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明疮疡宜熏论
    夫大凡杨梅疮并结久烂坑见骨。及多年KT疮并血风疮顽癣疥疮。百治不痊者。盖因日久心颓。不慎房室。
    不能戒口。不谨调护。故令疮顽多治不痊。殊不知人有虚实。气血虚实。疮之虚实。以此虚实分辨清白。虚则以补中益气汤加内托解毒药三二十剂。多寡见其血气平和疮势活泛。可用药拈子熏之不数而愈。愈后仍服解毒和中之药数剂而安。此百发百中之机也。如实则以内疏其毒。令肠胃通。无其壅滞。
    血气和而疮亦轻。然后以捻子熏之即愈。仍以解毒补中药数剂服之而安。如八仙灯鬼吹火三圣拈子等类治之。无不神效。人不知此等用度。而只言利害二字。弃而不用。岂有先贤制度而误人耶。用者当详谨在于通变矣。
    

[卷之三] 明疮疡宜点论
    点者化也散也。凡疮疡初结之时。其根尚活动。其毒始凝。内服其内疏内托之剂。外以降下粉霜伍厘点之即消。至大不过一分。此方外之术。余访多年。用之随手而应。刻期见效。此玄门之秘授仙方。孰能知之。今录于下。以备之于后人幸甚也矣。
    

[卷之三] 明疮疡宜追蚀论
    夫追蚀者乃助治之理不针之法也。如疮肿痛难禁。
    而内以托里药中由加穿山甲角刺皂子破硫璃等药。外以针头散贴在顶上即蚀。其疮口歹肉自腐。脓亦溃毒亦散也。亦有用水蛭吮其疮顶之毒血。虽是良法近人多恶之。今录之以备其便用也。
    

[卷之三] 明疮疡宜刀割论
    盖因死肉多坚而不腐。反将好肉蚀而不在。致令痛苦日夜不安。欲上腐肉药。好肉痛甚。欲上生肌药愈加溃烂。如背痈疔疮杖毒内死肉侵之。若不急用刀割。恐内毒侵于脂膜脏腑。多致不救。岂不畏之。内经云病在血脉。决之则愈。又云。恶于针刀者。不可以言其至妙。亦可以先与其畏针散一服更妙矣。
    

[卷之三] 明疮疡宜贴膏药论
    大凡疮毒已平。脓水未少。开烂已定。或少有疼痒。肌肉未生。若不贴其膏药。赤肉无其遮护。
    风冷难以抵挡。故将太乙膏等贴之则偎脓长肉。风邪不能侵。内当补托里。使其气血和畅。精神复旧。
    至此强壮诸疮。岂能致于败坏乎。
    

[卷之三] 明疮疡宜蒸法论
    夫疮已败坏。漏沥不止。人已衰弱。百治不痊。多年苦楚。未遇良医。银钱浪费。心已含灰。又被房劳。使疮肉紫黑。败肉浮攸。再遇HT磕恶血积之。纵有冰片乳没血竭等药。岂能治之。殊不知异有良法。非历朝疮书有之。余在江湖有年。遍访名山异人。多遇。求授良法。载之于后。活人多矣。
    能使阴气消散肌肉红活。生肌长肉。脓水立止。妙哉言不尽矣。
    

[卷之三] 明疮脓宜吸法论
    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富贵骄奢及女体不便。皆不能挤其脓。故阻而肿。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去其脓。乃泄其毒也。亦有用口吮其脓。令不痛而毒自安。此疮医之仁矣。古云。医家有割股之心。罕矣哉。
    

[卷之三] 明疮疡止痛法论
    凡疮之为患。必有大痛。皆因感之所作是也。风寒暑湿之邪。皆能为痛。经云。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湿者燥之。燥者润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闭者通之。通者止之。风者散之。蚀者引之。荣卫不和者调之。皆在药之五气五味。性之温凉。对症之机。止痛如神。岂专于乳没乎。
    

[卷之三] 明疮疡宜调护法论
    疮之一症。非同小可。生死之端。危险之际。最宜谨慎。不可轻忽。当保其性命。忌之宣瞑。慎之七情。禁之口味。净之心神。守之恬淡。妨之色欲。避之十恶之气者。是孝产体气新婚酒麝香腥臊膻秽之气动之。奔劳喊叫接之。友鄙亲狂友之。恭礼趋退牵之。情怀谈之。胡方乱药感之。是非啖之。
    异禽兽有毒之物当食麋粥菜蔬。如此之守岂不安乎。
    

