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述病部下] 疝伏梁狂癫痫黄胆血枯病第八
    疝六经皆有风疝。疝者。痹气不行而聚起之谓。其脉必滑。而症必兼风者。疝症必动而聚。动则兼风。而聚则为疝。故脉必滑也。然内经独拈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则后世之言疝者本此。而疝亦不一也。有狐疝。以其出入不常也。有疝。以其顽肿不仁也。有冲疝。以其自少腹冲心而痛也。有厥疝。以积气在腹中而气逆为疝也。有瘕疝。以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名曰蛊者也。凡此诸疝症。皆病在中极之中。少腹之间总诸阴之会。而上于关元。
    无不由任脉为之原。夫前阴少腹之间。乃足三阴阳明任冲督脉之所聚。故其疝症。又有少阳有余病筋瘅而及肝风疝者。
    此少阳相火犯阴。伤筋而动肝木之风。因聚为肝疝者也。又太阳与肾风寒合邪伤阴而聚于肾为肾风疝。又厥阴有余病阴痹。滑则病狐疝。厥阴位下焦。总诸筋。其气壅而不升。则阴痹。而脉见滑为狐风疝。盖诸症其来不一。而总见于任脉之间。以任总诸阴之所聚故也。乃其症一由于热。一由于寒。一由于虚。一由于劳。而犯阴伤筋则同。故其病皆在阴。
    其伤皆在筋。其动如风。其结如山。所以有疝之名也。后世妄立疝名。而不明其所由。若静究所以。则治法固可然矣。
    伏梁经中有伏梁二种。皆居肓之原而当肠胃之外。连三阴冲带之间。一为裹大脓血。一为寒厥成积。以其伏而在下。故名曰伏。强梁坚硬。故名曰梁。又以天枢之中。横居其际。故亦名为梁。其裹大脓血。在少腹上下左右。皆有根系。延积既久。根结自深。其下行者。能下脓血。上行者。能迫胃脘。苟居脐上。则渐逼心肺。故为逆。唯居脐下者。
    其势犹缓。故为从。此不易治。若妄攻以夺胃气。徒伤无益。而又害之也。一症身体髀皆肿。环脐而痛。此亦在冲脉之分。而结于脐腰。病在肓之原。所谓下气海也。其病为风根。即寒气而厥之成积者也。其积之成。使肾家水寒之气。
    壅而不得行。故身体髀皆肿。而又环脐痛也。此为阴阳之积。不当妄动妄下。妄下则愈伤其阴。阴伤则积气愈壅。而水道不利矣。
    狂狂之为病。先自悲也。善忘善怒善恐。少卧不饥。已而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
    又好歌乐。妄行不休。多食。善见鬼神。此则得之有所大恐大忧大喜失神之所致也。至若阳明之外感病。亦能发狂。上屋登高而呼。弃衣而走。骂詈不避亲疏。此则邪并于阳则狂。亦曰重阳则狂也。然彼以心疾。此以热病。阳明为心君之所居。热并其部。势必及之。故亦失神也。又以心肾不交。二阴二阳皆交。至病为肾之水窒而龙火逆上。与阳明之热交并。亦能使神惑志失而为癫疾为狂。骂詈妄行。此所谓肾精不守。不能主里。使心火自焚也。又有所谓怒狂者。阳气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而狂。亦所谓阳厥也。治之以生铁落为之饮。且夺其食则病已。以夺食则不长气于阳。而铁落能下气已。
    癫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啼呼喘悸。反僵而及骨与筋脉皆满。故骨颠疾者。齿诸俞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冤。筋颠疾者。身卷挛急。脉颠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苦呕多沃沫。气下泄者皆不治。
    颠颇与痫螈相似。而不同者。以无暂止也。大约肝病居多。先不乐。肝乘心也。头重痛。肝气上癫也。视举。肝之目系急也。目赤。火也。啼呼喘悸。肝满乘心而惑志失神也。反僵则急在筋也。其筋骨脉皆满。则与痫螈同。但无止时耳。
    乃脉大滑者。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者。阳搏于阴。而脉滑阴犹盛也。故久自已。小坚急。肝之真藏见矣。故不治。
    呕多。沃沫。气下泄者。呕多为胃气逆。沃沫为脾已弛。气下泄。则肾关已不守。二者俱无胃气。故死不治。又曰。虚则可治。实则死。虚者谓脉缓而不坚急也。实则弦急生机绝矣。
    痫考内经痫症之条。二阴急为痫厥。心脉满大。痫螈筋挛。肝脉小急。痫螈筋挛。足少阴筋病生痫螈及痉。是其症在肾气之厥。而邪伤在阴与筋也。肾气主少阴与枢。少阴逆而枢失则气塞于经而上行。少阴脉系舌本。塞则喉音隘不容发。故声若羊豕。然经时必止者。气复反则已。是以不与颠同也。其为心脉满大而痫螈者。肾逆而心火郁。故满大。
