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头温足冷下体冷过膝四肢身体冷如冰第九十三
    麻症属阳身宜温。身不温暖有灾。首尾不温非美候。变症一见谒阎君。
    头温脚冷症候逆。初出见之且莫急。正出正收脚仍冷。纵有神方也无益。
    遍身发热麻之常。若不发热苦难当。收后下体冷过膝。此为肾败治无方。
    四肢身体冷如雪。初热见之毒难出。正收收后逢斯症。脾胃败坏死可决。
    痘症头温足冷为顺。如麻见头温足冷之症。则为逆候。然而麻症有下体冷者。亦有顺逆。但有先后之分耳。何则。麻之为症。上膈主之。必从头上热至脚。其初热时。上身壮热。下体及脚凉冷。必须壮热至足。麻方得出。故初发热之时。下体及脚凉冷。此为顺候。若出后及正收之时。则上身下体。俱以不冷为佳。此时下体冷者。则为逆候。至于麻收之后。则宜遍体温凉如常。倘有麻收之后。虽遍身温凉如常。独下体厥冷过膝上止者。此为肾败。不治之症。若初出之时。腰以下不热。毒不能透。而反渐收者。亦为逆候。急当温养脾肾。或有得生者。温脾如白芍药、炙甘草之类。果仁、白术等味。在所宜禁。养肾如熟地黄、当归之属。杜仲、枸杞等味。又在所必忌。只可用养阴汤。(见三十二条)去麦冬、元参、薄荷、荆芥、川芎。加炙甘草。以补其脾、养其肾耳。夫麻乃肺胃邪热所发。本属于阳。故四肢身体常宜温暖。若四肢身体反冷如冰者。则是大逆症矣。若初出正出之时。四肢身体冷如冰者。则毒不得透。而麻必渐收。若正收及收后。肢体冷如冰者。此乃脾胃败坏。气血大虚。毒必不尽。定不治矣。
    

[卷之四] 疟疾第九十四
    麻疹寒热似疟症。柴苓汤儿加减进。收后患疟用鳖甲。神而明之医中圣。
    麻症初热已出之时。有寒热似疟者。此时切不可专以疟疾施治。宜以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加薄荷叶主之。至出尽之时。如有寒热似疟者。以柴苓汤。去人参、半夏、肉桂、白术。加贝母、骨皮治之。如麻后竟成疟疾者。治法以清凉健脾开胃为主。宜以静远主人鳖甲饮主之。渴者。加熟石膏少许。不渴者。方中之麦冬、知母。须除去之。夫疟多因脾虚生痰而作。若出麻之后。果是疟疾。并无余毒。则柴苓汤中之人参、半夏。又何妨施用。但肉桂、白术。不可轻使耳。又何必拘泥麻初常法。麻后余邪等症之不宜用燥悍之药耶。如小柴胡汤。(见二十二条)正所宜用。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此也。
    朱曰疟之原因甚多。当因其见证而治之。不必拘于一证。亦不必拘于一方。
    
    柴苓汤
    柴胡半夏人参黄芩甘草猪苓泽泻白苓白术肉桂姜、枣引。
    
    静远主人鳖甲饮
    九肋鳖甲(新瓦上焙、以醋淬数次、至黄色、研为末、再用醋拌炙干二钱)山楂肉(去子三钱)麦冬薏苡仁(炒各五钱)白茯苓(二钱)橘红(二钱五分)知母(一钱二分)干葛白芍(各一钱五分)柴胡(二钱)贝母(三钱)淡竹叶(一钱)炙甘草(七分)姜引。水煎服。
    

