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风门] 中风(附瘫痪疠风惊风)
    脉脉诀云∶浮为中风。又云∶阳浮而滑。阴濡而弱者。为中风。寸浮而滑者为痰。微而弱者为虚。缓而涩者为血虚。微而迟或沉者为气虚。浮大为风。浮数为热。浮迟为寒。浮缓而涩为皮肤不仁。浮滑散大为瘫痪。浮弦急数为惊风发搐。大抵六经之脉。亦与伤寒同。但少瘥耳。
    症内经曰∶风之伤人也。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偏枯。(半身不遂是也)或为疠风。或为惊搐。皆风之所为也。抑考风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异。中腑者。面如五色。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皆易治。中脏者。唇吻不收。舌卷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眼昏耳聋。大小便闭皆难治。中血脉者。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吐涎沫。又有寒中热中瘫痪疠风惊风之类。此皆属湿热。或痰火兼血虚也。亦有气中。因七情所伤。与中风相似。
    若作风治。杀人多矣。盖中风者身温。且多痰涎。中气者身凉。而无痰涎。有此不同。丹溪云。真中风邪者甚少。若阴虚阳乏。痰火内炽。或内伤饮食。变为卒暴僵仆之病。类乎中风。则常有之。世医不分。悉以风治。杀人多矣。又云。真中风邪。西北人有。东南之人。只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张仲景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经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辟不仁。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在经则重不胜。入腑则不识人。入脏则吐沫难言。刘河间云。中风者。非为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
    亦非外中于风。由乎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蒸热拂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也。或因喜怒思悲恐。五志过极。皆为火甚故也。李东垣云。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之。若壮岁体肥。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所致。亦有贼风袭虚而伤者。说者谓昔人主乎风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丹溪主乎湿。而有昔人三子各得其一之说。殊不知河间之论实具于火类之下。而不以风言。且别注中风论治甚详。东垣谓自内伤气。且曰亦有袭虚挟风。而分在腑在脏之异。丹溪谓因于湿热。必曰外中者亦有。三子何尝偏于火气湿而言无中风也耶。愚谓风者乃六淫之一。流行于四时。浩荡于天地。上下八方。无所不至。人居其中犹鱼在水。水淡则鱼瘦。气乖则人病。体之虚者即感而伤之。但所受浅深不同。八方虚实有异耳。
