水一盏。煎去三分。食后。如未效。次服下胎丸。
    
    下胎丸
    半夏(生)白敛(各半两)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食后。用半夏汤下三二丸。续续加至五七丸。如有未效者。须广大其药。
    榆白皮散主之。又不效大圣散主之。有宿热人。宜服人参荆芥散。
    产后药治产后经水适断。感于异证。手足牵搐。切牙昏冒。宜
    增损柴胡汤。
    柴胡(八钱)黄芩(四钱半)人参(三钱)半夏(三钱)石膏(四钱)知母(二钱)黄(五钱)甘草(四钱炙)上为粗末。每服半两。生姜五片。枣四个。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清。无时。
    前证已去。次服
    秦艽汤
    。去其风邪。
    秦艽(八钱)人参(三钱)防风(四钱半)芍药(半两)柴胡(八钱)黄芩(四钱半)半夏(三钱)甘草(四钱炙)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清无时。二三日经水复行。前证退。宜服荆芥散。小柴胡小料中。加荆芥穗五钱。枳壳五钱麸炒去穣。同小柴胡汤煎服。三二日后。宜正脾胃之气。兼除风邪。宜服
    防风汤。
    苍术(四两)防风(三两)当归(一两半)羌活(一两半)上为粗末。每服一二两。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取清。续续常服。无时。
    凡胎前之药。无犯胎气。产后变化。并同伤寒坏证。尽从加减四物汤调治。
    治产后腹大坚满。喘不能卧。
    白圣散。
    樟柳根(三两)大戟(二两半)甘遂(一两炒)上为极细末。每服二三钱。热汤调下。取大便宣利为度。此药主水气之胜药也。
    治产后风气在表。面目四肢浮肿。宜加减局方中七圣丸。每服二十丸。白汤下。日加三四丸。以利为度。
    如浮肿喘嗽。加木香槟榔倍之。谓气多浮则肿。如头目昏冒。加羌活川芎。谓多风也。如只浮肿。根据七圣丸本方服之。
    治产后日久虚劳。虽日久而脉浮疾者。宜服三元汤。
    柴胡(八钱)黄芩人参半夏(洗)甘草(炙以上各三钱)川芎芍药熟地黄当归(各二钱半)上为粗末。同小柴胡汤煎服。
    治日久虚劳。微有寒热。脉沉而浮。宜
    柴胡四物汤。
    川芎熟地黄当归芍药(各一两半)柴胡(八钱)人参黄芩甘草半夏曲(以上各三钱)上为粗末。同四物煎服。
    如日久虚劳。针灸小药俱不效者。宜服
    三分散。
    白术茯苓黄川芎芍药熟地黄当归(各一两)柴胡(一两六钱)黄芩(六钱)人参(一两六钱)半夏(六钱)甘草(六钱)上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一盏。煎至半盏。温服清。日一服。
    治产后虚劳不能食。宜
    十全散。
    白术茯苓黄(各二两)人参川芎芍药熟地黄当归(各一两)桂(一两半)甘草(一两半炙)上如麻豆。每服半两。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三枚。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温服清。
    凡虚损病者。浅深治有次第。虚损论中详论之。
    治产后诸风。痿挛无力。
    血风汤。
    秦艽羌活防风白芷川芎芍药当归地黄白术茯苓(各等分)上为细末。一半炼蜜丸如桐子大。一半散。温酒调下丸子五七十丸。甚妙。
    治产后诸积不可攻。当养阴去热。其病自退。宜服
    芍药汤。
    芍药(一斤)黄芩茯苓(各六两)上三味为粗末。每服半两。水煎。日三服。去滓温服。
    治产后儿枕大痛。
    黑白散。
    乌金石(烧红醋淬七遍另为细末)寒水石(烧存性末)上二味各等分。另顿放。临服各抄末一钱半。粥饮汤下。痛止便不可服。未止再服。大效。
    治产后不烦而渴。
    桃花散。
    新锻石(一两)黄丹(半钱)上细末。渴时冷浆水。调一钱服。
    治产后冲胀。胸中有物状。是噎气不降。
    紫金丹。
    代赭石砺石(各等分)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下。胸中痛。加当归汤下。久服治血癖。
    
    又方
    代赭石(一两)桃仁(三钱炒去皮尖)大黄(五钱)上为末。薄荷水为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下无时。
    治脐腹痛不可忍。四物汤一两。加玄胡三钱半。
    治血癖腹痛。及血刺腰痛。四物汤细末二两。加酒煮玄胡细末三两。每服三钱。酒调下。
    治血运血结血聚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连于肋胁。四物汤四两。倍当归川芎。加鬼箭红花玄胡各一两。
    同为末。如四物汤煎服。取清调没药散服之。
    
