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清脓为震耳。名虽有五。其源则一。由足少阴虚热者。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及地黄丸滋补之。由手少阳风热者。蔓荆子散、交感丹清之。 若小儿胎热。或洗浴入水。作痛生脓者。在初生月内者。则不必搽药。如治之早。则项下结肿。任其毒尽。 自安。至月外不瘥者。用红绵散搽之。 蔓荆子散 治耳出脓水。 蔓荆子桑白皮菊花前胡升麻赤茯苓赤芍药生地木通甘草(炙等分)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滋阴地黄丸 治耳内虚鸣。脓汁不干者。 熟地(二两)茯苓(八钱)山萸(一两)菊花(八钱)丹皮(八钱)黄柏(八钱)何首乌(黑豆蒸六钱)共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交感丹 治耳疳。气不宣通。遂成聋者。 香附(童便浸炒三钱)黄连(二钱)茯神(二钱)甘菊(一钱)桂心(一钱)共为末。每服钱半。灯心汤下。 红绵散 治耳内流脓。肿痛已消。脓尚不止者。 枯白矾(三钱)干胭脂(二钱)麝香(二分)共为末。罐收。先捻绵球。绞尽耳内湿脓。随用绵球蘸药送入耳底。自愈。 一用腊日枯矾。入猪胆内。阴干。吹用。一用杏仁炒黑为末。绵裹塞于耳内。日三四易。 一用鸡肫皮焙或文蛤末。吹之。一用人牙存性。去火毒为末。用少许。吹耳内。 一用陈年酱茄蒂。拧汁滴于耳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