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背部
    
    经络
    脊之中行属督脉经。脊之两旁各开第二行第三行。俱属足太阳膀胱经。
    
    上发背
    生天柱骨之下。一名脾肚痈。其形横广如肚。属足太阴脾经。由膏粱积热所致。视其高肿鲜明。根脚不过两肩者顺。肿平坚硬。渐大渐开。攻注两肩胸项者危。柴黑平塌下陷者死。
    初起宜解脾经之积热。间服蜡矾丸、护心散。以防内攻。已成者必用托里为主。何则。所为托里则生。
    败毒则死也。
    
    中发背
    生于对心。一名对心发。由心火妄动。热极而生。肿不高尖。穴难起发。此为毒划君位。最易伤人。若前心有红晕者不治。治宜大降心火。急疏蕴热。顶用针通。随行拔法。务使毒瓦斯内外疏通。各从门出。庶不内攻。方为成守。保至十五日后。内无变症。得脓为解。如是期变症渐生。坚硬渐大。不作脓者死。在二十二朝先后。若早治。十中可保三四。
    
    莲子发
    突如莲子
    蜂窠发
    孔似蜂房二症生于肩髀骨。或脊或心俞心包等处。轻者形长而高肿。或偏半背。重者形斜而平塌。两胁俱伤。又名半身发。甚至形长势大。肿溃半身。则名竟体发也。
    
    上搭手
    生肺俞穴。即肩骨动处。一名左右串。左属肝。右属肺。由痰凝气滞火郁而生。初宜绀珠丹汗之。次以逍遥散清之。兼以六郁汤调之。溃以八珍汤补之。所为郁者开之滞者行之也。禁用疮科攻利等药。灸会阳穴二七壮。
    
    中搭手
    生近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治分阴阳虚实。攻补随宜。灸心俞穴七壮。艾如绿豆大。
    
    串疽
    生背胁间三四处。皮色不变。或见微红。痛必牵引。内实相通。故又名老鼠攒。又名游走血。脾痈也。由积愤所致。
    
    阴阳二气疽
    其形时肿时塌。时软时坚。寒热不时。只在一处。非若串疽之攻击也。由七情内郁所致。
    
    酒毒发
    初发如弹。次大如拳。坚硬如石。麻木不常。甚则痛彻五内。遍身拘急。二便涩滞。数日后。头面手足虚肿。脏腑泻痢。
    
    连珠发
    连肿三五块。形若贯珠。内则百节皆疼。小腹胀。小便闭。阴囊肿。由酒色过度所致。
    
    丹毒发
    初生细。浸淫尺余。形如汤火所伤。由服丹石悍燥之药所致。必多发渴。治如蜡矾丸、国老膏。乃要药也。如色黯神昏。脉燥腹胀呕逆者。不治。
    
    禽疽
    始发紫色如疹数十块。形如拳打。如七日内寒热口噤者。不治。
    按上诸症。发出则生。内陷则死。形虽甚畏。虽老弱每能多生。形小异常。即少壮亦能致毙。所为大规只怕不纯阳。治法何妨疮势恶。
    
    痰注发
    形如布袋。坚硬如石。不红不热。此由伏痰积久而成。
    
    黄瓜痈
    形似黄瓜。高寸许。长尺许。一名肉龟。皮色不变。疼痛引心。四肢麻木。上二症多不可治。
    
    夏月暑疡
    凡痈疽之症。发热有时。为晡甚而旦止也。因暑而得者。则发热无时。为昼夜不止也。然必见暑症。如头目眩晕。口舌干苦。心烦背热。肢体倦怠是也。外形初起背有红晕。次发肿疼。治宜败毒散。加香藿、黄连、石膏等药以清之。暑热解则肿自消矣。壮实者。用槐花末、蜂蜜拌成块。黄酒调服亦佳。
    
    瘴疽
    因冒山岚瘴气积久而成。始发黑肿。色若靴皮。顽痛彻骨。按之如石。至五七日。势方浮肿。色始变青。形如拳打。寒战如疟。然必见风候。如头动口偏手足厥逆是也。治法宜急破之。出清血三五升。
    方有黄脓白汁相合而出。其皮不漫。仍前胀痛。直至色退。其势方愈。惟在急追脓毒出外。则无害矣。
    
    产后痈疽
    夫产后宜扶虚消瘀。大补血气。总有诸疾。以未治之。今患痈者。由瘀血凝滞也。宜生化汤。
    加连翘一钱。花粉一钱。甘草八分。恶心烦躁。加乳香一钱。绿豆粉三钱和服。忌用败毒攻利等药。
    
