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有言。疾在腠理。熨之所及。在血脉。针石之所及。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是针灸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每遇伤寒热入血室。闪挫诸疾。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则束手无策。自愧技穷。因悟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思得师指而艰其人。求之远近。以针鸣者。各出编集标幽、玉龙、肘后、流注、神应等书。其于捻针补泻。尚戾越人从卫取气。从荣置气之说。复取素、难而研精之。旁究诸家。又知素、难为医之鼻祖。犹易为揲蓍求卦之原。诸家医流。如以钱掷甲子起卦。勾陈玄武。蛇龙虎断吉凶。似易而乱易也。后世针灸亦若是尔。呜呼。不溯其原。则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尝集节要一书矣。不穷其流。则不知后世变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安故狃近者。犹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诗变而骚。君子取之。郡县者。封建之变。租庸者。井田之变。后人因之。固足以经国治世。奚怪于针灸之变法哉。奚是古非今为哉。岂知封建井田变。而卒莫如周之延祚八百。针灸变。而卒莫如古之能收功十全。如使弊而可因。则彼放荡逾闲者。可以为礼。以之安上治民。妖淫愁怨者。可以为乐。以之移风易俗哉。夫易谓穷斯变通久。素、难者。垂之万世而无弊。不可谓穷。不容于变而自通且久也。周子谓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然则不学古医。不变今俗。而欲收十全之功者。未之有也。兹续编诸家而折衷以素、难之旨。夫然后前人之法。今时之弊。司命者知所去取矣。
    
    时嘉靖己丑夏六月六日四明梅孤子高武识
    

凡例
    一诸书于素问、难经多异少同。今取其同。议其异。故以聚英名。
    一此书以经络穴类聚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为二卷。诸论针艾法为三卷。各歌赋为四卷。间或发挥一二。
    一周身尺寸已详于前集素难节要。今止绘图各分写于上。以便准量取穴。
    一经络俱属于五脏六腑。今绘其图于经络之前者。知外有是经。则内属是脏腑也。
    一明堂针灸、铜人、千金翼诸书。拘头面腹手足分列穴。殊无经络起止次序。今以滑氏十四经发挥、金兰循经经络绘图。每经自始至终。某穴主某病。以便考究。
    一资生经立诸病目。以各穴分属。似难于阅。今以各经穴为主。以主某病分属之。
    仿神农本草例。以穴名在前。药性随于后。
    一各经穴。或有原缺者仍旧。
    一标幽、玉龙、肘后诸歌赋。今医家皆谓其易于记诵。然专事于此。则针灸亦狭矣。姑集于末卷。以备参阅。
    一奇经八脉、十二络脉、八会脉、原募穴。虽备于本经络。复表章于后。以便分别。
    一前人着取穴捷法治病。而不明言穴名者。今考明之。
    一取穴法有未明者。窃议一二。
    一针灸书惟明堂、铜人、千金、济生拔萃、窦氏流注、子午尽好。其余愈出愈下。不合素问、难经者多。各附以发挥。
    一东垣针法。深得素问之旨。人多忽之。各书亦不能载。今于脾胃论中表章于此。
    一素、难井荥俞经合主病。人多不明五行生克。故不能行。今以诸经是动所生病补泻生克。细为制定。以便针刺。
    一各书有关于论针灸。备录于卷末。
    一济生拔萃于十二经井荥俞经合穴。萃集各书主治病证。其余穴。则未之及。故今仿其例。亦据铜人、千金、明堂、外台而补辑之。
    一经络悉根据十四经发挥流注交接次第。穴亦根据之。比之铜人等书有繁杂空穴。皆不增入。一各空穴下分寸。针浅深。艾壮多少。俱备录。以便四时取用。明堂经则曰明堂。资生经则曰资生。千金翼则曰千金。明堂下经则曰明下。或曰下经。外台秘要则曰外台。俱省文尔。
    一世俗喜歌赋。以其便于记诵也。今类聚各书歌赋。置之末卷。
    

