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侧胁部第七
    (凡二十穴)骨度篇曰。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
    按角。额角也。柱骨。天柱骨也。共见面部。
    \r侧胁图一\p06-d22a19.bmp\r\r侧胁图二\p06-d22a20.bmp\r渊腋(灵枢)一名腋门。(千金注)腋下三寸。(素问)宛宛中。举臂取之(甲乙)禁灸。(甲乙)禁刺。(入门)按千金等。作泉腋。唐祖讳渊。故避之。太渊。亦作太泉。类经。聚英。以下诸书。终以为一名。不是。千金注引中风篇曰。腋门在腋下攒毛中。一名泉腋。即渊腋是也。今本无此文。诸风篇。有腋门穴。与此文相似。详于奇穴部。
    辄筋(甲乙)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胁。(甲乙)渊腋前一寸。(入门)按着。次注。作搓。复。发挥。作腹。聚英曰。一名神光一名胆募。期门下五分。陷中。第三肋端。横直蔽骨旁。二寸五分。上直两乳。侧卧屈上足取之是。次注。日月之注文。而神光。胆募日月之别名也。聚英。辄筋下。缺日月穴。盖脱简。吴文炳。医统。大成。受其误也。金鉴。亦不知其误。而作从渊腋下行复前一寸。三肋端。横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直两乳。谬妄不可读。
    大包(灵枢)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灵枢)出九肋间。及季胁端。(甲乙)侧胁。(入门)腋下六寸。(大全)胁下。至季肋一尺二寸。此穴居其中(增注)按聚英。吴文炳。作肋间。疑九误。
    天池(灵枢)一名天会。(甲乙)乳后一寸。腋下三寸。着胁直掖撅肋间。(甲乙)侧胁陷中。(入门)按胁。千金。作肋。而无三寸字。撅。千金翼。作掘。本输篇曰。腋下三寸。手心主也。
    名曰云。撅骨。王冰曰。尾穷谓之撅骨。撅。HT。通用。说文曰。撅臀骨也。HT。本作HT。非此义。医门摘要曰。按礼内则云。不涉不撅矣。撅字。言肋骨形如撅字汇云。撅揭衣也。肋骨皆如撅。何特此穴曰撅肋。或曰。撅与掘通。又转与崛通。崛起貌。金鉴。作撅起肋骨。按直腋下。乳后有肋骨。稍高硕崛起者是也。余尝刳剥刑尸观肋骨。枚枚无所异。不见崛起者。
    按字书曰。撅投也。盖此穴逼骨而取之也。腋下三寸。前行一寸。乃辄筋。当肋后其肋前。
    是天池也。大包言侧胁。天池言着胁。则以仅着胁部也。胁或作肋。着肋亦通。乳中。天溪二穴相并然在膺骨陷中。则天溪微高天池在乳后一寸。逼肋骨。胸乡。天溪。食窦。诸穴。
    胸博四行。虽在侧胁属胸博实是着胁处。则以乳后一寸取此穴。逼骨欲投肋下之处也。
    章门(脉经)一名长平。一名胁。(甲乙)一名脾募。(千金)一名肋。(大全)大横外。
    直脐季胁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甲乙)按千金。明堂。作大横文外。文。盖之误。千金肺脏篇及千金翼。无文本。季胁者。渊腋直下。肋骨到此。其末不似偃月。其骨头向前。其尖曰端胁与腹部之交。就胁之所尽曰季胁。
    而金。千金翼。外台。次注以下诸书。皆作季肋。不辨其义也。神应。类经。大成。作脐上二寸。两旁各六寸。入门。作横取六寸。资生注。所引难疏及聚英。作两旁九寸。皆拘矣。
    类经又曰。脐上一寸八分。两旁各八寸半。是带脉之注。不可从。肘后曰。小肋屈头也。大全。一名季肋。是京门也。故不取。类经曰。肘尖尽处是穴。此捷法也。假令用此法。必取季胁端可也。凡用捷法者。说既见。医门摘要曰。类经云。脾募也。按在腹曰募。在背曰俞。
