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论槐花酒五十四
    槐花酒槐花四五两。炒微黄。乘热入酒二钟。煎十余滚。去渣热服。未成者二三服。已一二服。一人髀HT患毒痛甚。服消毒药不减。饮槐花酒一服。劳随大退。再服托里消毒药而愈。一人发背十余日。势危脉大。先饮槐花酒二服杀其势。退再服败毒散二剂。托里药数剂。渐溃。又用桑柴烧灸患处。每日灸良久。仍以膏药贴之。灸至数次。脓溃腐脱。以托里药白术、陈皮。月余而愈。一人肩疽脉数。用槐花酒一服。势顿退。更与金银花、黄、甘草十余服而平。
    大抵肿毒。非用蒜灸及饮槐花酒先去其毒。虽服托里诸药。其效未必甚速。槐花治湿热之功最为神速。但胃寒人不宜过剂。
    

[卷一] 八味丸治验五十五
    一人年逾三十。素怯弱不能食冷。臂痈愈后。饮食少思。或作胀。或吞酸。日渐羸瘦。
    参苓等药不应。右尺脉弱。此命门火衰。不能生土。遂以八味丸补土之原。食进而愈。
    一人病脾胃。服补剂及针灸脾俞等穴不应。几殆。服八味丸三料而平。一人脾虚发肿。
    服此丸不半年而康。
    一人貌丰气弱。遇风则眩。劳则口舌生疮。胸常有痰。目常赤涩。服此而安。一人患脾。服此将验。而庸医阻之。反用寒药。遂致不救。
    尝验人有不耐劳。不能食冷。或饮食作胀。大便不实。或口舌常破如疮。服凉药愈盛。
    不止。小便频数。腰腿无力。或咽津。或呼吸觉冷气入腹。或阴囊湿痒。或手足冷。或面白。或黧黑。或畏寒短气。以上诸症皆属肾。非用附子不可。
    治验数条。见前渴论。
    

[卷二] 论十六味流气饮五十六
    丹溪曰。夫十六味流气饮。乃表里气血药也。复以疏风助阳之药参入。非脉之洪、缓、迟、紧、细者不宜用。诸家往往不分经络脉症。不具时宜。但云消毒化毒。又云不退。加补气血药。此又使人不能无疑也。
    

[卷二] 论十宣散五十七
    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言其常也。如疮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热终寒。此反常故当察时下而权治。可收十全之功。此表里气血之药。若用于痈疽。初发或已发。或内托。
    或身倦恶寒热少。或脉缓涩。或弦。或紧细。宜用之散风寒以助阳。乃始热终寒之变也。若施于积热毒。更不分经络时宜。不能不无惧也。
    丹溪曰。精要谓治未成也速散。已成者速溃。若用于轻小症候。与冬月时令。尽有内托。冬月肿疡。用之亦可转重就轻。移深于浅。夏月溃疡用之。其桂朴之温散。佐以防风、白芷。虽有参、。亦难倚仗。世人用此不问是痈是疽。是冬是夏。无经络。无前后。如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危哉。又曰。燥血泻气药太多。涉虚者勿轻用。一士背臀腿节次生疽。率用五香连翘汤、十宣散。致不救。一人年六十。好酒肉。背疽。与独参膏十五六斤而愈。若用十宣。宁保无危。
    

[卷二] 论内托散五十八
    精要谓一日至三日进十数服。防毒瓦斯攻脏腑。名护心散。切详绿豆解丹毒。又言治石毒甘入阳明。性寒能补为君。以乳香去恶毒。入少阴。性温善窜为佐。甘草性缓。解五金八石及百药毒为使。想此方专为服丹石发疽者。设不因丹石而发疽。恐非必用之剂。
    丹溪曰。痈疽因积毒在脏腑。非一朝一夕。治当先助气壮胃。使本根坚固。而以行经活佐。参以经络时令。使毒外发。施治之。早。可以内消。此乃内托之本意。(又云)内托散性冷。治呕有降火之理。若夫老年者病深。诸症备者。体虚者。绿豆虽补。将有不胜重任之患一妇年七十。形实性急。好酒。冬病脑疽。与麻黄桂枝汤而愈。此亦内托。岂必皆冷药

[卷二] 论神仙追毒丸五十九
    精要曰。初成脓宜烙。得脓利为效。亦服追毒丸。
    丹溪曰。追毒丸下积取毒之药。决无取脓之效。今用烙而得脓。若在里而血气实。则脓。如托不出。何不以和气活血药。佐以参补剂。使脓托出也。其方用五倍子。消毒杀虫解风为君。山慈菇、千金子、大戟、皆驱逐走泄为臣。佐以麝香升散。用之以治痈疽。实非所宜。果见脏腑有积毒。或异虫缠滞深固而体气不虚者。亦是快药、但戒勿轻用耳。
    

