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经脉第十] 心经诸穴歌
    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脉入胸。(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青灵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后五分容。(肘内廉节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节向头得)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阴腕后方半寸。神门掌后兑骨隆。少府节后劳宫直。小指内侧取少冲。(凡九穴左右共十八穴)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内。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
    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咽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反小于寸口也。(胛音甲音掘折叶舌)臂骨尽处为腕。腕下兑骨为踝。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目外为锐。目下为。目内角为内。手太阳经起于小指少泽穴。受手少阴心经之交也。由是循外侧之前谷后溪。上腕出踝中。历腕骨阳谷养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出肘内侧两筋之间。历小海穴。上循外廉。行手阳明少阳之外。上肩循肩贞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诸穴。乃上会大椎。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当膻中之分。络心。循胃系下膈。过上腕。抵胃下行任脉之外。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其支行者。从缺盆循颈之天窗天容。上颊抵颧。上至目锐。过瞳子。却入耳中。循听宫而终。其支别者。别循颊上抵鼻。至目内睛明穴。以斜络于颧。而交于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乃病气而及于有形。故复曰似拔似折。皆形容气逆之所致也。小肠为受盛之官。化水谷之精微。故主液。小肠所生病者。为耳聋目黄颊肿。颈项肘臂痛。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尚御公曰。脏腑雌雄相合。并受五行之化。故在脏主藏。以合五行。在腑则以六腑所生之血气津液筋骨而为病。盖病则所主之气不足。而病生于外矣。
    

[卷二\经脉第十] 小肠诸穴歌
    小肠穴。十九中。路从少泽。步前谷后溪之隆。道遵腕骨。观阳谷养老之崇。得支正于小海。
    逐肩贞以相从。值俞兮遇天宗。乘秉风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启天窗兮见天容。匪由颧。
    曷造听宫。
    

[卷二\经脉第十] 小肠诸穴歌
    小指端外为少泽。前谷外侧节前觅。节后捏拳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侧。兑骨下陷阳谷讨。腕上一寸名养老。支正腕后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贞胛下两骨解。(曲胛下两骨解间肩后陷中)俞大骨下陷保。(大骨下胛上廉举臂取之)天宗秉风后骨中。秉风外举有空。(天外肩上小后举臂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胛后一寸从。(即外肩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肩中二寸大杼旁。天窗扶突后陷详。(颈大筋间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中)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面锐端量。听宫耳端大如菽。(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为小肠手太阳。(左右共三十八穴)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直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锐。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臀音屯音国同)目大角为内。发际前为额。头顶上为巅。脑后为项。肩后之下为肩膊。椎骨为脊。尻上横骨为腰。挟脊为膂。挟腰骨两旁为机。机后为臀。臀、尻也。腓肠上膝后曲处为。膂内为胛。
    即挟脊肉也。股外为髀。捷骨之下为髀枢。腓肠为。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睛明穴。受手太阳之交也。上额循攒竹。过神庭。历曲差五处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交于顶上之百会。其支行者。从巅至百会。抵耳上角。过率谷浮白窍阴穴。所以散养于筋脉也。其直行者。由通天络玉枕入络脑。复出下项。以抵天柱。又由天柱而下。过大椎陶道。却循肩膊内。挟脊两旁。相去各一寸半。下行历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
    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内俞。白环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下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循腰。下挟脊。历上。中。次。下。会阳。下贯臀。至承扶。殷门。浮。
    委阳。入中之委中穴。其支别者。为挟脊两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诸穴。自天柱而下。从膊内左右。别行下贯胛膂。历附分。
    魄户。膏肓。神堂。膈关。魂门。扬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臀。
    过髀枢。又循髀枢之里。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阳。下贯内。历承筋。承山。飞扬。附阳。出外踝后之昆仑。仆参。申脉。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
    至小趾外侧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肾经也。太阳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锐。项似拔。腰似折。
    如结。曰。似曰如者。病在太阳之气。而有似乎形证也。太阳之气。生于膀胱水中。而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则为痔。经云筋脉横解。肠为痔。盖太阳所主之筋。膀胱所生之脉。横逆而为痔也。经络沉以内薄则为疟。厥逆于下则为癫为狂。囟项鼽目腰背诸证。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尚御公曰。伤寒论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又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夫伤寒六经相传。七日来复于太阳。只病三阴三阳之六气。而不涉于有形。然头项强痛。又有似乎经证。盖气舍于形。未有病气而不见于形证者也。
    

[卷二\经脉第十] 膀胱诸穴歌
    足太阳。三十六。睛明攒竹。诣曲差五处之乡。承光通天。见络玉枕之行。天柱高兮大杼抵。风门开兮肺俞当。厥阴心膈之俞。肝胆脾胃之脏。三焦肾兮大肠小肠。膀胱俞兮中膂白环。
    自从大杼至此。去脊中寸半之旁。又有上次中下四。在腰四空以相将。会阳居尻尾之侧。始了背中二行。仍上肩胛而下。附分二椎之旁。三椎魄户。四椎膏肓。神堂兮膈关。魂门兮阳纲。
    意舍兮胃仓。肓门志室。秩边胞肓。承扶浮与委阳。殷门委中而合阳。承筋承山到飞扬。辅阳昆仑至仆参。申脉金门。探京骨之场。束骨通谷。抵至阴小趾之旁。
    


前一页 ◇ 心经诸穴歌
后一页 ◇ 膀胱诸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