    治东垣云。中腑者多着四肢。有表症而脉浮。恶风寒。拘急不仁。或肢节废。治宜汗之。中脏者。多滞九窍。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大便秘结。或气塞涎上。不语昏危多致不救。治宜下之。中血脉则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脉而外有六经。之形症则从小续命汤加减以发其表。调以通圣辛凉之剂。若中腑而内有便溺之阻隔。肢不能举。口不能言。此中经也。宜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补血以养筋。瘫痪者。有虚有实经谓土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此膏粱之疾。非肝肾之虚。宜泻之。令土平而愈。三化汤调胃承气汤选而用之。脾虚亦令人四肢不举。治以十全四物。去邪以留正也。至于子和用汗吐下三法治之。盖吐者如水郁则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汗者风随汗出也。下者推陈致新也。失音闷乱。口眼歪斜者。以三圣散吐之。如牙关紧急者。鼻内灌之。吐出涎沫。口自开也。次用凉膈散调之。大抵风本为热。热胜则风动。宜静胜其燥。以养阴血为主。阴血旺则风热无由而作矣。须按此法治须少汗。亦须少下。多汗则伤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故经有汗下之戒。尤宜审之。丹溪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或挟火与湿热。治法以顺气、祛痰、清热、疏风、发散、吐下、之类为先。
    补养次之。更以伤、中、感三者辨别轻重为治乃妙。在左属死血。四物加杏仁红花之类。甚者桃仁承气汤下之。在右属痰与气。二陈加南星贝母姜汁竹沥之类。气用乌药顺气散。痰壅盛者。或口眼歪斜不能言语。皆用吐法。瓜蒂藜芦汁之类。详轻重用之。气虚卒倒。用参补之。挟虚浓煎参汤。加竹沥姜汁。血虚宜四物补之。挟痰亦加姜汁竹沥。半身不遂。在左在右。治法如前气血二药。并加姜汁竹沥。疠风是受天地间不正之气。得之者。须分上下。气受之则在上。血受之则在下。气血俱受。则上下皆然。盖皆不外乎阳明一经。阳明者。胃与大肠也。治宜先泻湿热之剂清之。在血补血。在气补气。治用疏风散毒药治之。妇人胎产惊风。乃血虚生内热。热则生风。因七情所触而动也。宜四物汤。随症加减。益母丸。乌金丸。辟巽锭子。皆可选用。小儿惊风。有急有慢。慢惊属脾虚。所主宜温补。参术汤。化下朱砂安神丸。急惊属痰热。宜凉泻。以牛黄清心丸。或利惊丸主之。七情气中者。忧愁不已。气多厥逆。初得便觉涎潮雍塞。牙关紧急。宜以苏合香丸灌之。使醒。然后随证调之。辟巽锭子亦好。用者触类而长之。思过半矣。
    方小续命汤治诸风中风。四时加减通用。
    麻黄(一钱去节根)人参(五分去芦)黄(一钱)当归(一钱酒洗)川芎(八分)杏仁(八分去尖)防己(八分)附子(八分炮)官桂(六分)防风(一钱五分去芦)甘草(三分)白芍药(一钱)上用姜五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去渣。食前热服。
    太阳经中风。有汗。加桂枝汤、无汗。加麻黄汤。
    阳明经中风。加葛根汤。
    少阳经中风。加羌活、柴胡(各一钱)、或小柴胡汤。
    太阳经中风。加干姜(八分)、倍附子。
    少阴经中风。加桂枝(八分)、倍附子。
    厥阴经中风。加连翘、羌活(各八分)胎前中风。加荆芥穗、天麻、桑寄生(各一钱),去桂附。
    产后中风。加荆芥穗(各一钱)、桃仁、红花、泽兰叶(各八分)。
    中风无汗而拘急者。加羌活、白芷、苍术(各一钱),去桂附。
    中风汗多而恍惚。加黄(一钱)、茯神(一钱)、远志(七分),去麻黄、杏仁、桂附。
    四肢拘急疼。加大麻、秦艽、羌活(各八分)。
    痰涎壅盛。加南星、半夏(各一钱五分)、姜汁(一盏)、竹沥(二盏)。
    春月。宜倍用麻黄、川芎。
    夏月。宜加石膏、倍用黄芩。
    秋月。宜倍用当归,加生地黄(姜汁浸三日焙干)。
    冬月。宜倍用附子,加干姜(七分)。
    又方防风通圣散四时通用。治诸风热。
    防风(一钱五分)川芎(八分)川归(一钱)白芍药(一钱)白术(一钱二分)麻黄(一钱二分)石膏(一钱)滑石(八分)桔梗(八分)连乔(八分)黄芩(八分)栀子(八分)荆芥(七分)薄荷(七分)大黄(二钱看虚实)芒硝(一钱)甘草(五分)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食远热服。
    风痰壅盛。加南星、半夏(各一钱五分)、天麻、白附子(各七分)。
