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皆以出入名阳。而有重轻之别。其得与于三阳者。唯阳明胃。与少阳胆。连及三焦。他若大小肠膀胱。皆使器传道受盛之官。不得列于阳数。其以六腑名者。以其同为形脏。同有出入。故名之耳。后学不察。以为生人之阳在此。 而加诸五脏之上。以经络表里之故。遂从而夫妻之。此大谬不然。试明之。夫阳明胃能合于二阳者。以胃为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而即为五脏之藏耳。五脏不得胃气。则不能至于手太阴。与胃气。肾能为营卫周身脏腑之主。而其脉同变见于气口。故阳明独得列一位于五阴之间。本经曰。气口亦太阴也。诊胃气者。亦得以右寸与关上。当肺气宁静。而右寸独盛者。此胃脉之盛也。且胃腑之位。为两阳合明。其经属相火。夏气当乎二阳。经为二阳为卫。二阳为维。以其气用之大也。知气用之大。则知阳明之大矣。次则少阳胆。胆列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指为中精之腑。则其所主已异乎形脏。而其腑之气。直得先天甲气。而起于少阴。发于厥阴。 是二阴之真精所生。以为一阳之妙也。经曰。少阳连肾。肾上连肺。夫少阳起于夜半之子。为肾之天根。其气上升。以应肺之治节。是所谓中和。极通之上下。故得游行于三焦。而即三焦之所治。以致用于阳明。凡诸腑脏不得此气。则不能以为和。是胆之为用。能起九地。而升其地德。亦能出三阳。而布其天德。不止为中正之官。五神之决断。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经之所谓谓此也。要其为腑。虽微有出入。劳则有之。而其体则独居于清静之腑。以冲和之气。温养诸脏。 故有中精之目也。若膀胱者。其邪虽大。而其本则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待气化而后能出。夫州都之下邑。绝远京师。 且津液必待化而出。则膀胱之为器。绝不得与诸阳并。而其经反纳太阳者。以太阳起于少阴。今归之以阳。故借纳之于此也。其实太阳为三阳之主。为经为父。膀胱虽其本脏。而要不得竟以为父之太阳目之也。后学不详本经。皆谓膀胱为太阳寒水。以主寒令。岂知六气寒水之所主。本为少阴肾。人身太阳之经。实非寒令。而膀胱之水。亦非寒水也。二肠者。受盛传化之官。为胃之器使。亦供役动用之物耳。其腑无灵。其经亦非当阳之用。要以营气之隧道与心肺相接。故经络得与心肺为表里。非曰此二物能与心肺为互用也。脉经以其络列寸口心肺之上。其说遗误后学。莫此为甚。夫心肺为阳。在上主诸关前。以主夏秋。此岂可使二肠当之。即脉经伪揆种种。竟无二肠脉状。知其无以加心脉之浮大。肺脉之浮涩。而别撰二肠络矣。经又曰。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 此皆至阴之类。通乎土气。内经明指其阴。叔和以其为阳。读书无眼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