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尺内两旁。则季胁也。(肋骨尽处名季胁)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越人谓之关)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越人谓之寸口)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膻中在两乳之间)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关以上)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关以下)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推而外之。内而不外。(外浮也内沉也)心腹疾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颈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有痹也。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 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阳三阴。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上焦。头及皮毛竟手。 关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少腹即足。 经于寸关尺分部以候五脏。而六腑止及肾者。盖五脏先天之气。赖后天水谷之气以养之也。余腑不及者。统于脏也。 盖肾开窍于二阴。小肠膀胱属前阴。大肠属后阴。则肾统乎大肠小肠膀胱也。胆附于肝。则肝统乎胆也。三焦不统于脏。 故于寸内候胸中。关内候膈。尺内候腹。胸中上焦也。膈中焦也。腹下焦也。且五脏者。身之主也。外则耳目鼻口。四肢皮毛肌肉。内则筋骨脉络。气血精神魂魄。皆其所司也。故人之一身皆可病。而病入脏者死。见真脏脉者死。此所以经之论脉。惟详五脏也。四时之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此所以经之论脉。而六腑止及胃也。 经论脉。不以六腑配五脏。而王叔和脉经。以心与小肠。候在左寸。肺与大肠。候在右寸。肝胆候在左关。脾胃候在右关。肾与膀胱。候在左尺。又谓左尺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又谓肾与命门。俱出尺部。其书前后。多自相矛盾。疑不尽出于叔和。世但辟高阳生脉诀。而不知脉诀。亦实本于脉经也。至右尺主三焦命门之误。李濒湖辨之详矣。 经论脉不及腑。腑病何以候之耶。曰。腑病辨之于症。而以脏脉。候内外之因。假如头角耳前后痛。往来寒热。此胆经之病症也。而肝脉浮紧。则胆经之风寒。肝脉弦数。则胆经之痰火也。假如胸中胀闷。上焦之病症也。而肺脉滑数。 则上焦之痰火。肺脉沉迟。则上焦之寒气也。 寸关尺。经有外候内候之说。王太仆曰。外谓外侧。内谓内侧。李士材曰。外谓前半部。内谓后半部。二说皆有可议者。试即尺论之。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假令肾病腹不痛。而其脉外侧见病脉。内侧见平脉乎。前半部见病脉。后半部见平脉乎。即使如此。而一指举按之间。所谓外侧内侧。前半后半之界。能划然清乎。今据经曰。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外指浮。内指沉。沉而不浮。故有心腹积。浮而不沉。故身有热。 由是观之。则所谓外候内候。指沉浮而言也明矣。盖五脏六腑之气。朝于脉口。而各有所辨于寸关尺之间。此天地生人神化莫测之妙。圣人知其故。而于寸关尺浮沉以候之。浮阳也。沉阴也。以脏腑论。则脏阴而腑阳。以脏腑之气论。则脏气清而腑气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脉之见于寸关尺者。五脏六腑之气。脏气清。故浮候之。腑气浊。故沉候之也。 胃亦腑。何为又浮以候之乎。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者也。五脏之脉。有胃气者则平。是五脏之清气。皆胃气之所散布也。 脾受胃之清气。则胃为脾之主也。故浮候胃。而沉候脾也。 赵继宗曰。心肺居上。为阳为浮。肝肾居下。为阴为沉。脾居中州。半阴半阳。半浮半沉。当以左寸为心。右寸为肺。左尺为肝。右尺为肾。两关为脾。按赵氏之说。可谓妄矣。夫寸关尺之部位。皆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圣人于此分候脏腑。此其故。惟圣人知之。而其所以然之故。圣人终不得明言之也。赵氏不自知其量。而创论欲异于圣人。抑何妄乎。至褚澄谓女人之脉。当以左寸为命门。左关为脾。左尺为肺。右寸为肾。右关为肝。右尺为心。则其妄更甚矣。 脉经。心肺俱浮。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肝肾俱沉。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举指采实者肾也。 脾者中洲。故其脉在中。按此。皆论心肺肝肾与脾之脉体。非论寸关尺。而凡浮者为心肺脉。沉者为肝肾脉也。王宗正不察。为之说曰。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在中州之说。王叔和独守寸关尺。分部位以测五脏六腑之脉。 非也。按宗正。以叔和独守寸关尺为非。不知执心肺俱浮。肝肾俱沉之说。亦非也。今即守寸关尺论之。假如气虚痰郁。 而两寸俱沉之脉。岂以其沉。而遂谓肝肾之乘心肺乎。失血伤精。而关尺俱浮之脉。岂以其浮。而遂谓心肺之乘肝肾乎。 若使不守寸关尺。将不论何部浮。而皆以为心肺病乎。不论何部沉。而皆以为肝肾病乎。况同一浮也。心病肺不病。不论部位。其何以辨乎。同一沉也。肝病肾不病。不论部位。其何以辨乎。且使心肺俱以浮候。肝肾俱以沉候。经何为又分心肺肝肾。与脾胃之部乎。夫脉以候病也。守寸关尺以候之。尚不能洞悉其精微。若不守寸关尺。则茫然而无据矣。 经曰。脉者血气之先。血气者阴阳也。故脉有三部俱浮者。阳盛也。非三部之浮。皆心肺脉也。三部俱沉意。阴盛也。 非三部之沉。皆肝肾脉也。当以部位辨之。又以脉之本体辨之。假如浮。必浮洪来盛去衰者。心也。假如沉。必沉而弦长者。肝也。 经但言。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而叔和则以两尺兼候膀胱。吴写皋。李士材辈。则以左尺兼候小肠与膀胱。其意皆欲补经之所不及。不知经之论脉。惟详五脏者。盖以五脏能绕乎六腑也。即如伤寒。头痛腰痛项强。此膀胱经之病症也。而其脉不候于左尺。而候于左寸。愚故曰。腑病辨之以症。而以脏脉。辨内外之因也。由是观之。则以左尺候肾。 兼小肠与膀胱。以为补经之所不及。可以不必矣。且一部候两脉。犹有浮沉阴阳之可辨。至一部。候肾与小肠阳膀胱至脉。试问何以确辨其为肾脉。为小肠脉。为膀胱脉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