    热痰。加二陈汤,入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气虚卒倒。加参(各一钱五分),去麻黄、石膏、滑石、桔梗、连翘、栀子、薄荷、芒硝、大黄。
    口干有热。加柴胡葛根、天花粉(各八分)。
    头痛。加用川芎、石膏(各一倍)、半夏(一钱五分)。
    半身不遂。在右者。加痰药、在左者。加血药,并用姜汁竹沥。能食者,去竹沥,加荆沥传送。
    抽搐。加天麻、白芷(各一钱)、僵蚕、全蝎(各七分)。
    肢节寒湿疼痛。加羌活、苍术(各一钱)、桂(少五分)。
    肌肉蠕动。加天麻、羌活、白芷(各一钱)、蝎梢(五分)。
    七情所伤。成气中者。中乌药、枳壳、香附、紫苏(各一钱),去麻黄、石膏、滑石、连翘、芒硝、大黄。
    饮酒被风。头痛如破。加黄连、葛粉、半夏、苍术(各八分),去麻黄、滑石、连翘芒硝、大风伤于肺。喘急咳嗽,加半夏、贝母、杏仁、金沸草、款冬花(各八分),去硝、黄、滑石。
    利气血。驱逐风邪。本方煎调羌活末、全蝎末(各一钱)。
    诸风潮搐。小儿急慢惊风。大便秘结。邪热暴甚。肠胃干燥。寝汗切牙。目睛上撺。HT语不安。转筋惊悸。本方倍大黄、栀子、煎调茯苓末、全蝎末(各一钱)。
    腰胁走注疼痛。本方加硝石、羌活末(各一钱)、煎调车前子末、海金砂末(各一钱)、木香末(五分)。
    打挟伤损。肢节疼痛。腹中瘀血不下。加当归、大黄(倍用)、桃仁、煎调乳香、没药(各一钱)。
    头旋脑热。鼻塞浊涕时下。加黄连、辛夷、薄荷、煎服(内经曰。胆多热于脑。则辛鼻渊浊涕下不已也。)。
    气逆者。本方去活石、连翘、硝黄,加枳壳煎调木香末(一钱)。
    小便淋闭。去麻黄,加木通、车前子(各一钱)、煎调木香末(五分)。
    大便结燥。或秘。去麻黄、桔梗。加桃仁、麻仁、枳壳、倍当归、生瘾疹。或赤或白。加麻黄、葱白(三根)、升麻(七分)、牛蒡子、连翘(各一钱)、出汗即愈。去芒硝、以其咸走血而肉凝、不得汗故也。
    解利四时伤寒。内外所伤者。本方一两、对益原散一两、葱白十茎、盐豉一合、生姜半两、水一大碗、煎五七沸、温服一半、以筋探吐。吐罢。后热服一半。汗出立解。
    疠风。加牛蒡子、苦参(各一钱五分)、全蝎天麻、羌活、白芷(各八分)、蕲蛇肉(二钱),去冒风症。(右关弦而缓带浮者是)本方去硝、黄、黄芩、连乔、石膏、活石、麻黄、桔梗、荆芥、薄荷,加人参、白茯苓、入粟米煎、好冒风汤也。
    诸疮疡。清热散毒。加牛蒡子、苦参、金银花(各一钱)。
    妇人吹乳。加金银花、木通、贝母、蒲公英(各一钱二分)、穿山甲、青皮(各五分)、甘草节(六分)。
    杨梅疮与便毒。初起或误服轻粉。用此散热解毒。加木通、白藓皮、五加皮、金银花、皂角刺(各八分或一钱)、土茯苓(二两)、芭蕉根(三钱)。
    又方开关散治诸中风。中痰中气。牙关紧急。痰涎壅盛者。先用此散灌之。然后随症用药。
    荆芥穗(一两)、皂角(去皮弦子一钱五分)、麝香(一字另研)。共为末、每服方寸匕、姜汤调灌下。
    又方辟巽锭子治大人诸风。小儿急慢惊风。四时皆可用。
    防风(五钱去芦)天麻(五钱)胆南星(七钱)白附子(炮五钱)川乌(炮五钱)干姜(煨三钱)川芎(五钱)白芷(五钱)白茯神(五钱去木)人参(五钱去芦)白术(五钱)木香(五钱)薄荷(五钱去梗)僵蚕(二十一个)全蝎(二十一个)牛黄(三钱)片脑(五分)朱砂(一两半另研为衣)麝香(二钱)上件除朱砂起。以下五样。各另研。余药为细末。用麻黄一斤。甘草四两。蜜二两。熬作膏子。稀稠得宜。将药末和匀。印作锭子。金箔为衣。或丸。如龙眼大。蜡包尤好。藏久。每服用一锭。随症根据后引下。
    治大人中风。中痰。中气。厥症。并用姜汤调灌下。
    左瘫右痪。荆芥汤下。
    风狂颠痫。金银汤下。
    大人小儿。伤寒。伤风。伤湿。并姜葱汤热调下。得微汗即解。
    破伤风。温酒调下。
    小儿急惊风。薄荷汤下。
    小儿慢惊风。浓枣汤下。
    妇人产后惊风。益母草汤下。
    妇人产后。血晕昏迷。童便煎姜汤下。
    


前一页 ◇ 风门
后一页 ◇ 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