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总论
    轻微易治者,痰子也。迟重难愈者,瘰也。有风痰、热痰、气痰,由外感之不同;瘰、筋、痰,因内伤之各异。其表面形状,大致相类,故总名曰痰子。而瘰者,尤痰子中之重症,治之久而难愈也。
    风痰者,风湿之毒,伏于经络,先寒后热,结核浮肿。二三日内,即发起于颈项间,治宜祛风散湿化痰消坚之类。
    热痰者,天时亢热,暑中三阳,及内食煎炒浓味,酿结为患。色红发热,结核坚肿,治宜清脾泻热之类。
    气痰者,由感触四时杀厉之气,于耳项胸腋,骤成肿核。患者寒热交作,头眩项强,治宜调气和血之类。
    瘰者,累累如贯珠,连接三五枚,有数月数年,或十余年始发者。初则核小不痛,亦不作寒热,久方知痛,由误食虫蚁鼠残不洁之物,及宿水陈茶内有汗液所致,治宜散坚解毒和血之类。
    筋者,忧愁抑闷,暴怒伤肝,盖肝主筋,故令筋缩,结蓄成核。生项侧筋间,形如棋子,大小不一,或陷或起,久则虚羸,多生寒热,劳怒则甚,治宜清肝解郁之类。
    痰者,饮食冷热不调,饥饱喜怒不常,致脾气不能运输,遂成结核,初起如梅如李,生及遍身,久则微红,后必溃破,收敛亦易,治宜豁痰行气之类。
    又有婺妇尼僧,室女庶外家,或男患失荣失精,皆志不得伸,思不得遂,积想在心,思虑伤脾,脾败血亏,遍身结核,最为难治,宜先养心血,次开郁结,益肾安神疏肝快膈,如逍遥散、归脾汤、益气养荣汤,俱加香附、青皮、山栀、贝母、木香之类是也。
    

痰鉴别法
    凡头脑骨,及两腮骨部位,不生痰。其余颈项以下,及周身皆可发生。初起寒热交作,结核红肿者,痰子也。初起不发寒热,色白不痛者,瘰也。以红属阳,白属阴,阳易治而阴难治。
    凡痈疽初起时,旁亦核起。然痈疽之核,按之甚形活动。而痰结核,按之则推移不动也。
    凡痰结核,在皮膜内。初则形如棋子、豌豆、绿豆等粒,起发时寒热交作,大者如鸡卵,如覆碗。或长形不一,色红肿而起发速者,皆属痰子。色白微红,不甚浮肿,而起发迟者,多属瘰。
    凡痰溃破后,多不结痂,秽水时出,生肌膏药,此塞彼溃,难于取效。惟用后载火攻之法,收工甚速,且不复发,否则蔓延遍身,至津液枯竭,遂成痨瘵。
    凡痰结核,多以形状及部位而定其名,随举数者,可以例推。如结核在舌下,即名为垫舌痰。核在咽喉左右各一枚者,名铁门拴。耳下八方颊车穴结核者,为颊车痰。颈项筋间,核长如马刀者,名马刀。沿颈前面,至两耳下,核起累累如贯珠者,名马挂铃。核在胁眼,突然肿大者,为夹胁痰。附两手大骨结核者,为贴骨痰。核生于胸膈上者,为气痰。在腰眼者,名缠腰痰。在两臀上,形如覆碗者,名煨督痰。在胯内鼠鼷穴,及足上骨结核者,亦名贴骨痰。结核此溃彼起,遍身而无定处者,名曰游痰。其蔓生不已,节节破溃,溃口不收者,名瓜藤。然得其大概,即昔人云七十二种痰症,亦不难辨矣,观后第一图,已得概要。
    \r第一图\p04-a32a1.bmp\r
    帮助
    上第一图,所志各小圈,皆痰生于人身各部位,因之而定其名。庶治者觇核结何部位,及何形像,即可知之。总之,痰多缘骨隙而生,而瘰纯属阴分,其愈期及治法,亦较痰子难十数倍也。
    

外治法门
    \r第二图\p04-a32a2.bmp\r(一)合谷穴属手阳明经。
    (二)肘臂穴属手少阳经。
    (三)肩头穴属手少阳经。
    (四)颊车穴属手阳明经。
    (五)翳风穴属手少阳经。
    