[卷二] 论独胜散六十
    谓痈疽皆绿气滞血凝。或因怒气所致。用香附子去毛。以生姜汁淹一夕。研干为末。白汤调服二钱。无时。
    丹溪曰。本方谓疽后常服。半年尤效。此皆施于体实气郁之人也。
    一人浓味气郁。形实性重。年近六十。背疽。医与他药皆不行。惟饮香附米甚快。始终只此一味而安此千百而一二。
    

[卷二] 论柞木饮子六十一
    干柞木叶(四两半)干荷叶中心蒂干萱草根甘草节地榆(各一两)细锉。每服半两。水二碗。分二服。早晚各一服。未成者自消。脓者自干。
    丹溪曰。荷蒂去恶血。萱根下水。解毒。利胸膈。柞木有芒刺。能驱逐。地榆主下焦血病。轻小症候。或可以为防托。
    

[卷二] 论阿胶饮子六十二
    (蜡矾丸国老膏远志酒)丹溪曰。阿胶饮子以牛胶属金属土。补肺气。实大肠。壮胃止泄。黄蜡丸以蜡味甘淡。
    实大肠。补而难化。
    国老膏以甘草化毒行经。远志酒、忍冬酒皆有补性。归心归血。用之颇切。善用者以之配入肿疡之散。结溃疡之补虚。亦奏捷效。
    

[卷二] 论六味车螯散六十三
    车螯(四个黄泥红。出火毒。研末)栝蒌仁(新瓦上。炒令香。)甘草节(二钱。炒灯草(三十茎。)上除车螯为粗末。作一服。用酒二碗。煎耗半碗。去渣。入蜜一大匙和匀。调车螯末二钱。腻粉少许。空心温服。取下恶物。
    丹溪曰。车螯散一以轻粉为佐。一以灯心为佐。其散肿消毒下积。安详稳重。轻小症候。亦可仗之。
    

[卷二] 论飞龙夺命丹六十四
    飞龙夺命丹治疔疮恶肿。初发或发而黑陷。毒瓦斯内陷者。
    丹溪曰。世多用之。香窜燥毒之剂。无经不至。故能宣泄。备汗、吐、下三法。病因食禽畜毒发。及疮脉沉、紧、细、数。蕴毒在里。并湿毒。用之神效若大热大渴。毒瓦斯发而脉浮洪在表。及膏粱积热之人。未宜轻举。
    

[卷二] 论加味十全汤六十五
    凡治痈疽后。补血气。进饮食。实为切要。盖脓血出多。阴阳两虚。此药可以回生起死其不分经络时令。须在识者触而长之。今医以肿平痛宽。遂以为安。漫不加省。往往于结痂后两三月或半年。虚证乃见。医者不察。而加补养之功。因而转成他病者多矣。一人因脚弱。详见后条。
    

[卷二] 论五香汤六十六
    精要云。大凡痈疽不可舍五香汤。
    丹溪曰。吾不知良甫之时。有许多大府秘坚。病气郁塞。若是之顽浓。可以骤散而大下。亦当开陈时之先后。症之可否。庶乎后人不敢孟浪杀人。殊不知此小寒热。或者由其气血不和而然。便以为外感而行表散。害人最速。
    

[卷二] 论防风通圣散六十七
    此表里气血药也。治一切风毒。积热疮肿。脉候弦、洪、实、数、浮、紧。气血盛实者丹溪曰。秘传以是方加人参、黄、苍术、赤茯苓、金银花。名消肿托里散。虽以参、主。复云人参无亦可。则又不能无疑而难用也。且临症加减。须较表里。如表症多者。当从此方以辛甘为主散之也。里症多者。须当从变。
    

[卷二] 论大黄六十八
    精要云。大黄宣热散毒。治痈疽要药。痈疽始作。皆须大黄等汤极转利之。排日不废。
    又曰。疮疽泄利。皆是恶候。
    丹溪曰。此皆不能使人无疑。借曰用大黄。恐因大府秘而病体实。有积热沉痼者发也。
    破结导滞。推令转动而已。岂可谓极转利之。而且排日不废耶若下利之后。又与利药。恐非防微杜渐之意。疮之始作。肿在肌肉。若非大满大坚实之症。自当行仲景发表之法。借五香汤为例。散之于外可也。何必遽用峻下之药。夺其里哉。或曰。痈疽用大黄走泄以去毒。孙真人尝言之。良甫祖述其说耳。曰。孙以盛名行奇术于公卿间者。良甫宋人。若其交游亦皆公卿之家。肉食之辈。固皆捷效。今不分贫富苦乐。一概用之宁免孟浪之过乎。况有心劳而虚者。忧怒而虚者。强力劳动而虚者。大醉饱而虚者。皆气少而涩。血少而浊。生疽固是难治。若大府秘而稍安谷。甘淡薄而守戒律。犹为可治。不免尚费调补。苟因旬日半月。大府秘实。不知亦有其气不降而然者。便以为实而行大黄。岂不杀人。
    


前一页 ◇ 论金银花酒五十三
后一页 ◇ 论白蜡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