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仲景)夜寒者。阴气旺于阴分。昼寒者。阴气上溢阳中。重阴者。昼夜俱寒。(东垣) 内因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内经)此第言阴阳正虚之病。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怫郁于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皆令恶寒。(汇补) 外候 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惧。无风则坦然自适也。(汇补) 阳虚恶寒 阳虚恶寒。以阳气能温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阖辟。(内经)内伤房欲。火衰恶寒。即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其症必兼蜷卧足冷。自汗。两尺沉细。(汇补) 劳倦恶寒 劳倦恶寒。脉必缓弱。或气口虚大无力。兼见倦怠。手心独热。此劳倦过度。脾胃不足。卫阳下陷。宜补中益气汤。甚加桂、附以行参、之力。(东垣) 肺火恶寒 肺受火克。毛窍常疏。不能固腠理而洒淅恶寒者。必兼咳嗽咽干。治宜清金润肺。(汇补) 痰饮恶寒 痰饮恶寒。由痰滞上焦。荣卫阻滞。抑遏清道。不能固密腠理而恶寒。肥人多有此症。脉滑或沉。周身沉重。 胸满食减。肌肉如故。(汇补) 伤酒恶寒 伤酒恶寒。因饮酒太过。热郁在内。不得宣越而恶寒者。症兼口渴昏眩。(六要) 伤食恶寒 伤食恶寒。由饮食过度。宿食内停。或食冷物所致。脉必沉滑。恶心头痛。饱闷咽酸。宜从消导。食化而寒自已。(六要) 疮毒恶寒 有背恶寒。脉弦数。寒热兼作。乃疮毒之候。审其有无痛处。随部分经用药。大抵恶寒之候。除气虚阳虚外。 均宜发越。以辛散之。(六要) 郁火恶寒 有素病虚热。忽觉恶寒。须臾战栗。如丧神守。此火郁清道。抑遏阳气于脾土。不得外越。故手足厥冷。乃火极似水。热极反兼水化。自觉其寒。非真寒也。外症口苦溺赤脉数。宜升阳散火汤。(河间) 内外恶寒辨 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稍就温暖即止。(东垣) 脉法 表虚者浮濡。火郁者沉数。阳衰者细迟。痰饮者滑数。大抵脉来无力而恶寒者虚症。脉来有力而恶寒者。 非外感。即内郁也。以见症参之。(汇补) 治法 阳虚者。益火之原。表虚者。固卫之失。脾虚者。补其中。火郁者。治其内。痰宜吐下。食宜消导。酒宜分越。(汇补) 用药 卫不和而恶寒者。调中益气汤。脾胃弱。补中益气汤。阳虚。四君子加黄、炮姜、肉桂、附子。表虚。黄建中汤。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肺火。甘桔汤加酒芩、门冬、山栀。恶寒久不已。服诸药不效者。亦宜解郁。大抵恶寒之症。种种不同。然世人以背恶寒属太阳经。此经气郁而不行。或浊痰阻滞经络。 药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阳之邪。 【附产后恶寒】 产后。气血两虚恶寒者。腹中不和。脉虚大无力。八珍汤。若小腹胀痛。是恶露。心下饱闷。是食滞。乳中胀痛。 是蒸乳。四者皆令恶寒。宜详辨之。(汇补) 【附呻欠】 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振寒。善伸数欠。欠者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俗名呵欠。(汇补) 恶寒选方 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二方俱见中风)调中益气汤黄建中汤(二方俱见劳倦)升阳散火汤(即火郁汤)防风通圣散(二方俱见火症)升麻葛根汤(方见伤暑)甘桔汤治肺受火克。洒淅恶寒。 甘草桔梗加酒芩、山栀、麦冬、五味、枣仁。水煎。 黄葛根汤治酒郁。内热恶寒。 黄(一两)葛根(五钱)煎服。大汗而愈。 如痰湿恶寒。宜苦参、赤小豆各一钱。为末。蜜水调服探吐。吐后。以苍术、川芎、南星、黄芩糊丸。白汤下。冬月去芩加姜汁为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