[卷之四] 沉睡昏睡似寐非寐烦躁不眠第九十五
    沉睡昏睡似寐同。却有分别在其中。更有烦躁不眠者。临症无讹是良工。
    沉睡者。谓沉沉熟睡。精神意志清白者、是也。夫麻原属火候。火症得安静沉睡。本为上吉。
    然当分首尾而治。正热出现之时。其人精神困倦。沉睡少醒者。则为逆候。何则。盖缘正气亏损。
    邪火内郁。而未能发扬于外。乃正气不胜所致。后必变大发烦躁者有之。宜以养阴汤(见三十二条)去熟地黄、川芎、白芍。加生地黄主之。若正收及收后。能食而安静沉睡者。盖缘气血俱虚。火毒退去而得安宁。此为顺候。治法、当以补脾养血为要。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薏苡仁、白茯苓主之。又有一等名曰昏睡。昏睡者。调昏昏而睡。不知起止。虽睡多久。醒来不知人事。掐其颊车、合谷二穴。而不知痛者。是也。又有一等似寐非寐者。此两症、无问正出收后。见之良非吉兆。
    多难治疗。当察其兼见何症而施治之。夫沉睡昏睡两症。虽相仿佛。而实不同。昏沉二字。医家最当详辨。庶几临症无讹。又有麻疹挟热。作麻不出。烦躁不眠者。法当解毒清凉。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连翘、牛蒡子以清解之。热除麻出。而烦躁自宁。可以安寝矣。若收后烦扰。而反不得寐者。是余火复燃。急须滋阴养血。以六味地黄汤(见七十八条)合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生枣仁二三钱与服。则阳自敛而得寐矣。
    朱曰麻后烦扰不寐。用六味丸加减。亦是一法。
    

[卷之四] 中恶第九十六
    麻疹收完幸平复。动止如常饮食足。心腹绞痛忽然亡。此是气虚中恶毒。
    麻疹收完之后。动止饮食如常。忽然心腹绞痛而死者。此是元气虚弱。兼之偶中疫疠之气。
    正不胜邪。邪伏于中。外若无病。内已亏损。故一中即死。谓之中恶。
    

[卷之四] 发搐第九十七
    痰热聚于心胞络。喉中哈哈发惊搐。未透之时反为吉。慎勿妄投金石药。
    麻毒流连为壮热。烦躁不宁时搐掣。养血散火清心肝。神爽身凉生可决。
    发热无休神渐昏。忽然螈似堪惊。莫将疯痫同调治。小便通利即安宁。
    麻之发搐。不同常论。乃痰热聚于心胞络中所致。若见于发热初出未透之时。俱为无害而反吉。治法宜以疏散之剂。少加清凉之药治之。以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去生甘草、杏仁。加栝蒌霜、淡竹叶治之。若收后而发搐者。则为难治。法当消痰清上焦之火。兼利小便。只宜用轻清之剂调之。不可误用镇惊金石之药。以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去薄荷、石膏。加贝母、栝蒌霜主之。如痰壅甚者。以栝蒌仁一味煎汤与服。以涌吐之。如麻后浑身壮热不除。未至羸瘦。但多搐掣、烦躁不宁者。此乃热在心肝二经。然不可与急惊同治。以当归养血汤去川芎、甘草。加酒炒黄连、地骨皮。与黄连安神丸相间而服。或以安神丸去冰片、甘草。或导赤散(见二十六条)去甘草。
    加人参、麦冬。煎汁送下治之。小便清长者可治。小便短少者不可治。宜以抱龙丸与服。若搐而喉中无痰鸣。或自吃指者。是非麻之发搐。乃正虚不能主持之候也。必死不治。
    朱曰以栝蒌仁一味煎汤取吐。为吐法另立一法。
    
    当归养血汤
    当归川芎生地黄麦冬木通栀仁甘草淡竹叶灯心引。
    
    黄连安神丸
    黄连当归龙胆草朱砂(各二钱)全蝎(水洗糯米拌炒干七只)石菖蒲(姜汤泡去毛姜汁蒸)白茯神(各一钱五分)为末。滚水和作饼。蒸熟。以猪心血同捣为丸。以朱砂为衣。黍米大。灯心汤下十丸。
    
    安神丸
    黄连当归身麦冬白茯苓甘草(各五钱)朱砂(一钱)冰片(二分五厘)为末。滚水和丸。蒸熟。以猪心血同捣合丸。黍米大。灯心汤下十丸。
    
    抱龙丸
    琥珀天竺黄白檀香人参(各一两五钱)白茯苓(一两五钱)甘草(去节三两)枳壳(麸炒)枳实(麸炒各一两)辰砂(五钱)金箔(一百张)山药(去黑皮炒熟一两)牛胆南星(一两)为末。每药一两。取新汲井水一两。同入乳钵内捣匀为丸。如皂子大。勿见日。阴干。
    晒则燥烈。每用一丸。薄荷叶煎汤化下。
    


前一页 ◇ 气痛第九十二
后一页 ◇ 谵语第九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