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群书汇粹] 暖针法
    素问遗篇注云。用圆利针。长针。未刺之时。先口内温针暖而用之。又曰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方刺。
    旧云。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络。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口温与体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
    王节斋曰。近有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即调经论燔针也。可以治筋寒病)然古者针则不灸。灸则不针。夫针而加灸。灸而且针乃后人俗法。此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血宜行。于疾无与也古针法最妙。但恐不得其精而误用之则危拙见于顷刻。惟灸得穴。有益无害。
    

[卷三\群书汇粹] 火针法
    火针即淬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效。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烧时令针头低下恐油热伤手。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手热。先以墨点穴。使针时无差。火针甚难。须有临阵之将心。方可行针。先以左手按穴。右手用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凡行火针。必先安慰病患。勿令惊惧。与灸略同而疼无几时。一针之后。速便出针不可久留。即以左手速按针孔则能止痛。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火针不宜针香港脚。反加肿痛。宜破痈疽发背溃脓在内。外面皮无头者。但按毒上软处以溃脓。其阔大者。按头尾及中以墨点记宜下三针。决破出脓。凡针肿上不可按之。即以手指从两旁捺之。令脓随手而出。或肿大脓多。针时须侧身回避。恐脓射出汗身也。
    

[卷三\群书汇粹] 孙真人雷火针法
    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三钱。
    麝香少许艾叶二两以绵纸半尺。先铺艾茵于上次将药末掺之。卷极紧收用。按定痛穴。以笔点记。外用纸六七层隔穴。将卷艾药取太阳真火。用圆珠火镜皆可。燃红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烧再按。九次即愈。其法灸一火。念咒一遍先捻火在手。念咒曰。雷霆官将。火德星君。药奏奇功。方得三界六腑之神。针藏烈焰。炼成于仙。都九转之门。蠲除痛患。扫荡妖氛。吾奉南斗。六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咒毕即以雷火针按穴灸之。务要诚敬。勿令妇女鸡犬见。
    

[卷三\群书汇粹] 太乙针法
    艾绒(二两)桃树皮乳香没药硫黄雄黄穿山甲川乌草乌(各一钱)麝香(三分)。
    上药为末用绵纸一层药一层卷紧或用线扎。灸时用红布衬于痛处。将此针在火上烧着灸之。如雷火针法。
    

[卷三\群书汇粹] 艾叶
    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陈久者良。辟恶杀鬼。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石臼捣细。筛去尘屑。取洁白为上。须令焙大燥。则灸有力。火易燃。如润无功。图经云。旧不着所出。但云生田野间。今随处有之,惟蕲州所产。叶浓而干高。气味最胜用之尤妙丹溪曰。
    艾性至热。入火灸则上行。入药服则下行。
    

[卷三\群书汇粹] 艾炷大小先后
    明堂曰。灸炷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不愈则是灸炷欲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又曰。艾炷根据小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如腹胀疝瘕。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短剧曰。腹背烂烧。四肢但去风邪而已不宜大炷。如巨阙鸠尾。当脉上灸之。不过四五壮。艾炷宜小。若艾炷大而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外台云。人年三十以上灸头不灸三里。令人气上冲目。明堂云。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皆宜审之资生云。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从头向右而渐下。
    

[卷三\群书汇粹] 壮数多少灸法
    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扁鹊灸法。
    有至三五百壮千壮。此亦太过。曹氏灸法。有百壮五十壮。短剧诸方亦然惟明堂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治故后人无准。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凡灸头项止于七壮。积至七七壮止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须得身体平直毋令倾侧。若倾侧穴不正。徒破好肉耳。
    

[卷三\群书汇粹] 艾灸补泻
    图翼云。灸法有二报三报。以至连年不绝者。前后相催其效尤速或自三壮五壮。以至百壮千壮者。由渐而增也凡以火补者。勿吹其火。必待其从容彻底自灭。灸毕即可用膏贴之。以养火气。若欲报者直待报毕。贴之可也。以火泻者。可吹其火。传其艾宜于迅速须待灸。疮溃发然后贴膏。此补泻之法也然用火之法。惟阳虚多寒经络凝滞者为宜。若诊其脉数口干咽痛。面赤内热等症。俱不宜灸也。
    

[卷三\群书汇粹] 灸疮要法
    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故履底炙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今人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溏灰中煨热拍破。热熨疮上十余遍。其疮三月遂发。又以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亦有恐血气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血气。不可一概论也。有复灸一二壮遂发有食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在人以意取助不可顺其自然。
    

[卷三\群书汇粹] 灸后调摄法
    宝鉴云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宜停一二时须得静室卧。平心定气。戒色欲劳怒。饥饱寒热食忌生冷瓜果。惟食清。淡养胃之物。使气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气。若食浓味醇酒。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可施于初灸旬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今人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有之。
    

[卷三\群书汇粹] 洗灸疮
    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以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洗疮周遭。约一时久。驱逐风邪于疮口出。
    更令经脉往来不涩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后。用东南桃枝青嫩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黑烂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黄连煎神效○如不应灸而误灸之。灸疮痛不可忍。
    以致飞肉成片。名曰飞蝶。宜用大黄芒硝煎浓汁。频洗灸处。痛仍不止。可将此药吃一二杯。即除矣。
    

[卷三\群书汇粹] 贴灸疮
    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出多而疾除。资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腹下白细毛或猫腹毛。今人多以膏药贴之亦取其便。不可速易。若膏药不坏久贴之可也。若速易疮亦速愈。恐病根不尽除也。
    

[卷三\群书汇粹] 灸疮膏方
    白芷川芎黄连薄荷金星草乳香当归黄芩葱白淡竹叶上药各等分。用香麻油煎膏。临好用铅粉炒热收。
    
    又方
    生地元参黄当归川芎防风乳香葱白各等分如前法煎。
    

[卷三\群书汇粹] 治误针伤络血不止方
    花蕊石赤石脂乳香没药儿茶血竭自然铜血余灰白HT藤黄上药各等分为细末掺上即愈。
    

[卷三\群书汇粹] 治折针法
    一用灵磁石引其肉中针即出。
    一用青蛙眼珠捣烂涂之针即出。
    一将原针穴边复下一针补之针即出。
    一用硫黄研细水调涂上以纸花贴之觉痒时。针即出。
    一用象牙屑碾细水和涂上。针即出。
    一用双杏仁捣烂用鲜猪脂调匀。贴针疮上。针即出。
    一用蝼蛄脑子。捣烂涂上。针即出。
    倘因折针经络有伤。脓血不止。用黄当归木香沉香乳香肉桂。别研绿豆粉糊丸。每服


前一页 ◇ 第二次止痛方
后一页 ◇ 禁针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