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干瘦似疳
    儿父母平常节儿饮食。从不伤脾。饮食不缺欠。又非病后。但见逐日消瘦。其症必由有所思想而难言。或二三岁四五岁时。母又有所生。乳哺怀中。多有疼爱之声。前儿从旁窥伺。见其爱有所夺。不能入怀吮乳。惟朝思暮想。久则伤脾。治之非药所及。此症前所未传。今不概见。
    余先君在日。余妹归宁。见抱甥干瘦。审无他症。顷见妹哺次甥。长甥倚膝。觉神不在舍。因问予妹。瘦始于何日。
    妹曰。自得次甥后。经今月余矣。先君命妹哺儿之时。勿令瘦甥得见。哺后阳抱入怀。以空乳喂之。且慰之曰。我只疼你。如此一月。果不药而肥。追思先君。妙何如也。神何如也。
    

[卷五] 天柱骨倒
    天柱骨倒。乃项软也。由真气虚弱。客邪入腑。传于筋骨。项则软垂下而无力。治宜祛风散。或吐久泻久病久而软者。治宜六君子汤加肉桂。手软者。宜用薏苡仁、当归、秦艽、枣仁、防风、羌活、荆芥。等分服之。足软者。治宜六味地黄加牛膝、五加皮、鹿茸等分。服之。
    余从弟禹铎悬孙。方十个月。天柱骨倒。弟曰弱极。即要用参。余曰。客邪入内。何可遽用。弟意不果。余作色拒之。用祛风散。作煎剂一服。项稍直。即命用六君子汤。外加防风。五剂愈。
    

[卷五] 五硬
    头颈手足强直如木。乃肝受风邪。治宜小续命汤。
    

[卷五] 齿病口疳疮
    此病由胎中受热而成口疮。或牙床疳生走马。治宜导赤散。并清胃汤。如久病之后。瘦弱之极。难治之症。
    

[卷五] 重重龈
    口中上皮肿起。如囊盛水。名曰重。牙床肿起。名曰重龈。俱以大针刺破去血。用蒲黄敷之。
    

[卷五] 耳痈
    耳内肿及耳外肿。耳外出脓。或间一日脓一出。或间二日脓一出。治宜用黄鳝。以刀斩断。滴血入耳数次。
    或用天保采薇汤。
    

[卷五] 重舌木舌
    重舌者。舌下根复生如小舌也。木舌者。其舌肿硬填口也。皆由心脾热极。治用黄连、灶心土、木通、连翘等分煎。犀角磨水和药服之。用朴硝、紫雪、白盐每五分。用竹沥调敷。即愈。
    余于丙午科。同从弟铎再从侄谟乡试白下。侄忽患重舌。弟伴向外科。用刀刺破。流出如鸡蛋清。归寓又肿。
    如此两回不愈。予执舌乃心苗立方。用黄连、黄芩、木通、枳壳、甘草二剂。舌消一半。喉痰忽壅。余揣必是误用黄芩之弊。盖心火刑肺。肺已不安。误将肺泻。焉不痰壅。于是去黄芩。加五味二钱。一剂并愈。此因苗治脏。
    照症立方。见药不可误用之一验也。
    

[卷五] 鹤膝风
    此候由肾气不足。两腿细小。膝骨肿大。如鹤膝之状。治宜屈膝散。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膝、鹿茸。又有泻痢久而成此症者。红肿作痛成脓。治用补中益气汤。如肿硬不痛而色白者。治不愈也。
    

[卷五] 痛风
    四肢上或身上一处肿痛。或移动他处。色红不圆块。参差肿起。按之滚热。便是痛风。治用羌活、独活、五加皮、威灵仙、秦艽、防风、桂枝、前胡。如下体。加牛膝。各一钱。煎服。数剂自愈。
    邑庠方玉相幼子。左手左足各曲贴肉。痛屈不伸。用前方煎服五剂愈。如大人。须用酒煮。每夜尽量饮。每味一两五钱。煮酒约五六斤。饮毕即愈。此余创方。屡效不爽。
    

[卷五] 冷水风
    脚背上与趾上。及解溪鞋带诸所。块痛不可言。一痛几死。用青砖一块。火内烧红。以木桶盛之。将老醋浇入砖上。
    以大人手伴儿脚。悬于砖上蒸之。气莽则将脚稍远。气温则就砖。桶口以绵絮之类围塞。不令气泄。一蒸即验如神。
    

[卷五] 迅雷所惊
    其候抽掣形状。与前惊无异。只手掌内横直纹痕。皆是深黄颜色。此因惊胆。其色故黄。拿苏。用鼓对儿轻轻敲起。
    渐渐加重。重击二三声。持去鼓以解疑。即服参竹汤以宁胆。
    穿山林宅讳祥者。一子四岁。腊月被爆竹惊死。拿苏。如父母唤声略重。又惊死。与饮食时。先以食示之。再做声。
    便不惊。其父亦业幼科。投以枣仁、远志等味不效。至余告其颠末。余曰。此胆家受病。作心家医。误矣。余授以参竹汤。二剂愈。
    