    生化汤
    当归(八钱)川芎(四钱)甘草(炙四分)姜炭(四分)桃仁(去皮尖研粉用十粒)用水碗半。煎六分。加无灰酒少许和服。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背部
    夫疽之发于背也。在脊之正中者为真发背。在脊之两旁者为搭手。其名虽多。惟辨其阴阳为诀耳。原委症治。已载首卷。而疡科独重于背疽者。盖以背为足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领。乃督脉经之所主。
    乃十二经之统脉也。所以发于背者多阴。今则复加详焉。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背部
    初起肿赤痛甚。脉洪数而有力。热毒之症也。易治。漫肿微痛。色黯作渴。脉洪数而无力。阴虚之症也。难治。不肿不痛。或漫肿色黯。脉微细。此阳气虚甚也。尤为难治。
    初起。未发出而寒热痛疼。作渴饮冷。此邪气内蕴也。宜卫生散。口干饮热。漫肿微痛。此元气内虚也。宜托里消毒散。饮食少思。肢体倦怠。此脾胃虚也。宜六君子汤。如未应。加以姜桂。其有死者。乃邪气盛。真气虚。而不能发出也。在于旬余之间见之。
    已发出。用托里消毒散而不腐溃。急宜温补脾胃。如不应有死者。乃真气虚不能腐溃也。在二旬之间见之。
    已溃。用托里药。脱腐生肌。如色不红活。疮口黑晕。大而不敛。用参、附、姜、桂。如不应有死者。乃脾气虚极而不能收敛也。在月余间见之。实则泻。虚则痒。此阴症阳症之分也。惟宜大补阳气。庶可挽回。不发者不治。溃而不敛者亦不治。不肿痛。不寒热。脉沉微。乃脉病而形不病也。忌之。色黯漫肿。作渴便数。尺脉洪数者。肾水涸也。当殁于火旺之际。疽发于髀。经络交错。皮薄骨高之处。难医。
    初发头痛寒热拘急者。表症也。用绀珠丹葱汤化服汗之。如痛。以金银花散或槐花散清之。
    肿作痛。寒热作渴。饮食如常者。此形气病气。俱有余也。先用神授卫生散清之。次用托里消毒散解之。如肿硬痛。脉实者。贵金丸下之。肿硬闷痛。发热烦躁。饮冷便闭。脉沉实者。用内疏黄连汤、贵金丸导之。欲作脓者。用托里散、矾蜡丸。外兼敷之。
    背疽因开迟。迨二日重若负石。热如KT火。痛楚倍常。脉沉数而有力者。此膏粱积热之变也。时虽严寒。
    急用清凉饮子。加黄连两许作一服。利二三行。痛减。翌日再一服。痛止。次则随症调理。数日而愈。此经为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必从其症也。
    漫肿。微红微痛。食少。此形气病气。俱不足也。用托里散调补之。不作脓。或脓成不溃。为阳气虚也。用托里散。倍加肉桂、参、。脓出而反痛。或脓清稀者。此气血俱虚也。用八珍汤。恶寒形寒。或不收敛者。阳气虚也。十全大补汤。晡热内热。或不收敛者。阴血虚也。参术四物汤。欲呃作呕。或不收敛者。
    胃气虚也。六君子汤加炮姜、芎、归。食少体倦。或不收敛者。脾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肉赤而不收敛者。血热也。四物汤加栀子、连翘。肉白而不收敛者。脾虚也。四君子汤加木香、酒炒芍药。
    小便频数者。肾阴虚损也。加减八味丸。遍身作痛者。荣卫虚也。十全大补汤。
    痈疡呕逆。寒伤于胃也。温补之。使荣卫充而气血周贯。则毒随脓出。呕自止矣。且易生肌。
    痈痛甚。咳逆。十余日水谷不下。脉伏如绝者。用四君子汤加姜、桂。三进而瘥。
    肿而不溃。脉大而浮。此阳气虚也。宜托里散倍加参、。内热作渴。脉洪大而鼓指。此虚火也。前方更加肉桂。脉症顿退。仍用托里药而瘥。
    中央肉死。此毒瓦斯盛而脾气虚也。用玄珠膏涂之。大便不通。此胃气虚而肠不能传送也。小便赤浊。此脾土虚而火下陷也。虽曰难治。惟大补之。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加减地黄丸料。
    疮口出鲜血。由脾虚不能摄血也。宜十全大补汤加陈皮、半夏、炮姜。
    疮口不敛。用托里药罔效者。药力未及也。须用人参五七钱。外加附子服之。精神顿爽。手足自温。不旬日而口合。疮口不敛。脾虚也。咳嗽不止。肺虚也。法当补之。书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令每日食之不彻。旬余而疮敛嗽止。疮口不敛。肿发热。口干体倦。小便赤涩。脉洪数而无力。用十全大补汤加麦冬、五味子。补元气引火归原。而脉症更甚。此药力未能及也。再剂顿退。却去肉桂。数剂而瘥。
    背疽不起。泄泻作呕。食少肢厥。脉息如无。此阳气虚寒也。宜大补药加桂、附。而不应者。再加附子二剂而泻愈甚。即用大附子一枚。姜、桂各三钱。参、归、术各五钱。作一剂服之。腹内始热。诸症悉退。
    背疽服十宣散之类。更加喘渴内热。脉大而无力。用补中益气汤。加酒芩、麦冬、五味子而愈。背疽。服五香、十宣等不应。更加呕逆不睡。且其素有淋症。予以参归术膏用牛膝煎汤。入竹沥饮之。则淋止而思食。药尽四斤。脓自涌出。
    


前一页 ◇ 颈项部
后一页 ◇ 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