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下] 手厥阴心包络经
    \r手厥阴心包络经\pj-j24.bmp\r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鬲。历络三焦。
    手厥阴受足少阴之交。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由是下鬲。历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及脐下一寸下焦之分也。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
    胁上际为腋。自属心包上循胸出胁。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内之天泉穴。以介手太阴、少阴两经之中间。入肘中之曲泽也。
    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由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门、间使、内关、大陵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冲云。
    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无名指也。自小指而逆数之。则为次指。云其支别者。自掌中劳宫穴别行。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也。
    此经多血少气。戌时气血注此。受足少阴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天池(一名天会)腋下三寸。乳后一寸。着胁直腋橛肋间。手足厥阴、少阳之会。铜人。灸下肿。上气。寒热疟。
    天泉(一名天湿)曲腋下二寸。举臂取之。铜人。针六分。灸三壮。主目KTKT不明。恶风寒。心病。胸胁支满。咳逆。膺背胛臂内廉痛。
    曲泽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络脉所入为合。水。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头清汗出不过肩。伤寒逆气呕吐。
    门掌后去腕五寸。手厥阴心包络脉。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呕血衄血。心痛呕哕。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间使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心包络脉所行为经。金。素注。针六分。留七呼。铜人。
    针三。呕沫怵惕。寒中少气。掌中热。腋肿肘挛。卒心痛。多惊。中风气塞。涎上昏危。喑不得语。咽中如梗。鬼邪。霍乱干呕。妇人月水不调。血结成块。小儿客忤。
    内关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与外关相对。手心主之络。别走少阳。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大陵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手厥阴心包络脉所注为俞。土。心包络实。泻之。铜人。
    针五烦心。心悬若饥。心痛掌热。喜悲泣惊恐。目赤目黄。小便如血。呕哕无度。狂言不乐。喉痹口干。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疮疥癣。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乱。在于心者。
    取之心主之俞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
    劳宫(一名五里一名掌中)掌中央动脉。铜人。屈无名指取之。资生。屈中指取之。
    滑氏留六呼。铜人。灸三壮。明堂。针二分。得气即泻。只一度。针过两度。令人虚。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主中风。善悲笑不休。手痹。热病数日汗不出。怵惕。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疮。胸胁支满。黄胆目黄。小儿龈烂。
    中冲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陷中。心包络脉所出为井。木。心包络虚。补之。铜人。针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其治。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内而出以传道。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三焦。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滑氏曰。三焦。相火也。火能腐熟水谷。万物焦从火。火亦腐物之气。命名取义。或有在于气融会于其间。熏蒸鬲膜。发达皮肤分肉。营运四旁上中下。各随其所属部分而名之。实元气之别使也。是故虽无其形。倚内外之形而得名。虽无其实。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
    三因方云。古人谓左为肾脏。其腑膀胱。右为命门。其腑三焦。三焦者。有脂膜如手大。正。三焦当如此说。有形可见为是。扁鹊乃云。三焦有位无形。而叔和辈失其旨意。遽云无状有名。俾后学承谬不已。且名以召实。无实奚名。果无其形。尚何藏精系胞为哉。其所谓三焦者何也。上焦在膻中。内应心。中焦在中脘。内应脾。下焦在脐下。即肾间动气。分布人身。有上中下之异。方人湛寂。欲想不兴。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脉。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溢。并于命门输泻而去。故号此府为三焦耳。世承叔和之弊而不悟。可为长太息也。初甚异其说。及为齐从事。(以下医说。载之龙川志。)有一举子徐遁者。
    石守道之婿也。少尝医疗病。有精思。曰。齐尝大饥。群丐相脔而食。有一人皮肉尽而骨脉全者。视其五脏。见右肾之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则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所见默合。
    可以证古人之谬。
    丹溪朱氏曰。三焦以焦。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主乎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以生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
    

[卷一下] 手少阳三焦经
    \r手少阳三焦经\pj-j25.bmp\r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臂骨尽处为腕。尽处为肘。手少阳起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上出次指之间。历液门、中渚天井穴也。
