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针灸门] 中风
    治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
    肺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
    诗曰∶肺气喘促满胸堂。偃卧燥异常。口鼻之间须要白。寻衣肺坏色忧黄。
    资生经。王氏云。若急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不可复治。若为急风邪所中。便迷漠恍惚。妄言狂语。或少气。不能复言。若不求师即治。宿夕而死。即觉。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数十壮。急服续命汤可救。若涎唾出不收者。即灸当立与汤也。诸阳受风亦恍惚妄言与肺病相似。然若缓。可经久而死。
    治肝中风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者。肝风之证。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
    肝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肝家踞恕不低头。左胁偏疼筋急搜。额目唇青为可疗。目黄目白使人愁。
    治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者。心风之证。若唇正赤。尚可治。
    心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心风偃卧热而喑。唇赤其身有汗青。白黑青黄唇上见。停停时悚扁医惊。
    治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汗出者尚可治。
    脾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脾中风兮肌肉。踞而腹满吐咸酸。唇并肢体通黄疾。手足眸青疗已难。
    治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左右。现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尚可治。
    肾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肾中踞而腰脊痛。面浮耳黑贼风生。胁无黄迹能痊愈。直发泥容旦暮倾。
    治胃中风者。腹满填胀。隔塞不通。张口喘息。额上多汗。孙地仙所谓新食竟取为胃气是也或曰。风中诸脏。不关诸府。是亦一说。然胃为水谷之海。五脏皆取气于胃。故并存之。
    胃俞急灸百壮。服续命汤。
    诗曰∶胃病根源饮食来。抬肩喘息气难开。口张额汗腹中满。浮诊双开脉大哉。
    治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
    大肠俞灸百壮。可服续命汤。
    治中风眼戴上。及不能语者。
    第二椎上。及第五椎上。灸各十壮。齐下火柱如半枣核大。立瘥。
    治中风半身不遂。资生经云。黄帝问于岐伯曰。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答曰。凡人未中风一两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时足胫上忽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急灸三里绝骨四处三壮。后用葱薄荷桃柳叶煎汤淋洗。以驱逐风气于疮口出。灸疮。春较秋灸。秋较春灸。常令两脚有疮为妙。
    治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七处齐下火。各三壮。风在左灸右。右灸左。
    穴百会耳前发际肩井风市三里绝骨曲池七穴神效。不能具录。根据法灸。无不愈。
    治风中府。手足不随。其状觉手足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将中府之候。病左灸右。病右灸左。因循失灸者废。灸疮。春较秋灸。秋较春灸。取尽风气集效。
    穴百会曲鬓(一作发际)肩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
    治风中藏。气塞涎上不语极危者。下火立效。其状。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此将中藏之候。不问风与气。但根据次自上及下各灸五壮。日别灸随年壮。凡遇春秋。常灸以泄风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此能灸暴卒。
    穴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集效方云。治风莫如续命防风排风汤之类。此可扶助疾病。若救危急。必火艾为良。此论亦当。
    资生经云。范子默自壬午年五月间。口眼斜。灸听会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癸未年八月间。气塞涎上。不能语。金虎丹加腻粉服至四丸半。气不通。
    涎不下。药从鼻中出。魂魄飞扬。如坠江湖。中顷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气遂通。吐几一碗许。继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余遂平。尔后。不觉意思少异于常。心中愦乱。