    帮助
    合谷穴亦名虎口。在手表面大指次指歧骨间。
    肘臂穴在肘上直骨中间,穴居消烁穴之下,清冷渊之上。
    肩头穴在肩头骨下缝中,云门穴外边寸许。
    颊车穴亦名禾穴,在耳下八分。
    翳风穴在耳后侧,穴与耳下齐。
    上第二图所载,皆上身穴道。凡痰等症,核起于上身者,按照上身穴道,用麻油蘸细灯草,先在纸上,将油搓干燃之,于图中有定点处,轻微烧之,触近皮肤,即速提起。凡一、二、三、四、五、五穴,为有定点。颈项左右有核起者,则左右手五穴,皆用火攻。片面核起者,只于一手五穴用之,此有定点也。其余无定点,除致命气门外,则在核起处围烧之。核大者,顶上三两点;核小者,顶上一点,此无烧点也。
    \r第三图\p04-a32a3.bmp\r(子)内庭穴属足阳明经。
    (丑)陷谷穴属足阳明经。
    (寅)商邱穴属足太阴经。
    (卯)申脉穴属阳跷。(奇经八脉之一)(辰)膝眼穴属足阳明经。
    (巳)膝眼穴属足阳明经。
    (午)委中穴属足少阴经。(即膝腕穴)(未)鼠鼷穴属足厥阴经。
    
    帮助
    内庭穴在足表面大指次指之歧骨间。
    陷谷穴在足背趺阳穴前,去内庭一寸五分。
    商邱穴在内螺蛳骨下陷中。
    申脉穴在外螺蛳骨下陷中。
    膝眼穴在膝盖骨左陷中。
    膝眼穴在膝盖骨右陷中。
    委中穴在膝后腕中。
    鼠鼷穴在胯内大骨尽处,上与横骨相接之间。
    上第三图所载,皆下体穴道。凡痰核起于腰以下者,按照下体穴道,左患攻左,右患攻右,双方皆患,则左右俱治。如图所载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为有定点,用麻油蘸细灯草烧之,此有定烧点。若无定点,亦视肿核环烧之。核大者,顶上烧二三点;核小者,顶上烧一点。此无定烧点之要诀也。
    

内治法门
    内治之法,不外审脉用药。如风痰,脉必兼浮;热痰,脉必洪数;气痰,脉濡;瘰,脉虚弱。筋之或弦或涩,痰之或弱或滑,尤在临症时,细察病原,别其膏粱藜藿,观其寒热虚实,老幼荣枯,细询起居嗜好,而知为何症,当用何方,病机自无循情矣。兹将平昔试验之方,缕列于下∶

[内治法门] 风痰主治方
    防风荆芥连翘牛蒡子归尾赤芍生甘银花(各一钱)土茯苓(二钱)灯蕊(十七茎)

[内治法门] 热痰主治方
    连翘(二钱)当归山栀桔梗条芩花粉僵蚕(各一钱)生石膏(二钱)竹茹甘草(各五分)

[内治法门] 气痰主治方
    夏枯草(一钱引)藿香(二钱)香附白芷陈皮桔梗茯苓柴胡法夏白术浓朴腹皮甘草(各一钱)

[内治法门] 瘰主治方
    白芍(三钱)当归(三钱)昆布穿甲牡蛎花粉云苓天葵子(各二钱)桔梗(一钱)山栀柴胡(各钱五分)

[内治法门] 筋主治方
    龟胶云苓(各三钱)川贝白芍当归白术柴胡丹皮牡蛎(各二钱)山栀(一钱)生甘(一钱)竹叶(二十片)

[内治法门] 痰主治方
    川贝陈皮茯苓花粉牡蛎海藻(各二钱)牛蒡子(钱半)黄芩连翘木香木瓜(各一钱)以上各方,凡痰在上身者,俱可加入桔梗,在下体者,可加入怀牛膝,以为引经报使,则药性易达,而收功亦速也。
    

[内治法门] 瘰消核丸
    穿甲(五钱)川贝茯苓当归僵蚕(各四钱)白芍柴胡牡蛎海藻(各三钱)橘络花粉丹皮牛蒡子地骨皮(各二钱)生甘草(一钱)上共为末,炼蜜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九丸。红枣汤下,上身之症,可加桔梗二钱,下身加牛膝二钱,先服煎药一二剂后,即可服此丸,以全行消减为度。如妇人有身孕者,则以固胎为主,方中川贝、牡蛎、穿甲、牛蒡等药,非所宜服,是又不可不知也。
    总之,治痰各法,属外治之功,十居八九;属内治之功,十居一二。若治痰子,纯用外治,亦可痊愈。至治瘰,非内外兼治,滋补虚损,调和气血,内治亦不可偏废。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前一页 ◇ 自序
后一页 ◇ 禁用须知、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