    没药散
    虻虫(一钱去足羽炒)水蛭(一钱炒)麝香(一钱)没药(三钱)上为细末。煎前药调服。血下痛止。只服前药。
    治产后头痛。血虚痰癖寒厥。皆令头痛。加减
    四物汤。
    羌活川芎防风香附子(炒)白芷(以上各一两)石膏(二两半)细辛(二钱)当归(五钱)熟地黄(一两)甘草(五钱)苍术(一两六钱去皮)上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无时。如有汗者。是气弱头痛也。方中加芍药三两。桂一两半。加生姜煎。如痰癖头疼。加半夏三两。茯苓一两半。加生姜煎。如热厥头痛。
    又加白芷三两。石膏三两。知母一两半。寒厥头痛。加天麻三两。附子一两半。生姜煎。
    治产后风虚血眩。精神昏昧。
    荆芥散。
    荆芥穗(一两三钱)桃仁(五钱去皮尖炒)上为细末。温水调服三钱。微喘加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炒)各三钱。
    治产前证胎不动。如重物下坠。腹冷如冰。
    立效散。
    川芎当归(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秤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服。
    治如人胎漏。及因事下血。
    枳壳汤。
    枳壳(半两)黄芩(半两)白术(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前空心服。
    治妇人筋骨痛。及头痛脉弦。憎寒如疟。宜服
    风六合汤。
    四物汤四两。加羌活防风各一两。
    治妇人血气上冲。心腹肋下闷。宜服
    治气六合汤。
    四物四两。加木香槟榔各半两。
    治妇人脐下冷。腹痛腰脊痛。宜服
    玄胡六合汤。
    四物内加玄胡苦楝(炒)各一两。
    治妇人气充经脉。月事频并。脐下痛。宜
    芍药六合汤。
    四物内倍加芍药。
    治妇人经事欲行。脐腹绞痛。宜服
    八物汤。
    四物内。加玄胡苦楝各一两。槟榔木香各半两。
    治妇人经水过多。别无余证。
    四物内。加黄芩白术各一两。
    治妇人经水涩少。
    四物内。加葵花煎。
    治妇人虚劳气弱。喘嗽胸满。宜
    气六合汤。
    四物内。加浓朴一两。(制)枳实半两。(炒)以上煎法。并同四物服之。
    四物主治法熟地黄补血。如脐下痛。非熟地黄不能除。此通肾经之药也。
    川芎治风。泻肝木。如血虚头痛。非芎不能除去。此通肝经之药也。
    芍药和血理脾。治腹痛非芍药不能除。此通脾经之药也。
    当归和血。如血刺痛。非当归不能除。此通心经之药也。
    以上四味治法。如前一证。于四物汤中。各加二味用之。如少腹痛。四物汤四两。加玄胡苦楝各一两。经水暴多。四物四两。加黄连黄芩各一两。如腹痛者只加黄连。如夏月用不去黄芩。经水如黑豆水。加黄连黄芩各一两。如经水少而血色和者。四物四两。加熟地黄当归各一两。如经水适来适断。往来寒热者。先服小柴胡。
    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调治之。如寒热不退。勿服四物。是谓变证。表邪犹存。不能效也。根据前论中变证。
    随证用药调治之。
    治妇人血积。
    增损四物汤。
    四物内。加广术京三棱桂干漆。皆根据法制。各加一两。如四物煎服。
    治妇人产后血昏血崩。月事不调。远年干血气。皆治之。名曰
    红花散。
    干荷叶牡丹皮当归红花蒲黄(炒)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半两。酒煎和滓温服。如衣不下。另末榆白皮。煎汤调半两立效。
    治妇人恶物不下。
    当归(炒)芫花(炒)上细末。酒调三钱。又好墨醋碎末之。小便酒调下妙。
    又治胎衣不下。蛇退皮(炒焦)细末二钱。酒调下。
    诸见血无寒。衄血下血吐血溺血。皆属于热。但血家证。皆宜服此药。
    生地黄散。
    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地骨皮天门冬黄芍药甘草黄芩上各等分同。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脉微身凉恶风。每一两加桂半钱。吐血者多有此证。
    治衄血不止。
    麦门冬饮子。
    麦门冬生地黄上等分。每服一两。煎服。又衄血先朱砂蛤粉。次木香黄连。大便结下之。大黄芒硝甘草生地黄。溏软。
    栀子黄芩黄连。可选用。
    带下附论曰。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肠。原其本也。皆湿热结于脉。故津液涌溢。是为赤白带下。本不病。
    缘五脉经虚。结热屈滞于带。故女子脐下痛而绵绵。阴器中时下也。故经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王注曰。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于脐上。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带脉起于季胁章门。如束带状。
    今湿热冤结不散。故为病也。经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所以为带下冤屈也。冤结也。屈滞而病热不散。先以十枣汤下之。后服苦楝丸大玄胡散调下之。热去湿除。病自愈也。如女子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内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故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王注曰。大肠胃发病也。心脾受之。心主血。心病则血不流。脾主味。脾病则味不化。味不化则精不足。精血不足。故其证不能已。亏则风邪胜而真气愈消也。又经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属于心。而络于胞中。
    今气上迫。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先服降心火之剂。后服局方中五补丸。后以卫生汤。治脾养血气也。
    
    苦楝丸
    治妇人赤白带下。
    苦楝(碎酒浸)茴香(炒)当归上等分为细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腰腿痛疼。四物四两。加羌活防风各一两。
    
    卫生汤
    当归白芍药(各三两)黄(三两)甘草(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如虚者。加人参一两。
    


前一页 ◇ 瘰论第二十七
后一页 ◇ 大头论第三十(雷头风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