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上)\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十八、产后痢
    产后七日内外,患赤白痢疾,后重频并,为最难治。欲调气行血,而推荡痢邪,则虑产后之元气正虚;欲滋荣益气,而大补虚弱,又恐助痢邪之初盛,其行不损元,补不助邪,惟生化汤减干姜,而代木香、茯苓,则善消恶露,兼行痢积,并行而不悖也。再服加味香连丸,以俟二三日后,现病势加减,可保无虑。若产七日外,有患褐色后重频并虚痢,即当加补无疑。若产妇禀浓,产期以及二十余日,可用生化汤,加芩、连、浓朴、芍药,行积之剂,加味香连丸以治之。
    
    加减生化汤
    治产后七日内外患痢。
    川芎(二钱)当归(二钱)炙甘草(五分)桃仁(十二粒)茯苓(一钱)陈皮(四分)木香(二分,磨)白痢腹痛,加砂仁六分。
    
    清血丸
    治红痢神方,产七日内不可用寒性药也。
    
    香连丸
    香连为主,加莲肉粉各一半,治噤口痢,赤白痢下绞痛,加行积药。
    产三四日后,血块散,痢积少,加减用照后开方治法。(方详八卷。)一、产后久泻,元气下陷,大便不禁,肛门如脱,宜服六君子汤,加木香四分,制肉果一个,干姜五分。
    二、产后泻痢黄色,乃脾气久虚,宜服补中益气汤,加木香四分,肉果一个(制)。
    三、产后伤面食泻痢,宜服加参生化汤,加神曲、麦芽。
    四、产后伤肉食泻痢,宜服加参生化汤,加山楂、砂仁。
    五、产后胃口虚弱,患痢泻,完谷不化,当温助胃气,宜服六君子丸,加木香、制肉果一个。
    六、产后肝脾二气俱虚,泻痢,四肢浮肿,宜服六君子汤加陈皮。
    七、产后泻无后重,但日久不止,宜服六君子汤,加肉果、木香。
    八、产后赤白痢,脐下气痛,用当归、浓朴、黄连、肉果、甘草。
    九、产后痢久,白痢不止,属血虚。宜服四君子汤,加荆芥、人参。
    十、产后痢,羸困,心腹绞痛,宜服薤白、石榴皮、当归、黄连、地榆。痢腹痛不止,用温汤蘸熨,暖腹则缓。
    

[卷七(上)\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十九、产后霍乱
    产后霍乱,由劳伤气血,脏腑虚损,不能运化食物;及感风冷所致,阴阳升降不顺,清浊乱于肠胃,冷热不调,邪正相搏,上吐下痢,名曰霍乱也。
    
    生化六和汤
    治产后块痛未除,又患霍乱。
    川芎(二钱)当归(四钱)干姜(四分)炙甘(四分)砂仁(六分)陈皮(四分)藿香(四分)茯苓(八分)姜引。
    
    附子方
    治产后吐痢霍乱,手足逆冷,问无块痛,服此方。
    白术(二钱)当归(二钱)陈皮(四分)干姜(四分)丁香(四分)甘草(四分)人参(一钱)附子(五分)研细末,粥饮调下二钱。
    
    温中散
    治产后霍乱,吐痢不止,无血块痛可服。
    人参白术当归浓朴干姜茯苓草豆蔻姜引。
    产后七日外,患霍乱,用六君子汤亦可治之。
    

[卷七(上)\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二十、产后呕逆不食
    人之胃腑,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生气血,荣润肠腑。产后劳伤脏腑,寒邪易乘入于肠胃,则呕吐气逆而不下食也。(如脉弦滑多于伤食而呕,宜与伤食条参看。)
    加减生化汤
    治产后呕吐不食。
    川芎(一钱二分)当归(三钱)干姜(四分)炙甘(四分)砂仁(五分)姜引。
    
    温胃丁香散
    治产后七日外,呕逆不食。
    当归(二钱)白术(二钱)干姜(四分)丁香(四分)陈皮(四分)甘草(四分)前胡(四分)人参(二钱)藿香(四分)
    石莲散
    治产后咳逆呕吐,心冲目眩。
    石莲子(一两二钱,去壳)白茯苓(一两)丁香(五钱)为末,米饮下。
    

[卷七(上)\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二十一、产后水肿(有针刺法附卷七下末篇)
    产后手足浮肿,皮肤作光莹色,及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必大补气血为主,佐以苍术、茯苓、白术补脾。壅满,加半夏、陈皮、木香、香附监之。虚人加人参、木通。有热加麦冬、黄芩以清肺火。
    
