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上] 足太阴脾经
    \r足太阴脾经\pj-j15.bmp\r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核骨。一作核骨。俗云孤拐骨是也。足跟后两旁起骨为踝骨。足太阴起大指之端隐白穴。受廉之三阴交也。
    上内。循骨后。交出厥阴之前。(、示兖切。)、腓肠也。由三阴交上内。循骨后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阴经之前。至地机、阴陵泉。
    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髀内为股。脐上下为腹。自阴陵泉上循膝股内前廉之血海、箕门。迤逦入腹。经冲门、府舍至中脘、下脘之际。以属脾络胃也。
    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至胃长一尺六寸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由腹哀上膈。
    循食之里。挟喉连舌本。散舌下而终焉。
    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此支由腹哀别行。再从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于膻中之里。心之分。以交于手少阴。
    此经多气少血。巳时气血注此。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
    隐白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脾脉所出为井。木。素注。针一分。留三呼。
    铜人卒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慢惊风。
    大都足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骨缝赤白肉际。脾脉所溜为荥。火。脾虚补之。铜人。
    针三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绕踝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蛔痛。小儿客忤。
    太白足大指内侧。内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脉所注为俞。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身股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公孙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内踝前。脾之络脉。别走阳明胃经。铜人。针四分。灸三壮。主多饮胆虚。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商丘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脾脉所行为经。金。脾实泻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腹痫。寒热好呕。阴股内痛。气痈。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脾积痞气。黄胆。
    舌本强痛。胃脘痛。腹胀。寒疟。溏瘕泄水下。面黄。善思。善味。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妇人绝子。小儿慢风。
    三阴交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交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脾。膝内廉痛。小便不利。阴茎痛。足痿不能行。疝气。小便遗失。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精。霍乱手足逆冷。失欠颊车蹉开。张口不合。男子阴茎痛。元脏发动。脐下痛不可忍。小儿客忤。妇人临经行房羸瘦。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去血过多。血崩晕。不省人事。如经脉闭塞不通。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
    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妇。诊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视。文伯泻三阴交。
    、补合谷而堕胎。今独不可补三阴交、泻合谷而安胎乎。盖三阴交肾、肝、脾三脉之交会。
    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合谷为大肠之原。大肠为肺之腑。主气。当泻不当补。文伯泻三阴交以补合谷。是血衰气旺也。今补三阴交泻合谷。是血旺气衰矣。故刘元宾亦曰。血衰气王定无妊。血王气衰应有体。
    漏谷(一名太阴络)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肠鸣。强欠。心悲。逆气。腹胀满急。癖冷气。食饮不为肌肤。膝痹足不能行。
    地机(一名脾舍)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阴。别走上一寸有空。
    精不足。女子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阴陵泉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曲膝取之。与阳陵泉穴相对。足太阴脾脉所入俯仰。霍乱。疝瘕。遗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阴痛。胸中热。暴泄飧泄。
    血海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气逆腹胀。女子漏下恶血。月劳伤形体。或素有气不足。灸太阴脾经七壮。
    箕门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应手。一云。股上起筋间。铜人。灸三壮。主淋小便不通。遗溺。鼠鼷肿痛。
    冲门(一名上慈宫)去大横五寸。府舍下。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去腹中行四寸半。铜人。
    得息。
    府舍腹结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三脉上下一一入腹。络。痹疼。腹满上抢心。积聚。霍乱。
    腹结(一名阳窟)十四经发挥云。大横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四寸半。铜人。针七分。
    灸五壮。主咳逆。脐痛。腹寒泻利。心痛。
    大横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脐旁二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七分。灸三壮。主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
    腹哀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三分。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
    食窦天下一寸六分。举臂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胁支满。鬲间雷鸣。
    常有水声。鬲痛。
    天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中满痛。咳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痈。
    胸乡周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引胸背痛不得卧。转侧难。
    周荣中府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胁满不得俯仰。食不下。喜饮。咳唾稠脓。咳逆。多淫。(淫恐作唾。)大包渊液下三寸。布胸胁中。出九肋间。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
    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胸胁中痛。喘气。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r心脏之图\pj-j16.bmp\r心重一十二两。附着于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三毛。(一云。惟上智之人有之。)形如未敷莲花。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当言舌。舌非窍。故言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数七。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苦伤气。咸胜苦。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之合脉也同梦燔灼。(夏三月)心色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素问〕五脏俱等。而肺独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
    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荣周于身。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陈氏曰。心肺能以血气生育人身。则此身之父母也。父母之尊。理当居上。故曰。膈膜之上。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卷一上] 手少阴心经
    \r手少阴心经\pj-j17.bmp\r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相连心。循任脉之外。属心系。下膈。当脐上二寸之分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
    支者。从心系出任脉之外。上行而挟咽系目也。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
    直者。得从心系直上。至肺脏之分。出循腋下。抵极泉也。穴在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
    下循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
    自极泉下循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两经之后。历青灵穴。下肘内廉。抵少海。
    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腕下踝为兑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后廉。历灵道、通里。至掌后兑骨之端。经阴、神门尊于他脏。故其交经授受。不假支别云。
    此经多血少气。午时气血注此。受足太阴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极泉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臂肘厥寒。四肢厥。心痛。干呕烦满。胁痛悲愁。
    青灵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铜人。灸七壮。明堂。三壮。主目黄。头痛振寒。胁痛。肩臂不举。不能带衣。
    少海(一名曲节)肘内廉节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头得之。心脉所入为合。
    水。
    灸。素注。灸五壮。资生云。数说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吐涎沫。项不得回顾。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脑风头痛。气逆噫哕。瘰。心疼。
    手颤。健忘。
    灵道掌后一寸五分。心脉所行为经。金。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心痛。干呕。悲恐。相引螈。肘挛。暴喑不能言。
    通里腕后一寸陷中。手少阴心脉之络。别走太阳小肠经。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
    目痛。心悸。肘臂痛。苦呕。喉痹。少气。遗溺。妇人经血过多。崩中。实则支满鬲肿。
    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阴掌后脉中。去腕五分。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气惊。心痛。
    神门(一名锐中一名中都)掌后锐骨端陷中。手少阴心脉所注为俞。土。心实泻之。
    铜人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热而哕。目黄胁痛。喘逆身热。狂悲笑。呕血吐血。振寒上气。遗溺。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积伏梁。大小人五痫。东垣曰。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之俞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灵枢经曰。少阴无俞。心不病乎。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邪则身死。故诸邪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少府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直劳宫。手少阴心脉所溜为荥。火。铜人。针二分。灸七壮。
    久不愈。振寒阴挺出。阴痛阴痒。遗尿。偏坠。小便不利。太息。
    少冲(一名经始)手小指内廉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阴心脉所出为井。木。
    心虚补之。
    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惊。太息。烦满。掌中热。胁痛胸中痛。口中热。咽中酸。乍寒乍热。手挛不伸。引肘腋痛。悲惊。东垣曰。一富者前阴臊臭。求先师(张洁古也)治之。曰。夫前阴足厥阴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此其一也。当于肝经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是治其标。
    \r大肠脏之图\pj-j18.bmp\r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口。小肠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为赤肠。食下则肠实而胃虚。(以此推之。则知糟粕下于大肠。小肠亦虚矣。)


前一页 ◇ 足阳明胃经
后一页 ◇ 手太阳小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