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音声者。五音之声。嘹亮而有高下者也。语言者。分别清浊字面。发言而有语句也。在肺主声。
    心主言。肝主语。然由足少阴肾气之所发。又曰五者音也。音主长夏。是音声之道。本于五脏之气全备。而后能音声响亮。语句清明。故善治者。审其有音声而语言不清者。当责之心肝。能语言而无音声者。当责之脾肺。不能语言而无音声者。此肾气之逆也。夫忧则伤肺。肺伤则无声矣。恚怒伤肝。肝伤则语言不清矣。
    徐振公曰。土数五而主宫音。宫乃君主之音。五音之主也。仇汝霖曰。此篇亦承前数章而言。盖忧恐忿怒。伤五脏之形。则病五脏而成积。如伤五脏之气。则无音声矣。倪仲玉曰。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是因气而病五脏之形。或伤五脏之气。
    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
    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
    其出气易。其厌大而浓。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热客于厌。则厌不能发。
    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厌上声)胃之上脘为咽喉。主进水谷。在喉咙之后。肺之上管为喉咙。主气之呼吸出入。在咽喉之前。会厌者。在喉咙之上。乃喉咽交会之处。凡人饮食。则会厌掩其喉咙。而后可入于咽。此喉咙之上管。故为音声之户。谓声气之从此而外出也。脾开窍于口唇。口开阖而后语句清明。故为音声之扇。心开窍于舌。足少阴之脉。上挟舌本。舌动而后能发言。故为音声之机。悬雍者。喉间之上。有如悬雍之下垂者。声从此而出。故为音声之关。肝脉循喉咙。入颃颡。颃颡者。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从此相通。故为分气之所泄。谓气之从此而分出于口鼻者也。横骨者。在舌本内。心藏神而开窍于舌。骨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故为神气之所使。主发舌者也。盖言横骨若弩。舌之发机。神气之所使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因颃颡不开。分气失也。
    盖以申明颃颡乃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之从此而相通者也。会厌者。为开为阖。主声气之出入。
    是以薄小则发声疾。浓大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重言者。口吃而期期也。寒气者。足少阴寒水之气也。盖少阴之脉。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其正气上行。而后音声乃发。如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谓不能开也。发不能下。谓不能阖也。是以至其开阖不致。而无音声矣。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足少阴主先天之生气。留于膻中。上出于肺。以司呼吸者。后天水谷所生之宗气也。是以呼出心与肺。吸入下通于肝肾。呼吸定息。上下之相通也。故寒气客之。则正气不通。而会厌失其开阖之机矣。浊气者。寒水之浊气。辟、除也。两泻其血脉者。谓脉道有两歧。一通气于舌本。一通精液于廉泉玉英。盖足少阴主藏先天之精气。而上通于空窍者也。
    

[卷八] 寒热第七十
    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痿寒热之毒瓦斯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此承上章之义。而论足少阴之水火焉。寒热者。先天水火之气。水火者。精气也。以上数章。论后天所成之身形。及水谷所生之血气。有盛有虚。为痈为积。上章论少阴所生之气。上出于会厌而发于音声。所藏之精。上通于任脉以濡空窍。然有正气。则有邪淫。如寒热之毒瓦斯。下藏于脏。上通于颈腋之间。留于脉而不去。则为瘰者。此肾藏先天之水毒也。天开于子。天一生水。其毒在外。故名曰鼠。夫颈腋之脉。少阳之脉也。少阳乃初阳之气。生于先天之水中。少阳与肾脏经气相通。故本经曰少阳属肾。
    愚按、本经凡论刺论疾。其中暗合天地阴阳之道。及血气之生始出入。盖欲使学人知邪病之所由生。
    则知正气之所出入。若能触类旁通。斯得圣人之微义。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谓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此言阴脏之毒瓦斯。传于腑阳。而外出于末者。可刺而易已也。夫脏为本。脉为末。其毒在脏。而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外为脓血者。此毒瓦斯出于末而从脉溃。故易已也。未内着于肌肉者。未转及于阳明也。故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之毒。审按其所出之道路以予夺之。徐往徐来。以引去之。其小如麦者。毒之轻微者。可一刺知。三刺而已。此章与素问集注第六十篇之骨空论合参。其大义晓然矣。徐振公曰。手厥阴少阳。皆与肾合。阴脏之毒。出于腑阳。故为易治。若传于厥阴之脏。故为不治之死证矣。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夫肾藏天一之水。地二之火。此先天始分之两仪也。少阳厥阴之气。皆出于肾。厥阴之气。上舍于心下之包络。而为有形之一脏。包络主脉。而代君行其血焉。少阳之气。游行于上中下。出入于肌腠。归于中焦之部署。而为有形之一腑。与心主包络之相合也。是厥阴少阳之形脏。在于心下中焦之部分。而二气皆本于肾脏之所生。瞳子者。水脏之骨睛也。赤脉从上而下贯瞳子者。水脏之毒瓦斯。
    上交于包络之火脏。火脏之毒瓦斯。复下交于水脏之骨睛。此为阴阳交者死不治。盖毒瓦斯在于阴阳之脏内往来。不能出于末而从脉溃。故为不治之恶疾也。夫天一地二。合而为三。一脉一岁死者。水脏之毒甚也。二脉二岁死者。水脏之毒。传之于火脏也。三脉三岁死者。毒瓦斯分于二岁之间也。盖毒之专者重。故死之速。分者死之迟也。一脉半者。一二之间也。二脉半者。二三之间也。夫人秉先天之水火而成此形。有感于正气。必协于邪淫。是以痘毒发原在肾。先天之火毒也。瘰者。先天之水毒也。盖火有毒而水亦有毒。但火毒多而水毒少也。仇汝霖曰。心包络为阳脏。阴传于阳。而不复下交于阴者。
    尤为可治。故复曰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治也。圣人救民之心甚切。医者可轻忽而待其死焉。
    


前一页 ◇ 上膈第六十八
后一页 ◇ 邪客第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