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水胀第五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覃音尽)余伯荣曰。此章论寒水之邪而为水。是肤胀鼓胀肠覃石瘕诸证。经云。太阳之上。寒水主之。
    寒者。水之气也。肾与膀胱。皆积水也。故曰石水。石水者肾水也。如水溢于皮间。则为皮水。寒乘于肌肤。则为肤胀。留于空郭。则为鼓胀。客于肠外。则为肠覃。客于子门。则为石瘕。皆水与寒气之为病也。夫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外之皮肤肌腠。内之脏腑募原。肠胃空郭。皆正气之所循行。气化则水行。气伤则水凝聚而为病。是以凡论水病。当先体认其正气。知正气之循行出入。则知所以治之之法矣。
    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余氏曰。此太阳膀胱之水。溢于皮肤而为水胀也。太阳之气。营运于肤表。此水随气溢而为病也。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循颈而下。目窠上微肿。水循经而溢于上也。其颈脉动。
    水伤气而及于脉也。咳者。水邪上乘于肺也。阴股寒。足胫肿。太阳之气虚。而水流于下也。腹大者。
    水泛而土虚也。水在皮中。故按之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音空鼓声音杳)余氏曰。寒者。水之气也。此无形之气。客于皮肤而为虚胀也。无形之气。故然不坚。
    气胀。故腹大身尽肿也。寒气在于肌腠。故皮浓深也。夫水在皮中。故按之即起。此病在气。故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变者。寒气在皮肤。而脾土未伤也。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余氏曰。此寒气乘于空郭之中。所谓脏寒生满病也。脏寒者。水脏之寒气盛。而火土之气衰也。
    身皆大者。脾主肌肉也。色苍黄。腹筋起者。土败而木气乘之也。
    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
    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脏。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脏旧文岁今改正)此寒气客于肠外而生覃也。夫卫气夜循脏腑之募原。行阴二十五度。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则卫气不得营行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者。此无形之气。相搏于肠外空郭之中。而着于有形之膏募也。是以血肉之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而成此覃。久则离于脏腑之脂膜。如怀子之虚悬。按之则坚。推之则移。不涉于脏腑。故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余氏曰。胞中。血海也。在少腹内。男子之血。上唇口而生髭须。女子月事以时下。寒气客于子门。则门闭。而胞中之血。当泻不泻。留积而成块。日以益大。状如怀子。血留胞中。故月事不以时下。覃瘕皆生于女子。治之者可导下之。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耶。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余氏曰。肤胀者。寒气客于外。鼓胀者。寒气客于内。故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盖先泻其外。后调其内。而复治其外。外内之相通也。任氏曰。肠覃石瘕。乃有形之血积。
    可从气分而导之。肤胀鼓胀。乃无形之气胀。可从血络而泻之。血气之相通也。
    

[卷七] 贼风第五十八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
    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此篇论病形而伤其精气神也。三邪杂至。合而为痹。在内而伤其精气神者。有似乎鬼神。可祝由而已也。篇名贼风者。言往古之人。恬虚无。精神内守。邪不能深入。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
    苦形伤其外。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故祝由不能已也。夫心主脉。
    诸血者皆属于心。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则伤心藏之神矣。分肉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留于分肉之间。则伤其气矣。若有所堕坠。则有伤于筋骨。筋即为肝。骨即为肾。血即为心。恶血在内。则伤心藏之神。有伤于筋。则伤肝藏之魂。有伤于骨。则伤肾藏之精。卒然喜怒不节。则更伤所藏之神魂。饮食不适。则更伤水谷之精液。寒温不时。则伤在外之形气。形气伤则腠理闭而不通。
    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之湿邪相袭。则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矣。其开而遇风者。以有热则汗出。盖热乃火之气。汗乃精血之液。因伤其精神。是以热则气弛。汗出而开也。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于风寒而发焉。任谷庵曰。贼风邪气。不正之邪气也。风寒。天之正气也。
    因有故邪。开而汗出。故因加而合为邪病焉。王子方曰。风伤气。寒伤神。湿伤精。盖风伤卫。
    寒伤营。而寒水之气。又伤心火也。湿乃土之邪气。故伤肾藏之精。是以伤于湿者则为痿厥。痿者。
    骨痿。厥者。肾脏之生气厥逆。而四肢清冷也。
    黄帝曰。夫子之所言者。皆病患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毋无同恶去声)此言病在内而伤其精气神也。故邪留而未发者。留于脏腑募原之间。则有伤于气矣。水之精为志。
    火之精为神。志有所恶。则伤肾藏之精。心有所慕。则伤心藏之神。血气内乱。真邪相搏。其所由来者渐矣。此病气而不病形。故视之不见。听而不闻。若有似乎鬼神。夫魂游为神。魄降为鬼。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谓之魄。精神内伤。则魂魄飞扬。而有似乎鬼神也。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知百病之胜者。知精气神三者。能胜其百病也。知其病之所从生者。知先伤其精气神。而病之所由生也。可祝而已者。先巫之能移精变气而通神明也。王子方曰。上古有十三科。祝由乃其一也。
    先巫者。言上古之能祝由而愈病者。谓之巫医。故古之医字从巫。非与师巫之贱役比也。南人有言曰。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即上古祝而已病之医。非医巫之有二也。
    


前一页 ◇ 五味第五十六
后一页 ◇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