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资生经第一]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r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pf-f2.bmp\r曲差二穴。在神庭两旁寸半。入发际。针三分。灸三壮。
    五处二穴。在上星两旁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云五壮止。
    承光二穴。在五处后寸半。针三分。禁灸。忌同。明云在五处后二寸。素注云一寸通天二穴。在承光后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络却二穴。一名强阳。又名脑盖。在通天后寸半。灸三壮。素注云、刺三分。留五呼玉枕二穴。在络却后寸半。(明上下云。七分半。)侠脑户(脑户在强间后寸半。)旁寸三分。
    起肉枕骨入发际上三寸。灸二壮。明云、针三分。素注云、留三呼。甲乙经云、二分。
    铜人云、玉枕在络却后一寸半。明堂上下经皆云七分半。若以铜人为误。则足太阳穴亦同。若以明堂为误。不应上下经皆误也。(小本明堂亦同。)予按素问注云、玉枕在络却后七分。则与明堂之七分半相去不远矣。固当从素问为准。然而玉枕二穴既夹脑户矣。不应止七分则至于天柱二穴。夹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针五分。得气即泻。明云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五。忌同。下云三壮。素注云刺二分。
    眉冲二穴。一名小竹。当两眉头直上入发际是。疗目五般痫头痛鼻塞。不灸。通针三分明堂上经有眉冲穴。而铜人经无之。理目五般痫头痛鼻塞等疾。所不可废者。其穴与曲差相近。故附于此。
    

[针灸资生经第一]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r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pf-f3.bmp\r临泣二穴。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忌同。素注云灸五壮。足少阳有临泣穴矣。此亦有之。盖此乃头临泣穴也。
    目窗二穴。在临泣后一寸。针三分。灸五壮。今附。三度刺,目大明。
    正营二穴。在目窗后一寸。针三分。灸五壮。
    承灵二穴。在正营后寸半。灸三壮。素注云、刺三分。
    脑空二穴。一名颞。在承灵后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针五分。得气即泻。灸三壮。曹操患头风。发即心乱目眩。华佗针立愈。忌同。素注云∶按脑空在完骨后枕骨上。甲乙经作玉枕骨中。风池二穴。在脑空后发际陷中。针七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云在项后发际陷中。甲乙经云、脑空后发际陷中。针寸二分。大患风者。先补后泻。少可患者。以经取之。留五呼。泻七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五。艾炷不用大。忌同。
    当阳二穴。当童人直上入发际一寸。疗卒不识人。风眩鼻塞。针三分。(明下)铜人无当阳穴。而明堂下经有之。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等疾。亦不可废者。其穴与临

[针灸资生经第一] 侧头部左右二十六穴
    \r侧头部左右二十六穴\pf-f4.bmp\r颔厌二穴。在曲周下(足少阳穴无下字。明堂同。)脑空上廉。灸三壮。针七分。留七呼。忌同。明云、二分。素注云、在曲角下脑空之上、上廉。刺七分。若深、令人耳无所闻。
    悬颅二穴。在曲周上(足少阳穴同。明堂无上字。)脑空中。灸三壮。针三分。留三呼。
    云、二分。素注云、在曲角上。脑空下廉。新校正云、按后手少阳中云角上。此云角下。必有一误。(悬颅二穴。在曲角上是)悬厘二穴。在曲周上。(足少阳穴。无上字。)脑空下廉。针三分。灸三壮。
    天冲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寸。(足少阳穴同。)灸七壮。针三分。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灸三壮。针三分。明下云、嚼而取之。
    曲鬓二穴。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明作穴。)针三分。灸七壮。明下云、曲发灸三壮。(指迷。在耳上。将耳掩前正尖上。)铜人云、曲鬓足少阳穴同。素问亦同。明堂下经云、曲发。疑发字误也。(曲鬓穴是。
    曲发字误。)角孙二穴。在耳郭中间上。开口有空。(明作穴。)治目生肤翳。齿龈肿。灸三壮。明堂别无疗病法。明云、主齿牙不嚼物。龋痛肿。针八分。
    按明堂云、角孙主齿牙不嚼物。龋痛肿。则有疗病法矣。铜人乃云、明堂别无疗病法。
    岂后人增益之耶。将所治止此。因谓之无疗病法欤。
    窍阴二穴。在枕骨下。(足少阳穴云。在完骨上。)摇动有空。针三分。灸七壮。明云、五壮。针四分。在完骨上。枕骨下。(完骨二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此有窍阴矣。足少阳胆经亦有此穴。此当为头窍阴也。
    浮白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针五分。灸七壮。明云、三壮。针三分。
    颅息二穴。在耳后间青络脉。灸七壮。不宜针。明云、颅息在耳后青脉间。灸三壮。
    针一分。不得多出血。出血多、杀人。
    脉二穴。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灸三壮。针一分。明云、在耳内鸡足青脉。
    完骨二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灸七壮。针三分。明云、二分。灸根据年壮。
    翳风二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针七分。灸七壮。明下云、三壮。在耳后尖角

