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气促喘急(五十三) |
疹属脾胃,脾乃肺之母邪,传于肺,主气而气喘促急,咳嗽,皆主于肺,以清肺饮主之。 |
抠咬指甲(五十四) |
疹发于肝,指甲乃肝经外窍,肝经有毒,外窍形焉。此木克土,故小儿抠咬指甲,治宜小柴胡汤主之,或伐肝或扶肝俱可。 |
瘾症(五十五) |
疹出未收,复感风寒邪气,风邪外袭皮毛而入肺,肺中毒瓦斯合而伏于两胁背脑腰腿之间,形如鬼崇疙瘩,名为疯瘾,痒不可忍,宜荆芥防风败毒散洗之可也。 |
作吐(五十六) |
疹子既出,毒瓦斯不透,兼热痰积于胸膈之间,痰在膈上,喘促气逆,水乳饮下为酷为所膈,略嗽即吐,治宜利气消痰,加竹茹、竹沥、黄荆沥,更好再加枇杷叶,若被胃火所冲,重加生石膏,火毒上冲,水火相激,两不相下,任其吐逆往上,而我之药进一步则吐,退一步频频与之,自然消受矣。 |
疔(五十七) |
疹出余毒未尽,兼食辛辣毒物,致令藏于脾胃,脾胃主肌肉,其毒发于肌肉之间,变生疹疔矣。其症壮热不除,烦渴欲饮,躁乱不宁,盖热毒使然也,治宜柴胡合化毒汤。 |
疹后痢(五十八) |
出之后,食物不谨,风寒不避,致伤脾胃,遂传于肺,肺与大肠为表里,故成痢疾矣。又有余毒未尽,余火未清,则毒移热于大肠,而成痢矣,必须清金凉肠主之。行血则使脓愈,调气则后重除。膀胱之气不通则癃秘,大肠之气凝滞则后重,其理一也。须加杏仁、升麻,兼消积治之。 |
触肺扬涕(五十九) |
诸香闻鼻触了肺,难免头疼鼻涕扬,急服苓、杏、薄荷、荆芥、桔梗,若无霜打茄同进,苦楚难当就灾殃。 |
发热腹痛(六十) |
发热腹中急痛时,毒扰于里不须疑,大便不通宜攻下,莫待临时懊悔迟。《经》云∶毒留于腹中,腹痛肠如触,徐徐入大肠,下血污秽浊,急服生军、枳壳可愈。 |
舌肿无声(六十一) |
君火炎上热若蒸,咽喉疼痛亦非轻,舌根肿胀难言语,甘桔玄参连倍增,再加犀栀并连心,立时煎服岂无声。《经》云∶肿消声响可无惊,随进二冬知玄参,薄荷连翘荆芥穗,条芩射干与豆根。 |
狂躁(六十二) |
毒瓦斯壅盛于内为风邪所闭,不能骤发而惊搐狂躁,治宜苏芥散加大黄、枳壳,大小便闭者最宜清利之。 |
身热不收点(六十三) |
发热蒸蒸,自虚收,如不收者,毒瓦斯未尽解也,退其热,邪疹自消,宜用清表散毒汤去当归、泽泻、猪苓,宜加骨皮、黄芩、麦冬、花粉、大力、天冬、甘草、柴胡、车前、木通。 |
夹斑丹(六十四) |
夹丹者,此皆毒火浮游散漫于皮肤之间也。宜投甘桔荆防黑玄参,牛蒡知柏与黄芩,木通苦参连翘入,连进数剂斑丹青。 《经》曰∶皮肉鲜红如云片者,丹也;点粒如蚊咬者,斑也。皆由毒火熏灼于中,故斑丹与疹齐出于外也,宜用荆芥散毒汤或消斑汤主之。 |
口舌生疮(六十五) |
口为脾窍,舌乃心苗,引火下降,则热自除,宜用清上饮。 薄荷、桔梗、甘草、黄芩、防风、大力、干葛、连翘、玄参、麦冬、花粉、川连、石膏。 口舌生疮用有功,敷药方中薄荷柏,黄连青黛月石同,冰片少许研为末。 |
眼赤肿痛(六十六) |
眼者,五脏血气之精华也。毒瓦斯郁滞于肌肤者为痈为疖,而其留滞于精华者则发为眼患矣。其毒火发露在表,又在至高之地,宜用麦冬清肺饮或蝉化散治之。蝉衣、荆芥、防风、甘菊、川芎、黄芩、柴胡、车前、桔梗、山栀、升麻、木通、胆草,再加蒺藜、蕤仁、蒙花。 |
两目红肿(六十七) |