    逆于肝者。缘肝阴先不足而肾气逆之。故肝脉小急。亦痫螈筋挛。肝阴虚。故小。肾逆于肝。故急。凡痫必兼螈。而曰二阴急为痫厥者。以少阴厥而后痫也。又阳维从少阴至太阳。动若肌肉痹及下部不仁。又若颠仆羊鸣。甚者失音。不能言。阴维从少阳斜至厥阴。动若颠痫僵仆羊鸣失音。盖阳维维于诸阳。而从少阴至诸阳。是阴为阳根也。根出少阴。故能维于诸阳。而少阴阴邪从而至于诸阳。故能塞诸阳之会。而动若肌痹不仁。又若颠痫羊鸣失音。失音者。少阴不至则为喑也。阴维从少阳至厥阴。是阳为阴鼓也。动在少阳。故能鼓诸阳而为维。而少阳既衰。阴邪遂壅。亦能全塞诸阴之会。而筋络相引。故亦动若癫痫僵仆羊鸣失音。此虽不拈少阴而厥阴之方。亦少阴之失枢也。观此则诸痫可以意识矣。
    黄胆疸以目黄。已食如饥。溺黄赤。安卧者。名曰黄胆。而论疾诊尺篇曰。身病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
    黄胆也。然疸有三。其候心中热。足下热。为酒疸。已食如饥。善消谷食。为胃疸。所谓谷疸也。又有谷疸脉小而涩。
    不嗜食者。言中寒也。其女劳疸者。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热。膀胱急。小便自利。女劳疸也。三疸证稍异。而以目黄身黄为中州瘀热不行。外痹中热。溺黄赤为主。然其膀胱急而小便自利者。乃为伤阴伤肾。其治当别。
    不可以酒疸谷疸同治也。
    血枯血枯一症。内经述一病源以为榜样。而曰胸胁支满。妨于食。病至先闻腥臭出清液。唾血。四肢清冷。头目眩晕。时时前后血。此名血枯。支满。满如支鬲也。肺主气。其臭腥。肝主血。其臭臊。肺气不能平肝。则肝肺俱遂于上。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故闻腥臭而吐清液也。唾血。血不归经也。四肢清冷。气不能周也。头目眩晕。失血多而气随血去也。血气既乱。故前后阴血不时见。而月信反无期也。夫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症不惟伤肾。而且伤肝。至其久则三阴俱亏。所以有先见诸症。终必至于血枯月信断也。丈夫犯此。亦不免为精枯。所谓劳损之属也。然其症与血隔相似。皆经闭不通之候。而枯与隔相反。隔病发于暂。或痛或实。通之则血行。枯则冲任内竭。必不可通者也。唯养阴补气。使其血充可耳。
    

[附录] 张子和九气感疾论
    万物之在天地间也。咸以气而生。及其病也。莫不以气而得。夫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而况人禀天地之气。
    五运迭侵于其外。七情交战于其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而轩岐所以论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
    因所触而为九。所谓九者。怒喜悲恐寒暑惊劳思也。其言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逆上。王注曰。怒则阳气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则呕血及飧泄也。喜则气如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
    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王注云。恐则使精却上而不下流。下焦阴气亦回环而不散。故聚而胀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气还。故气不行也。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
    王注云。身凉则卫气沉。故皮肤之理及渗泄之处皆闭密。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散也。暑则腠理开。营卫通。
    汗大出。故气泄。王注云。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故热则肤腠开发。营卫大通。津泄而汗大出也。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王注云。疲劳役则气奔速。故喘息气奔。速则阳外发。
    故汗出。内外皆逾越于常纪。故气耗损也。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王注云。系心不散。故气亦停留。素问论九气甚明。其论所感之疾则甚略。惟灵枢论思虑悲哀喜乐愁忧盛怒恐惧而言其病。其言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瘁色夭。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四肢不举。毛瘁色夭。