    循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肩肘之间。膊下对腋处为。从天井上行。循臂之外。历清冷渊、消泺。行太阳之里。阳阳明之外。而交会于膻中。散布络绕于心包。乃下膈。当胃上口以属上焦。于中脘以属中焦。于阴交以属下焦也。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脑户后为项。目下为。其支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过大椎。循天牖。上耳后。
    耳颊。至。会颧之分也。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却出。至目锐。
    此支从耳后翳风穴入耳中。过听宫。历耳门、和。却出至目锐。会童子。循丝竹空而交于足少阳也。
    此经多血少气。亥时气血注此。受手厥阴之交。凡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
    关冲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阳三焦脉所出为井。金。铜人。针一分。留肘痛不可举。目生翳膜。视物不明。
    液门手小指次指间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阳三焦脉所溜为荥。水。素问、铜人。针二分。
    痛。暴得耳聋。齿龈痛。
    中渚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在腋门下一寸。手少阳三焦脉所注为俞。木。三焦虚。补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阳池(一名别阳)手表腕上陷中。从指本节直摸下至腕中心。手少阳三焦脉所过为原。
    三焦破皮。不可摇手。恐伤针转曲。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举。
    外关腕后二寸两筋间。阳池上一寸。手少阳络。别走心主。铜人。针三分。留七呼。
    灸二。补之。
    支沟(一名飞虎)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陷中。手少阳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腋痛。四肢不举。霍乱呕吐。口噤不开。暴喑不能言。心闷不已。卒心痛。鬼击。伤寒结胸。疮疥癣。妇人妊脉不通。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会宗腕后三寸。空中一寸。铜人。灸七壮。明堂。五壮。禁针。主五痫。肌肤痛。耳聋。
    三阳络(一名通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铜人。灸七壮。明堂。五壮。禁针。主暴喑哑。耳聋。嗜卧。四肢不欲动摇。
    四渎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暴气耳聋。下齿龋痛。
    天井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辅骨上两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甄权云。曲肘后一寸寸。留七呼。铜人。灸三壮。明堂。五壮。针三分。主心胸痛。咳嗽上气。短气不得语。唾脓。不嗜食。寒热凄凄不得卧。惊悸。螈癫疾。羊痫风痹。耳聋嗌肿。喉痹汗出。目锐痛。颊肿痛。耳后臂肘痛。捉物不得。嗜卧。扑伤腰髋疼。振寒颈项痛。大风默默不知所痛。悲伤不乐。香港脚上攻。
    清冷渊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肩痹痛。臂不能举。
    不能带衣。
    消泺肩下臂外间。腋斜肘分下。铜人。针一分。灸三壮。明堂。针六分。素注。针五分。主风痹颈项强急。肿痛寒热。头痛癫疾。
    会(一名交)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手少阳、阳维之会。素注。针五分。灸五壮痛。项瘿气瘤。
    肩肩端上陷中。斜举臂取之。铜人。针七分。灸三壮。明堂。五壮。主臂痛肩重不能举。
    天肩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须缺盆陷处。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阳、阳维之卒死。主胸中烦闷。肩臂酸疼。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烦满。颈项急。寒热。
    天牖颈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铜人。针一寸。留七呼。不明堂。针五分。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泻三吸。不宜补。素注、下经。灸三壮。资生云。宜灸一壮三壮。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目中痛。
    翳风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针经。先以铜钱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寻取穴中。手开。主耳鸣耳聋。口眼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口吃。牙车急。小儿喜欠。
    脉(一名资脉)耳本后鸡足青络脉。铜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针一分。灸三壮。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螈。呕吐。泄利无时。惊恐。眵瞢目睛不明。
    颅息耳后间青络脉中。铜人。灸七壮。禁针。明堂。灸三壮。针一分。不得多出血。
    多角孙耳廓中间上。发际下。开口有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铜人。灸三壮。明堂。针八分。主目生翳肤。齿龈肿。唇吻强。齿牙不能嚼物。龋齿。头项强。
    耳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陷中。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下经。禁灸。有病。灸不过三壮。主耳鸣如蝉声。耳脓汁出。耳生疮。齿龋。唇吻强。
    和耳前锐发下横动脉。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铜人。针七分。灸三壮。主头重痛丝竹空(一名目)眉后陷中。手足少阳脉气所发。素注。针三分。留六呼。铜人。禁灸。
    明。恶风寒。风痫。目戴上。不识人。眼睫倒毛。发狂吐涎沫。发即无时。偏正头疼。
    \r胆\pj-j26.bmp\r胆重三两三铢。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盛精汁三合。
    胆者。中正之官。喜乐出焉。
    胆为清净之府。
    诸腑皆传秽浊。独胆无所传道。故曰清净。胆汁减。则目昏。又吐伤胆倒。则视物倒植胆为青肠。
    


前一页 ◇ 足少阴肾经
后一页 ◇ 足少阳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