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四十)
    乃太过之症,比疹更重,夹毒上浮,从毛窍中出,形如蚊咬之状而色紫赤,宜用石膏、生地、丹参、荷鼻、大力、黄连、川芎、羌活、山栀、防风、荆芥、连翘、甘草、大黄等味,便有神功。
    

痘疹相连(四十一)
    痘若现形之后,有碎密如芥子者,疹也。皮肉鲜红成块者,斑也。此火毒薰灼于中,急宜解毒,使斑疹消散,痘得成功。《经》云∶痘疹连呈甚是奇,夹斑夹疹总为非,斑消疹散先解毒,芩母石膏玄参宜。
    又云∶疹先痘后小儿哭,退疹方能痘自来,莫道寒凉忧冰伏,时师一见便痴呆。
    又云∶治疹不治痘,惟要开其腠,腠开毒自出,毒出为宁候。
    又云∶先退其麻疹,痘疮自然发越,宜服生甘草、防风、黄芩、荆芥、黄柏、玄参、大力、石膏,再加升麻。
    

表里实热(四十二)
    红紫干滞、黑色焦枯者,表热而实也。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身热鼻干而燥,气热唇焦烦渴者,里热而实也。表热宜清凉发散分利之,里热宜重解毒兼清凉发散为主。
    

疹后症(四十三)
    后现点或疔多者,热毒抑遏皮肤也。《经》云∶急宜清毒始为美,连翘饮下莫磋砣。
    又有疹后牙根出血,咽喉肿痛者,《经》云∶甘桔汤中用荆芥、防风、玄参、大力,可扶伤牙根舌上。
    若生疮,连翘解毒桔玄当。
    

发搐(即悸症四十四)
    发热惊悸,心肝受病,心主火,肝主风木,风火相搏激而发搐,升解主之。又有咳嗽喘怯,肺肝受病。
    肺主气,肝主血,是为金木相并,气血两搏,亦要发搐,宜清肺饮主之。《经》云∶治惊之法要平肝,利水之时势自安。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心火热盛,肺金受克,不能制水,肝木热则生风,风火相搏,神气不宁,故发惊搐,治法平肝木、利小便为要。筋抽脉惕动者状似惊也,筋属肝,毒在于肝不得寻窍而出,筋脉受冲激,以致抽动如惊,而实非惊也,或用苏解散即清解散去芩、连,加羌、苏。
    

掏口(四十五)
    口为脾之外窍,脾热盛故掏之。又火邪客于心肺,心火炽盛,金受火克亦掏口,宜双解散主之,回后重用生石膏。
    

烦哭(四十六)
    肝主怒,肺主声,毒结于肺肝之中,故烦哭而不绝声,泻火即愈。
    

干呕(四十七)
    肝肺有毒,而毒冲于胃,肺胃受毒在内,故发干呕也。
    冲任之火,上犯清道,干呕无物者,此脏腑内伤。若饮食而呕,此热呕也,宜用陈皮、黄芩、石膏、竹茹。饮食而硬塞呕者,此咽中作痛闭塞而呕也,加味大力子汤。甘草、射干、豆根、荆芥、防风、陈皮、连翘、苦参、大力、桔梗。
    

切牙(四十八)
    心肝火旺,相戈而鸣,又有胃热则切牙,肝热则寒战。肺热而切牙者治宜清解散。切牙者,乃足阳明胃经主之,阳明主肌肉,其经走于上下齿龈,邪并阳明,故切牙且胃热,非石膏不为功,黄芩次之。《经》云∶毒火深藏肾与肝,升沉二脏扰何安,齿牙相戈声何惨,透解潜藏自贴然。此痘疹兼论。
    火毒在肝,肝则藏血而养筋。毒在肾,肾则主骨而生肝还以养血。犹唇齿之邦,两受其虐而失其和,齿其妄剧而自斗矣,但虚者则声松,实者声紧,痘疹皆同。
    

谵语(四十九)
    心经之症,邪毒蕴结于心,心主声言,心神安则声言自清。邪热在内,心神不安,故谵语,宜升解散少加小草、石蒲、木通治之。狂言宜退火,痫声宜安神。
    

自汗(五十)
    自汗者腠理流通,蕴毒发越,《经》云∶液汗通。皮润。又云∶毒从汗泄,不必止之。若汗出如淋者,火炽极也。火扰于内,而汗涌于外,是汗为火逼可知。宜用桂枝合清火主之。
    回后有此汗者,是余毒无所容,以汗而解也。验其人因汗而适快者是也,不宜再服收敛等药。
    论汗者,血之液也。肾液从毛窍出者为汗,是汗亦血也。原其本,在肺之通调四布而得润乎一身,以滋养四体,犹曰白露下降,草木敷荣可知。藏则存而为液,疏则泄而为汗,涸则皮毛枯涩,郁则肢体浮肿,寒则凝,热则沸,血一枯则汗亦因而枯也,必矣。
    