[卷五] 天疮
    此由风邪毒瓦斯。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而生。始生如汤烫作泡。一破浆出成疮。治用生地、升麻、蓝叶、山栀、大黄各一两。
    碎。用猪油八两。文武火煎。色变。滤去渣。瓷器盛之。涂患处。
    

[卷五] 痱疮
    其状如粟粒色赤。面疮。夏月多生头面。或遍身。用天保采薇汤。等分煎服。
    

[卷五] 黄水疮
    由湿热与血气相搏。其疮初生碎小。后有脓汁。浸淫成疮。用雄黄、雌黄、川乌各一两。松香三钱。为末。乱发一团。烧灰存性。猪油六两熬化。再入三味煎至发消尽。以绵滤去渣。入二黄。搅匀盛器。涂疮上。
    

[卷五] 恶核瘰
    此患由风热毒邪与血气相搏。郁结成核。如贯珠于耳项之间。肿硬白色。摇夺不动而有根者。便是瘰。或溃烂成恶毒。如用药。多有不效。莫妙于用灯火。至易而至效。余亦曾患此。用灯两衣即愈。今故以灯火法。垂于身之背面图。如瘰在左则左边。瘰在右则右边。前自颈上耳脚下起。离六分地一点一点直下乳。次过胁上至肺俞穴。到颈上耳后止。在瘰上周遭亦。第二次照原路空处补之。便愈。若只有核而摇得动者。便不是瘰。初起红肿。便是痈疽。
    不可作瘰治。
    

[卷五] 偏坠
    肾囊子或一个肿大一个小。用香薷、浓朴、姜汁炒枳壳、木通、扁豆、生姜、甘草、车前叶煎服。或用万年青根约五寸。去黑皮捣碎。白酒煎服。不吃渣。亦愈。
    

[卷五] 茎肿痛
    茎即阳物。如肿。用黄连、木通各一钱。煎服即愈。
    

[卷五] 肾囊肿
    肾囊肿如琉璃灯样。用塘内水上无根浮萍。以筛盛之。下用水一盆。置筛于盆上。烈日晒干为末。每服二钱。即消肿痛。如用锅焙。万万不干。
    

[卷五] 灸霍乱
    霍乱。灸昆仑穴七壮。起死神效。
    

[卷五] 灸疟母
    疟母。灸肺俞穴各三壮。背对脐穴三壮。神效。
    

[卷五] 灸脱肛
    脱肛。灸龟尾穴。症暂用补中益气汤十服。此乃肺气下陷。
    

[卷五] 灸肚大青筋
    肚大青筋。坚如铁石。于脐之上下左右。离五分地。各灸二壮。即消。
    

[卷五] 灸犬伤
    犬伤。用青砖上青苔。和牛粪捶烂。如被疯犬伤。于患处艾灸三壮即愈。
    

[卷五] 灸蛇伤
    蛇伤。于患处艾灸三壮。
    以上灸法。俱用独蒜截片。遮患处。盛艾于上灸之。
    

[卷五] 疔疮恶疮痈百膏异方
    水粉、黄蜡各五钱。寒水石研细用水飞过一两。乳香去油二钱。麻油三两。先入锅滚过。入蜡化开。再入水粉共寒水石熬成。入乳香。搅匀成膏。贴之即愈。
    

[卷五] 贴骨疔口挂角各疔疮发背脑痈
    
    乳痈大人小儿同治丹
    疔疮。发背。脑痈。鬓疽。乳痈。一切无名肿毒。用飞龙夺命丹服之。便有头。先不痛不痒者。服之便痛便痒。未成者内消。已成者即溃。其毒化为黑水。从小便中出。此乃恶肿毒中之灵丹。
    用蟾酥(干者酒化三钱)胆矾(一钱)海羊虫(二十个)雄黄(三钱)轻粉(五分)蜈蚣(一条炙黄去首足)麝香片脑(各五分)共为细末。酒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用葱白三根。长二寸。自嚼烂。吐在男左女右掌心。以前丸裹于葱内。热水酒三四钟送下。浓被盖之。取汗。约顿饭之时。再用热酒催助汗出。其毒即消。如汗不出。其毒乃重。
    再服三丸。汗出即效。只是发背疔疮。方可取汗。此方余于都门许宅香火院住持小西天喇嘛僧处传来。不论大小老幼人。如有前患。用之无有不效。
    


前一页 ◇ 论解颅囟填囟陷
后一页 ◇ 药性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