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肠胃第三十一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
    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
    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此言有生之后。总藉水谷之所生养。故专论其肠胃。胃主受纳水谷。肠主传导变化。其精液血气。由此而生焉。越人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盖唇齿乃始受水谷之门。故先论唇齿之广长。舌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舌和而后能知五味。会厌者。
    喉之上套。所以分别咽喉。咽乃胃之门。主受纳水谷。喉乃肺之窍。以司呼吸者也。
    

[卷四]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此论人之脏腑形骸。精神气血。皆藉水谷之所资生。水谷绝。则形与气俱绝矣。六节藏象论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平人不然者。谓平常无病之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日夜消化。只留三斗五升。无有如此之留积也。是以不饮食七日。则所留之水谷尽矣。水谷尽。则精气津液皆尽矣。王芳侯曰。病患不饮食七日不死者。水谷留积故也。盖留积则为病矣。
    

[卷四] 海论第三十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
    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答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荣输所在。四海定矣。黄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
    为气之海。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膻叶袒)夫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是以人之形身。应地之四海。十二经水。然水天之气。上下相通。是以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经气上下之出入也。故合人于天地四海。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荣输之所在。四海定矣。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下至足之三里。是水谷之海。上通于天气。而下通于经水也。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太阳之大杼。下至巨虚之上下廉。而出于胫气之街。是冲脉之外通于天气。而内通于经水也。膻中者。为气之海。在膺胸之内。宗气之所聚也。宗气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故其输上在背之天柱。前在膺胸之人迎。是气海之上通于天。而下通于经水也。脑为髓之海。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故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督脉之风府。是髓海之上通于天。而下通于经水也。是十二经脉。应地之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而海之云气。上通于天。是以人之所以合天地四海也。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姚氏曰。人合天地四海。升降出入。营运无息。故得顺而和者。则生利无穷。逆而不调。则败害至矣。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
    不足以言。
    吴氏曰。天地阴阳之道。更相和平者也。故有余不足。皆为之逆。膻中者。宗气之所居。上出于喉以司呼吸。故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气息乱。气上逆故面赤也。气海不足。则气少。气少故不足于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吴氏曰。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于皮肤之间。是冲脉之血。充实于周身。故有余则觉其身大。不足则觉其身小。怫然狭然。不知其为何病也。王芳侯曰血以应水。故有余常想其大。不足则觉其为小矣。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姚氏曰。胃气有余。故腹胀满。胃气不足。故饥而不受谷食。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姚氏曰。精液补益脑髓。而下流阴股。故髓海有余。则足劲轻健而多力。度、骨度也。髓从骨空循度而上通于脑。故有余。则自过其度矣。髓海不足。则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窍者也。是以耳为之鸣。目无所见。液脱者。
    骨属屈伸不利。故胫而懈怠安卧。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岐伯曰。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黄帝曰善。
    吴氏曰。审其输。则知其四海之通于经。而经俞之外通于气也。调其虚实。则有余不足自和矣。
    害谓经气之逆。复则反逆为顺也。
    

[卷四] 五乱第三十四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黄帝曰。何谓相顺。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
    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曰。何谓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谷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
    是谓大。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音闷)本经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此言宗气积于胸中。上贯心脉。同营气行于脉中。以应呼吸漏下。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
    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此言宗气积于胸中。上出于肺。偕卫气行于脉外。以应呼吸漏下。此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宗气两行营卫之道。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漏下二刻。人二百七十息。脉行十六丈二尺为一周。漏下百刻。人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而大周于身。此清气在阴。浊气在阳。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清浊之不相干也。又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
    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此营卫相将。偕行于脉外。
    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与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各走其道。清浊之不相干也。经脉十二以应十二月者。六脏六腑之经脉。循度环转。行十六丈二尺为一周也。分为四时者。一日之中有四时。
    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相和。而清浊不相干也。夫循脉之营卫宗气。从胸而上出于心肺。顺脉而行。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其营卫相随。昼行阳而夜行阴者。与脉逆行。从头注于臂。以行三阳之分。
    夜则内行脏腑之阴。与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气不相干也。所谓清浊相干者。循脉之营卫。与行阴行阳之营卫相干。是以乱于胸。乱于心肺。及乱于肠胃臂头也。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黄帝曰善。愿闻其道。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阳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气在于臂足。
    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
    道者。谓各有循行之道路。有道以来。有道以去者。言有道以来。而清浊相干。亦当有道以去。
    而阴阳相和也。故审知逆顺之道。是谓养身之宝。取手少阴手太阴之荥输者。取气以顺其宗气之上行也。本经云。宗气流于海。其上者走于息道。其下者注于气街。又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取足少阴输者。顺宗气之下行也。取足太阴阳明。而复取之三里者。
    先取气而后取脉也。取天柱大杼而复取之荥输者。先取脉而后取气也。盖清浊相干。乃经脉外内之血气厥逆也。经脉篇曰。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逆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者。先去其脉中之逆。使脉外之血气。溜注于脉中。而阴阳已和也。
    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徐入徐出者。导其气之来去也。营卫者。精气也。同生于水谷之精。故谓之同精。出入补泻。
    非为有余不足。乃导乱气之相逆也。(玉师曰上古治气者着之玉版治血脉者着之金匮)


前一页 ◇ 决气第三十
后一页 ◇ 胀论第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