[针灸资生经第一] 正面部中行六穴
    \r正面部中行六穴\pf-f5.bmp\r素一名面王。在鼻柱之端。外台云、不宜灸。针一分。
    水沟一名人中。在鼻柱下。针四分。留五呼。得气即泻。灸不及针。日三壮。若灸、可如小雀粪。风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顿愈。忌同。明云、日灸三壮。至二百罢。若是水气。唯得针此穴。若针余穴。水尽即死。下云、灸五壮。
    兑端在唇上端。针二分。灸三壮。炷如大麦。明下云、在颐前下唇下。开口取之。
    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筋中。针三分。灸三壮。
    承浆一名悬浆。在颐前唇下宛宛中。日灸七壮。止七七。灸即血脉通宣。其风立愈。炷箸头作。针三分。得气即泻。忌同。明云、颐前下唇之下。针三分半。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徐徐引气而出。日灸七壮。过七七、停四五日。后灸七七。若一向灸。恐足阳明脉断。令风不差。停息复灸。令血脉通宣。其风立愈。下云、下唇棱下宛中。
    廉泉一名舌本。在颔下结喉上。(明云舌本间。)灸三壮。针三分。得气即泻。明云、二分。(千云。当颐直下骨后陷中。)

[针灸资生经第一] 面第二行左右十穴
    \r面第二行左右十穴\pf-f6.bmp\r攒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员柱。在两眉头少陷宛宛中。不宜灸。针一分。
    呼。泻三吸。徐徐出针。宜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受刺、目大明。忌同。明云、宜细三棱针。针三分出血。下云、灸一壮。
    睛明二穴。一名泪孔。在目内。针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
    禁灸。忌同。明云、目内头外畔陷宛宛中。针分半。留三呼。补不宜灸。一云、在目内按明堂云、针一分半。铜人乃云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误。予观面部所针。浅者入一分。深者四分尔。而素问气府注亦云刺入一分。则是铜人误写一分为一寸也。
    巨二穴。夹鼻孔旁八分。直目瞳子。跷脉足阳明之会。针三分。得气即泻。灸七壮。
    明云、巨在鼻孔下。夹水沟旁八分。跷脉足阳明之会。针三分。灸七七壮。
    迎香二穴。在禾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针三分。留三呼。不宜灸。忌同。
    禾二穴。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针二分。又手阳明穴云、禾一名长频。直鼻孔沟旁五分。明云、和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下云、禾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
    铜人经禾二穴。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明堂下经作禾。即也。上经乃作和皆云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则是一穴也。而铜人手少阳穴复有和二穴。在耳前兑(素发陷中。其穴相去远矣。恐明堂上经误写禾字作和字也。(今以诸经校勘。禾穴者是


前一页 ◇ 偃伏头部中行十穴
后一页 ◇ 面第三行左右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