切牙惊搐热渴(五十一)
    疹属阳明胃经,又移于各脏,移于心者则惊悸发热,移于肝者则切牙发搐,治宜小柴胡汤、导赤散,加麦冬服之。
    

手揉眉目鼻面(五十二)
    (鼻毛生鼻中,昼夜伸长一二寸,渐系如绳,痛不可忍,速用砂乳香为散敷之,如神。)疹出于脾,脾传于肺,肺中火炽,以致眉目鼻面状如虫行而不能禁者,故手揉之,治宜甘桔汤、清肺饮,重用石膏、条芩、柴胡,此太阳阳明之脉形于面,非石膏、条芩不能成功。否则咳嗽喘急,气促至危,鼻为肺窍,贵乎滋润,鼻干黑燥,如煤之状,肺火炽也,即火克金也。面者,阳明经之所聚也。贵乎鲜明透发,若面色焦黑,精华散矣。皮者,肺之合也。欲其色淡红,苟如涂朱,并紫色,火之象也。火之所郁结也,或如橘色者,火极土燥也。
    

咳嗽气促喘急(五十三)
    疹属脾胃,脾乃肺之母邪,传于肺,主气而气喘促急,咳嗽,皆主于肺,以清肺饮主之。
    

抠咬指甲(五十四)
    疹发于肝,指甲乃肝经外窍,肝经有毒,外窍形焉。此木克土,故小儿抠咬指甲,治宜小柴胡汤主之,或伐肝或扶肝俱可。
    

瘾症(五十五)
    疹出未收,复感风寒邪气,风邪外袭皮毛而入肺,肺中毒瓦斯合而伏于两胁背脑腰腿之间,形如鬼崇疙瘩,名为疯瘾,痒不可忍,宜荆芥防风败毒散洗之可也。
    

作吐(五十六)
    疹子既出,毒瓦斯不透,兼热痰积于胸膈之间,痰在膈上,喘促气逆,水乳饮下为酷为所膈,略嗽即吐,治宜利气消痰,加竹茹、竹沥、黄荆沥,更好再加枇杷叶,若被胃火所冲,重加生石膏,火毒上冲,水火相激,两不相下,任其吐逆往上,而我之药进一步则吐,退一步频频与之,自然消受矣。
    

疔(五十七)
    疹出余毒未尽,兼食辛辣毒物,致令藏于脾胃,脾胃主肌肉,其毒发于肌肉之间,变生疹疔矣。其症壮热不除,烦渴欲饮,躁乱不宁,盖热毒使然也,治宜柴胡合化毒汤。
    

疹后痢(五十八)
    出之后,食物不谨,风寒不避,致伤脾胃,遂传于肺,肺与大肠为表里,故成痢疾矣。又有余毒未尽,余火未清,则毒移热于大肠,而成痢矣,必须清金凉肠主之。行血则使脓愈,调气则后重除。膀胱之气不通则癃秘,大肠之气凝滞则后重,其理一也。须加杏仁、升麻,兼消积治之。
    

触肺扬涕(五十九)
    诸香闻鼻触了肺,难免头疼鼻涕扬,急服苓、杏、薄荷、荆芥、桔梗,若无霜打茄同进,苦楚难当就灾殃。
    

发热腹痛(六十)
    发热腹中急痛时,毒扰于里不须疑,大便不通宜攻下,莫待临时懊悔迟。《经》云∶毒留于腹中,腹痛肠如触,徐徐入大肠,下血污秽浊,急服生军、枳壳可愈。
    

舌肿无声(六十一)
    君火炎上热若蒸,咽喉疼痛亦非轻,舌根肿胀难言语,甘桔玄参连倍增,再加犀栀并连心,立时煎服岂无声。《经》云∶肿消声响可无惊,随进二冬知玄参,薄荷连翘荆芥穗,条芩射干与豆根。
    

狂躁(六十二)
    毒瓦斯壅盛于内为风邪所闭,不能骤发而惊搐狂躁,治宜苏芥散加大黄、枳壳,大小便闭者最宜清利之。
    

身热不收点(六十三)
    发热蒸蒸,自虚收,如不收者,毒瓦斯未尽解也,退其热,邪疹自消,宜用清表散毒汤去当归、泽泻、猪苓,宜加骨皮、黄芩、麦冬、花粉、大力、天冬、甘草、柴胡、车前、木通。
    


前一页 ◇ 便下脓血(三十九)
后一页 ◇ 夹斑丹(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