两目红肿,羚羊、荆芥为先,次以菊花、连翘。《经》曰∶毒内流于肺,精珠不得看,搜去肝风毒,眼目自安然。凡目病在表宜疏风兼清热,或向外下泪难开名羞明,宜清热兼疏风,加升麻、黄芩。论疹毒为害,咽喉先,眼次之,但观两眼红脉虬缠,或闭或肿,多生眵泪,或上星障,急泻肝火,以免伤目之患,蝉化散主之。 |
月事(六十八) |
发热之时,忽经水适来如期,此积污随出,毒从此解,勿药而愈。倘若不止,热邪乘血海之虚,逼血妄行,回时宜服小柴胡汤合生地黄汤以清其热。又有非其期而忽行,此毒火内蕴,扰乱血海妄行,亦宜凉血为主;或发热之时,经水适断,宜柴胡四物汤治之,以防毒邪乘虚而入。使已憎寒壮热,神气不清,言语错乱,此为热入血海。血海者,冲任是也。肝主之肝藏血,肝为血海,天癸至后,血已空虚,热乘而入,四物合导赤散加麦冬,与安神散间而服之,加丹参、凌霄花可也。 |
五脏受毒辨(六十九) |
毒归于心者为斑疹、惊悸、痒痛、壮热、咽喉干渴、盗汗、丹瘤,皆其候也。毒归于肝者,则为闷乱、水泡、腰痛、目疾、卵肿、干呕、手足拘挛、吐蛔、寒战、切牙者,皆其候也。毒归于肺者,为咳嗽喘急、衄血、皮肤燥竭、肩臂痛,皆其候也。毒归于脾者,则为吐泻、腹痛、肿胀、唇烈口燥、手足病、不欲食,此之谓也。毒归于肾者,为失音、手足逆冷、咽中干痛、耳、饥不欲食而多。毒归于大肠、胃者,为泻痢脓血、肠鸣失音、大便不通。毒归于膀胱者,为小腹满、溺血、遗尿、头额肿痛而目视。此论五脏六腑受毒之症也。 |
寒热往来(七十) |
疹所最忌者寒战也,如发热之时,憎寒壮热,身体振振战动,其毒欲出不出,留于腠理之间,邪正交争,故发振振战动也,宜服柴葛桂枝汤。 |
口中臭气(七十一) |
口中之臭气,勃勃冲人,是肺胃中火所致,此症多有失声,喘呕,兼吐脓血,皆其候也。药宜清金汤、泻火汤主之。 |
疹痒(七十二) |
疹出遍身作痒,爬搔不宁者,此毒瓦斯火邪传于肌肤之间,不能发出,与伤寒汗不出而作痒者,同也。况诸疮痛痒皆属心火,《经》云∶痒者,火之变也。又肝木主风,爬搔不宁者,风使然也。肝主筋而运乎爪,皆心肝二脏之症,药宜清风化毒汤主之。荆芥、防风、升麻、羌活、大力、干葛、麻黄、桂枝。 |
头目肿(七十三) |
毒瓦斯发越,聚于三阳,故掀肿也,宜解毒汤(羌活、防风、荆芥、大力、条芩、连翘、柴胡、桔梗、石膏各二钱),如未透时去石膏。 |
鼻掀口张,气喘气粗,胸胁吸动(七十四) |
鼻掀者,肺气绝也。口张者,脾气绝也。气喘胸闷者,肺火盛极而难下也,不治。服清肺饮重加石膏、黄芩一两余,或冀挽回于万一,然必要胸中、鼻尖不动,乃可用药耳。 |
余毒不清(七十五) |
气高而喘息作声,掀胸抬肚者,余毒在于肺脏也。痰涎稠粘,切牙戈齿,泄不止,口臭者,余毒在于脾胃也。盗汗身热不退,渴盛者余毒在于心经也。梦中多惊,摄手振动,目赤者,余毒在于肝胆也。耳手足尖热者,余毒在于肾脏也。身肿不消,壮热不退,郁闷不舒,诸经皆有未尽之余毒也。 |
寒战(七十六) |
心火亢极,上灼肺金而孔窍闭塞,故寒战不止,宜发汗以去表热。如大便闭,宜下之,小便不通,宜利之。论火性甚烈,喜散而不喜郁,则拂其性矣。欲达而不达,气血与火毒,五内搏激,其能免身之不战乎?火郁固战,每过郁而反似寒者,是热极反见水化,如嗜强酒,若不胜其所寒矣。惟用麻黄为先,毒火松透,自必炽热火性得顺而寒战自止矣。 |
气短倦怠口干出汗(七十七) |
火气熏赫,肺金受制而寒水生化之源已绝,故气短、倦怠、出汗,皆本经症,宜麦冬清肺饮以濡肺金之枯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