    募者。募结之义。而经脉结聚于此。俞者输也。脉气转输于此也。千金翼曰。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长平。五十壮。在挟脐相去五寸。不针。而言不针者。可疑。千金曰泄痢。不嗜食。虽食不消。灸长谷。五十壮。三报。穴在挟脐相去五寸。一名循际。是天枢异名。而穴注。与章门同。大全曰。飞虎。即童门也。童。章。字相似。恐是章门误。又支沟。一名。又奇穴有飞虎。
    京门(甲乙)一名气府。一名气俞。(甲乙)一名肾募。(大成)监骨腰中。季肋本。挟脊。
    (千金)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类经)按俞。外台。作输。季肋。资生。类经。作季胁。盖据素问两季胁之间。灸之文也。然言两季胁之间。未辨何穴也。或误读章门下注言季胁也。季胁。季肋。说既见。监骨。次注。作骼骨。又居下注云。监骨。次注作骼骨。骼与髂通。监有摄守义。左传。君行则有守。守曰监。监骨。摄持腰股之骨也。髂。玉篇。腰骨也。曰。监骨。曰腰髋骨。曰腰髁骨。由此观之。监。髋。髁。共髂之转音同义。古书。皆言监骨。盖古言也。而此穴如与腰骨。不相与。
    而章门。当季胁。渊腋直下则在向后季肋之本。肋末连接腰骨。略属腰部。故曰。监骨腰中。
    王太仆。监骨下。加与字。益通。就胁腹之交。取章门。故曰季胁。向后更有小肋。其本是京门也。即曰季肋。是也。章门曰端。京门曰本。可以见也。千金翼。外台。与千金同。甲乙。作监骨下腰中。挟脊季肋下一寸八分。是以带脉注文。混入于此。传写之误。故从千金。
    折衷曰。以带脉之法。恐非也。法。疑注误。可谓能解书也。类经。作脐上五分旁。九寸半。拘矣。
    带脉(甲乙)季胁下一寸八分。(甲乙)陷者。宛宛中。(明堂)按千金。千金翼。外台。作季肋。后人不辨章门季胁之义。妄改作肋也。果其说之是乎。带脉。当微如后而下也。不得取于季胁章门下。神应经曰。季肋下。一寸八分脐上二分旁七寸半。类经。作脐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拍。何则肥瘦人人殊。如腹便便者。岂得用折五枢(甲乙)带脉下三寸。一曰。水道旁。一寸五分。(甲乙)陷中(资生)按旁。千金。千金翼。外台作下。入门。作外。自章门至居。凡八寸三分。骨度。季胁至五枢水道旁。一寸五分一说今量之自季胁章门穴。至五枢。四寸八分。章门直脐旁也。水道脐下四寸也。骨度篇。季胁下。至髀枢。六寸。以脐下至横骨六寸半之寸。当之。略相同。
    然水道。间府舍说分寸者不稳。但取之带脉下三寸。可也。明堂。作带脉下二寸。大成。作水道旁五寸五分。非也。
    维道(甲乙)一名外枢。(甲乙)章门下五寸三分。(甲乙)按类经。作中极旁。八寸五分。不可从。
    居(甲乙)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者中。(甲乙)按监骨。次注。作骼骨。盖内经云。两骼者是也。髀枢与少腹交腰之处。崛起骨。谓之髂骨。说已见。骨度篇曰。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据此则八寸三分。当作六寸三分。胁侧六寸之际。何容八寸三分。髂骨上三分许。陷者是也。谓章门下。则维道微前行。居。亦旁骨斜下。何则带脉。五枢。谓季胁下。带脉下者。可见。凡谓者。取骨罅巨。颧。肩。八类。可征也。或取之环跳下股骨头。而合八寸三分之法。然其上有环跳而属足部。居。
    在其下。属季胁之中。谬误较然。次注。作章门下四寸三分。四恐字误。金鉴。从维道。下行三寸。非也。
    


前一页 ◇ 腹部第六
后一页 ◇ 手部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