[卷之三] 明内消法论
    消者灭也。灭其形症也。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火者离卦也。离者外阳而内阴。内阴壅滞。
    必然外攻。治当内消。使绝其源而清其内。不令外发。故云内消。乃初起微觉之时。即以汤液内用黄连大黄芒硝甘草节类疏其源。绝其毒也。如形症已成。不可此法也。
    

[卷之三] 明内托法论
    托者起也上也。痈毒之发外之内者。邪必攻内。自然之理。当用托里汤液。内加升麻金银花。使荣卫通行。血脉调和。疮毒消散。故云疮家无一日不托里也。
    

[卷之三] 明补法论
    言补者治虚之法也。经云。虚者补之。如气虚四君子汤。乃人参黄白术甘草。血虚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四物汤合而为八物汤。或为八珍丸内详寒热加黄连附子随症活法加减。无出此二方之妙。自然肌生肉长气血和而体自强矣。
    

[卷之四] 总论
    夫痈疽疔毒。瘰瘤疖其名甚多。故余总谓疮疡是也。然各有形。其形不同。其苦不一。十四经络部位之高下。血气之多少。症之善恶。疮之大小浅深。腑脏之源。感之轻重所发也。故有阴有阳。
    有表有里。有标有本之异也。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又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是也。然形大而浮者。痈也。乃六腑积毒之所生。初起有头。一如。白色焦枯。触之痛应心者。疽也。肿浮根小。至大不过二三寸者。疖也。至于疔者。形有二十三种。余今分为三十四种。其形小顶如钉。故名之。如有红丝直皈于心。当刺其头。泻去毒血。入蟾酥等药。不刺则皈心必死矣。然痈疖初则宜灸。谓其气本浮。令其气血通达畅快矣。痈则易疗。而将息难瘥迟。疽则难医。易得痊。
    宜烙不宜灸。诸疮之中。惟有疔疮发背最凶。须明五善七恶之理。当察其前论。篇篇有味。卷卷出奇。
    虽云疮科。古之未竭其奥。未尽其传。余虽不敏。详之至微其理。大至痈疽。小至于痤痱。无不选其精秘。然方法无不择其良验。故云之外科启玄。又图之形症。鸣之经络。施之治法。后学人可一览而即为上志矣。
    

[卷之四] 脑发
    \r脑发\p04-a55a1.bmp\r此痈发于巅顶之上泥丸宫穴。系足太阳膀胱经。兼与督脉相并而作。其经多血少气。状如火燎。
    浆炮大如钱。形色似葡萄。头若有蜂儿米粒大。四围坚硬。色赤者可治。血闷乱神不定者死。如八日有脓可刺者生。
    

[卷之四] 脑后发
    \r脑后发\p04-a55a2.bmp\r此痈亦是足太阳膀胱经。兼督脉阳维脉所作。多血少气。在玉枕二穴风府穴端。痛痒不一。善恶兼现。在表者汗之。里者疏之。当详前法治之。
    

[卷之四] 耳后发
    \r耳后发\p04-a55a3.bmp\r此疮乃手少阳三焦经毒之所。发于耳后角孙颅息二穴之上下。及左右耳畔。是经多气少血。凡有疮难得愈者。甚则连耳聋嗌肿颊痛。手小指次指肩肘俱痛。治当消风抑火。内疏内托。随症治之。
    

[卷之四] 右鬓发
    \r右鬓发\p04-a55a4.bmp\r此疮发于右鬓。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在头维穴下关穴二穴上下。初起如疖子大。次后渐大。
    四围黄赤。坚如石。有脓肿。上似猪皮鬃眼睡中。谵语恍惚。吐逆鲜血。流入四肢。万无一生。
    

[卷之四] 左鬓发
    \r左鬓发\p04-a55a5.bmp\r此疮发于左鬓。如右鬓经穴相同无异。大抵毒瓦斯相结于右。即足阳明经。右边经络内。毒结气分。
    左属血分。用药时察之表里虚实。而再详左右气血之属而药之。无不神矣。
    


前一页 ◇ 明疮疡宜炙论
后一页 ◇ 双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