    健脾利水补中益气汤
    治产后七日外。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茯苓(一钱)白芍(一钱)陈皮(二分)木瓜(八分)木通(四分)紫苏(四分)苍术(四分)浓朴(四分)大腹皮(四分)大便不通,加肉苁蓉一钱,麻仁一钱。如因寒邪,湿气伤表,无汗而肿,宜服姜皮、半夏、苏叶,加于补气血方以表汗。
    
    五皮饮
    治产后湿气,客伤脾经,气血凝滞,以致面目虚浮,四肢胀气喘,用五加皮(有以桑白皮代之)、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水煎服。
    

[卷七(上)\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二十二、产后怔忡惊悸
    产后忧惊劳倦,去血过多,则心中躁动不宁,谓之怔忡。若惕然而惊,心中怯怯,如人将捕之状,谓之惊悸。治此二症,惟调和脾胃补气血,志定神宁,气舒心安,而病愈矣。如分娩后,血块未消,宜服生化汤,补血行块,血旺则怔忡惊悸自平,不必加定安心神之剂。如块消痛止后患此症者,宜服加减养荣汤,加木香,减川芎、麦冬,即归脾汤。
    
    加减养荣汤
    川芎(一钱)当归(二钱)茯神(一钱)枣仁(一钱)人参(一钱)麦冬(一钱)白术(二钱)远志(二钱,去心)黄(二钱)龙眼肉(八个)陈皮(四分)甘草(四分)姜引。
    虚烦,加竹肉一丸。痰,加竹沥姜汁。
    
    养心汤
    治产后心血不宁,惊悸不安。
    黄(一钱)当归(二钱)茯苓(八分)川芎(八分)麦冬(一钱)人参(一钱)甘草(四分)远志(八分)枣仁(一钱)柏子仁(一钱)五味子(十粒)姜引。
    
    安神丸
    与前药兼服。
    黄连(三钱,酒炒)怀生地(三钱)归身(五钱)炙草(五分)为末,蒸饼糊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二钱为衣,每服四十九丸。
    

[卷七(上)\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二十三、产后骨蒸
    产后骨蒸,由失血过多,骨无血阴,以致虚火作炎,骨蒸作热。经云∶阴虚发热是也。
    如血块未净,只服生化汤,视症略为加减,俾阴血旺升,则火自归经矣。如块痛已消,宜服梅连丸。
    
    柴胡梅连丸
    即清骨散,作汤服甚效。
    柴胡(二钱)胡黄连(二钱)前胡(二钱)乌梅(二钱,去核)猪脊髓(一条)猪胆(一个)葱白(十根,长一寸)前四味为末,另将猪髓胆、葱白,同捣成泥,入童便一盅,熬如稀糊,再入药末,共捣为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清汤下。如上隔热多饱服,凡男女骨蒸,俱可服。摘刊方中,此方系汤剂。
    
    加味大造丸
    治骨蒸劳热,若服前方,不须服此。
    紫河车(一具)人参(一两)当归(一钱)麦冬(八分)柴胡(六分)怀生(二两)山药(一两)胡黄连(五钱)石斛(八分,酒蒸)杞子(一两)黄柏(八分,酒蒸)另将麦冬、地黄捣如泥,紫河车制净蒸熟,先另捣,后入诸药末均捣,加蜜为丸。
    黄(八钱)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八分)甘草(四分)川芎(八分)当归(二钱)天冬(二钱)麦冬(二钱)北五味(十粒)白芍(二钱)黄柏(六分,炒)知母(二钱)怀生(二钱)怀熟地(二钱)枣引,水煎。
    

[卷七(上)\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二十四、产后心痛
    产后心痛,即胃脘痛。以胃脘在心之下,因伤寒气及伤冷物而作痛。因痛近于心,俗呼为心痛。殊不知心为君主之官,生血行气,统驭五脏六腑。血气盛,则泰然安宁;血气不足,怔忡惊悸不安,心岂可痛哉?若真心痛,手足指甲见青黑色,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昔人论之详矣。治法当散胃中之寒气,消胃中之冷物,必用生化汤中加散寒消食之佐,无有不安。若绵绵痛,可按而止,又问无血块了,则当虚论而加补也。其产后心痛腹痛,二症相同,因寒食上攻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此二症治法亦大约略同,俱宜用生化汤,加肉桂、吴茱萸等热药,温散之也。
    
    加味生化汤
    川芎(二钱)当归(三钱)干姜(五分)肉桂(八分)甘草(五分)吴茱萸(七分)三帖后,去茱萸。伤寒物,加茱萸、桂枝。伤肉食,加砂仁、山楂。伤饭面加神曲、麦芽。大便不通,加肉苁蓉二钱。
    


前一页 ◇ 十七、产后完谷不化
后一页 ◇ 二十五、产后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