    即便灸百会风池等穴立效。
    本事方云。十二穴者。谓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发际。大椎。风池也。根据而用之立效。
    凡气塞涎上不能语。心中风候也。巢氏病源常论之。古方虽谓但得偃卧闷绝汗出者。心中风之候。恐未尽也。范公灸得气通。盖灸百会之力。其吐几一碗。下十行者。岂服金虎丹加腻粉所致耶。
    治大患风者。先补后泻。少可患。以经取之。穴风池治中风支满。短气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闭塞。穴肝俞治偏枯不能行。大风暴不知人。卧惊。视如见星。穴阴跷治卒中风不识人。穴临泣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惊。膝股肿转筋。目眩头痛。穴解溪治中风善恐。悲笑不休。手痹。穴劳宫治中风肘挛。实则心暴痛。虚则心烦惕惕。头风耳后痛烦心。足不收失履。口眼僻。
    头项痛。牙车急。穴内关完骨治心中风。语悲泣。穴心俞治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发觉不自觉。或满口吐沫。心惊。烦健忘。穴百会治狂易大风。穴昆仑治风腿脚不随。灸巨虚上廉二穴。各灸三壮。
    治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穴照海治大风默默不知所痛。悲伤不药。穴天井治青风心风。穴百会治偏风热风。穴肩治肝风占喉。其口不能言。穴鼻下人中大椎肝俞灸五十壮。余处随年壮(眼暗人灸之得明。二三百壮良)。
    治心风寒。穴心俞。灸各五十壮。
    治心风。穴心俞两边各一寸二分。灸各五七壮。
    治心风。食胀满。食不消化。吐血酸痛。四肢羸露。不欲食饮。鼻血。目视KTKT不明。
    肩头胁下痛。小便急。穴肝俞二穴。灸二三百壮。瘥即止。一云灸心俞。
    治卒中恶风心闷烦毒欲死。穴足大指下横文。急灸随年壮立愈。
    内踝筋急不能行者。内踝上。急灸四十壮。
    外踝筋急不能行者。外踝上。急灸三十壮。立愈。
    眼戴精上插。目两后。灸二七壮。
    不能语。第三椎上。灸百壮。
    不识人。季肋头。灸七壮。
    眼反口噤。腹中切痛。阴囊下第一横理。灸十四壮。灸卒死。亦良。
    治大风卒风。缓急诸风。卒发动不自觉知。或心腹胀满。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闭耳聋。或举身冷直。或烦闷恍惚。喜怒无节。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张。始觉发动。穴神庭灸七壮次曲差次上关次下关次颊车次廉泉次囟会次百会次本神次天柱次陶道次风门次心俞次肝俞次肾俞次膀胱俞次曲池次肩次支沟次合谷次间使次阳陵泉次阳辅次昆仑(以上各七壮)。
    治风。穴上星灸二百壮。前项二百四十壮。百会二百壮。脑户风府各三百壮。
    治百种风。脑后项大椎平处。两箱量二寸三分。须取病患指寸量两箱。各灸百壮。得瘥。
    治风耳鸣。从耳后量八分半里许有孔。灸一切风得瘥。狂者亦瘥。两耳门前后各百壮。
    治卒病恶风欲死。不能语。及肉痹不知人。第五椎名曰藏俞。灸百五十壮。三百壮便愈。
    治风。腹中雷鸣。肠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绞痛。腰脊疼僵。或大小便难。不能饮食穴大肠俞。灸百壮。三日一报。
    治风。穴液门灸五十壮。
    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疼。穴绝骨。灸百壮。
    治恶风邪气泣出。喜妄。穴百会天府曲池列缺治风入腹中。穴涌泉治耳中风生。穴商阳治大风目痛。及目外疼。穴临泣治面黑湿风。穴关冲治风。从头至足。面目赤。穴解溪治风寒热。穴液门治手中风热穴内关治头身风热。穴间使治风。身寒。穴后溪治胸中寒如风。壮及治。头眩两颊痛。穴侠溪治肺寒。穴肺俞。灸百壮。
    治肾寒。穴肾俞。灸百壮。
    治大风逆气多寒。穴大横王氏云。乡里有人。忽觉心腹中热甚急。投药铺说其状。铺家以为此中风之候。与治风药而风不作。予中心藏之。至夷陵。见一太守。中夏忽患热甚。不免以水洒地。设簟卧其上。令人扇之。次日忽中风。数日而殂。人皆咎其卧冰簟而用扇也。暨到澧阳。见一老妇人。夏中亦患热。夜卧厅上。次日中风。遇其子预合得小续命汤服。更召医调理。数日愈。始知人之中风。心腹中多大热而后作。而小续命汤。不可不服也。王令患风。医以青州白丸子。排风汤。续命汤。四物汤。黄建中汤。术附汤。嘉禾散。合为一处。同和分数服。每服水一碗枣三枚。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自后与人服皆效。周户传三汤四散子。用四君子。排风。续命汤。嘉禾急风正气匀气散。一切风疾。无不瘥。又云。凡中风用续命排风等汤。神精丹茵芋酒更加灸必愈。
    治热风。两乳头各灸一七壮。足外踝后一寸。各灸三壮。顶中旋毛灸一七壮。
    治风。头耳后痛烦心。及足不收失履。口僻。头项摇痛。牙车急。穴完骨。
    治风身热。穴后溪治风。十指筋挛不行屈伸。两手踝骨上。各灸一七壮。
    治大风。单服炼成松脂癞风药。服半月后。两腰眼各灸七壮。
    治中风。手足不随。穴百会肩听会曲池三里悬钟风市等七穴。左治右右治左。以取尽风气轻安为度。
    治绕踝风。刺曲池二穴。如绕外踝痛。兼刺丝络二穴。如绕内踝痛。兼刺大都二穴。
    针入三分。如前痛。兼刺行间二穴。针入六分


前一页 ◇ 诸风
后一页 ◇ 中风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