    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不举。毛瘁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萃焦。毛瘁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其前。腰脊不可仰屈伸。毛瘁色夭。死于季夏。肾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灵枢论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然无寒暑惊劳四症。余以是推而广之。怒气所至。
    为呕血。为飧泄。为煎厥薄厥阳厥。为胸满胁痛。食则气逆不下。为喘陷烦心。为消瘅。为肥气。为目暴盲。耳暴闭。
    筋解发于外。为疽痈。喜气所至。为笑不休。为毛发焦。为内病。为伤气不收。甚则为狂。悲气所至。为阴缩筋挛。为肌痹脉痿。男为数便血。女为血崩。为酸鼻为辛额目昏。为少气不足以息。为泣则臂麻。恐气所至。为破脱肉。为骨酸痿厥。为暴下汗水。为面热肤急。为阴痿。为惧。而脱颐。惊气所至。为潮涎目HT口。为痴痫不省人僵仆。
    久则为痛痹。劳气所至。为咽嚏。为病促促。为嗽血。为腰痛骨痿。为肺鸣。为高骨坏。为阴痿。为唾血。为冥视耳闭。
    男为少精。女为不月。衰甚则渍渍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为中痞。三焦闭塞。
    为咽嗌不利。为胆脾呕苦。为筋痿。为白淫。为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为不嗜食。寒气所至。为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下利清白。吐利腥秽。食已不饥。坚痞腹满。急痛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热气所至。为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而鼓之有声如鼓。疮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甚则瞀螈目不明。耳鸣或聋。躁扰狂越。骂詈惊骇。禁栗如丧神守。气逆冲上。嚏腥涌溢。食不下。跗肿酸疼。
    暴喑暴死。暴病暴注。凡此九者。内经有治法。但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夫怒伤肝。肝为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喜伤心。心为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为金。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亦自病。思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亦自病。寒伤形。形属阴。寒胜热则阳受病。寒太过则阴亦自病。
    热伤气。气属阳。热胜寒则阴受病。热太过则阳亦自病。凡此七者。更相为治。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以谑浪狎亵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此凡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非有材有识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炅可以治寒。寒在外者。以针熨灸汗之。寒在内者。以热食温剂平之。寒可以治热。热在外者。以清房凉榻薄衣。乃清利汗之。热在内者。以寒饮寒剂平之。唯逸可以治劳。经曰。劳者温之。温谓温存而养之。若以为温药误矣。岐伯曰。以平为期。亦谓休息之也。唯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
    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此九者。内经自有是理。庸工废而不行。今代刘河间治五志独得言外之意。谓五志所发。皆从心造。故凡见喜怒悲恐思之症。皆以平心火为主。至于劳者伤于动。动便为阳。惊者骇于心。心便属火。二者亦以平心为主。今之医者。不达此旨。遂起寒凉之谤过矣。
    


前一页 ◇ 胀卒痛肠如疟积消瘅病第七
后一页 ◇ 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