[卷一上] 五脏六腑
    脊骨二十一节。大椎三节。至尾共二十四节。〔素问〕肺附三椎心附五椎肝附九椎脾附十一椎肾附十四椎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遭着脊。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
    胃在膈膜下小肠上小肠在脐上大肠当脐胆在肝之短叶间膀胱在肾下〔俱难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为五脏。〔难经〕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泻而不藏。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是为六腑。
    五脏者。藏精而不泻也。故满而不实。六腑传化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
    以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素问〕\r脏腑之图\pj-j1.bmp\r\r图\pj-j2.bmp\r\r图\pj-j3.bmp\r\r图\pj-j4.bmp\r

[卷一上] 仰人尺寸
    \r仰人尺寸\pj-j5.bmp\r

[卷一上] 伏人尺寸
    \r伏人尺寸\pj-j6.bmp\r

[卷一上] 手足阴阳流注
    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
    三阴谓太阴、厥阴、少阴。三阳谓阳明太阳、少阳也。人两手足各有三阴三阳脉。合为十二经也。详见脉诀。谓之经者。以血气流行。经常不息而言。谓之脉者。以血理分袤行体者而言也。(袤音谋。言相去也)手之三阴。从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至足。足之三阴。
    从足走入腹。
    手三阴从藏走至手。谓手太阴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阴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
    手厥太阳起小指之端。至目内。手少阳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锐。足三阳从头走至足。谓足阳明起于鼻。至入中指内间。足太阳起目内。至小指外侧端。足少阳起目锐。至入小指次指间。足三阴从足入腹。谓足太阴起大指之端。至属脾络胃。足少阴起足心。至属肾络膀胱。足厥阴起大指聚毛。至属肝络胆。足三阴虽曰从足入腹。然太阴乃复上膈。挟咽散舌下。少阴复从肾挟舌本。厥阴乃复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兼手太阴从肺系横出腋下。手少阴从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阴循胸出胁。上抵腋下。此又秦越人所谓诸阴脉皆至颈胸而还者也。然厥阴则又上出于巅。盖厥阴阴之尽者也。所以然者。示阴无可尽之理。犹易之硕果不食。示阳无可尽之义也。然易之阴阳。以气言。人之阴阳。以藏象言。气无形。而藏象有质。气阳而质阴也。然则无形者贵乎阳。有质者贵乎阴欤。
    脉络传注。周流不息。
    络脉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系于十二经者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他经。他经之交他经。犹沱潜之旁导于他水也。是以手太阴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挟口鼻。而交于足阳明。足阳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太阴。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手少阴则直自本经少冲穴。而交于手太阳。不假支授。盖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而交于足太阳。足太阳之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合中。下至小指外侧端。而交于足少阴。足少阴之支者。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出至目锐。而交于足少阳。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阴。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阴也。
    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也。
    通结上文。以起下文之义。经脉之流行不息。所以营运血气。流通阴阳。以荣养于身者也。不言络脉者。举经以该之。
    其始(平旦寅时)从中焦注手太阴、(肺)阳明。(大肠卯时注此)阳明注足阳明、(胃辰时注此膀胱申时注此)少阴。(肾酉时注此)少阴注手心主厥阴、(心包络戌时注此)少阳。(三焦亥时注此)少阳注足少阳、(胆子时注此)厥阴。(肝丑时注此)厥阴复注手太阴。(明日寅时)始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注足厥阴。是经脉之行一周身也。
    其气常以平旦为纪。(句)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气、营气。纪、统纪也。承上文而言。经脉之行。其始则起自中焦。其气则常以平旦为纪也。营气常以平旦寅时为纪。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阴。以次流行也。不言血者。言气则血行可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者。言一昼夜漏下百刻之内。人身之经脉流行。无有穷止。与天同一营运也。盖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为一周天。而终一昼夜。人之营卫。
    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终一昼夜。适当明日之寅时。而复会于手太阴。是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或云。昼夜漏刻有长短。其营气盈缩。当何如。然。漏水刻虽有长短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缩也。
    


前一页 ◇
后一页 ◇ 中指同身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