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疟疾证治] 入方
    
    桂枝白术汤
    治感风而发热疟。
    嫩桂枝(一钱)杭青皮(一钱)真广皮(一钱)正川芎(五分)香白芷(五分)法半夏(一钱二分)白云苓(一钱)漂白术(六分)家苏叶(七分)芽桔梗(五分)尖槟榔(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于未发前二时服。
    
    小柴胡汤
    方见卷二伤寒门。
    
    补中益气汤
    方见卷一保产门。
    
    养胃汤
    治感寒发疟。
    草果仁(姜制,五分)藿香叶(一钱五分)真广皮(姜汁炒,一钱)上桂心(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乌梅一粒,水煎,热服。
    
    平胃散
    治寒疟不止,以此截之。
    漂苍术(一钱二分)紫川朴(一钱五分)真广皮(一钱二分)炙甘草(一钱)尖槟榔(一钱)草果仁(姜汁炒极熟,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清早空心服。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类搐门。
    
    柴胡白虎汤
    治伤暑发疟,但热不寒。
    官拣参(一钱)北柴胡(一钱二分)片黄芩(一钱)法半夏(一钱)熟石膏(一钱五分)净知母(一钱)炙甘草(一钱)晚粳米(一撮)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未发前服。
    
    胃苓汤
    方见卷二伤湿门。
    
    参苓白术散
    方见卷三疳证门
    四兽饮
    治食疟,和胃消痰。
    官拣参(一钱)法半夏(一钱二分)白茯苓(二钱)真广皮(一钱)漂白术(一钱二分)老生姜(一钱)大红枣(一枚)肥乌梅(三粒)炙甘草(五分)净水浓煎,半饥服。
    
    二陈汤
    方见卷三呕吐门。
    
    红丸子
    治食疟食积,气滞腹胀。
    京三棱蓬莪术杭青皮真广皮真胡椒白干姜(以上各三钱)共为细末,早米粉煮糊为丸绿豆大,黄丹为衣。每服一二十丸,二陈汤煎送。
    
    五皮汤
    方见卷二伤湿门。
    
    平疟养脾丸
    不问远年近日,此药不发不截,诚治疟之王道,又擅去疟之良能也。
    官拣参(切片,焙干)漂白术(土炒)白茯苓(乳蒸)真广皮(酒炒)杭青皮(醋炒)法半夏(焙)漂苍术(焙)紫川朴(姜制)北柴胡(酒炒)嫩黄(蜜炙)结猪苓(炒)宣泽泻(炒)嫩桂枝(焙)小常山(焙)大鳖甲(醋炙)白当归(酒炒)正川芎(酒炒)粉甘草(炙)草果仁(姜制各等分)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丸米粒大。每服一二钱,米饮下。有痞块者,加三棱、莪术。久疟体虚者,非此莫愈。
    
    麻黄桂枝汤
    治夜疟血分有邪,宜用此发散其血中风寒。
    净麻黄(一钱)柳桂枝(一钱二分)片黄芩(一钱)光桃仁(十五粒)炙甘草(一钱)大生地(一钱)鲜红花(五分)葱白(一茎)水煎,热服。
    
    四物汤合小柴胡汤
    治夜疟,以此提出阳分。
    大熟地(二钱)大当归(一钱五分)杭白芍(一钱)正川芎(一钱)官拣参(五分)北柴胡(一钱)片黄芩(一钱)法半夏(一钱)炙甘草(五分)绿升麻(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加味四君汤
    治夜疟已出阳分,以此截之。
    官拣参(一钱)漂白术(二钱)白云苓(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小恒山(一钱)尖槟榔(一钱)肥乌梅(三粒)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发日微温服。
    

[卷三\疟疾证治] 疟疾简便方
    小儿凡发疟疾,多有病气。须常烧檀香,以僻其邪,更常熏其衣褓等物,气秽去而邪易除矣。
    凡疟药必露者,疟乃暑邪之因,露为肃杀之气。《性理大全》谓雾属阳,露属阴,雾生物,露杀物,则知暑邪逢露即解矣。
    凡疟疾口渴,切不可饮冷水冷茶,并生冷之物,犯之其病益甚,惟以姜汤乘热饮之。此良法也。
    凡疟疾热未全退,切不可令其饮食,必俟其热已退尽,方可食之。不然,终成癖积。
    凡服止截之药,必须饿过发时,不发,方可吃粥,食早疟必再作,下次截药无灵矣。
    
    清邪止疟方
    (李士材制)升麻、柴胡各二钱,提阳气上升,使远于阴而寒可止;黄芩、知母各一钱五分,引阴气下降,使远于阳而热自已。生姜三钱,却邪归正;甘草五分,和其阴阳,二三剂自止。
    
    四神酒
    治久疟不止,一服即住,永不再发。用常山一钱五分、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好酒大半碗,略煎,露一宿。发日空心冷服。
    无痰不成疟,所以疟家多蓄痰涎溢饮。常山能破涎逐饮,故有截疟之功,然须用于发散表邪之后,及提出阳分之时,则发无不中矣。凡服常山,切勿热服,须露一宿为妙。热服则吐,生用亦吐,与甘草同服亦吐。凡大虚之体,切宜斟酌,未可遽投。
    小儿邪疟,其发无时,日期不定,乍早乍晚,或有或无者,名为邪疟。以麝香五厘,同好京墨同研,书“去邪辟魔”四字于额上,效。
    小儿热疟不寒者,用穿山甲一两、大红枣十个,同烧存性为末。每用一钱,发日五更,白汤调服。
    小儿久疟不止,用大鳖甲,小者不用,以醋炙枯研末。每一钱或钱五,隔夜一服,清晨一服,将发时一服,无不断者。
    疟来寒多热少,饮食不思,用良姜一两麻油炒,炮姜一两,共为末,每二钱,用猪胆汁调成膏,临发时热酒调服;或以猪胆汁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七丸,酒送亦佳。胆属甲木,取其引入少阳也。
    

[卷三] 消渴证治
    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又曰∶二阳结,谓之消。夫消渴者,枯燥之病也。凡渴而多饮为上消,肺热也;多食善饥为中消,胃热也;渴而小便数,膏浊不禁为下消,肾热也。虽为火盛水衰之证,然由虚热者多,实热者少。若作有余治之,误之甚矣。
    始而心肺消渴,脾胃消中,或肾虚消浊;传染日久,即肠胃合消,五脏干燥,精神倦怠,以致消瘦四肢,将为不起之候。初起治之得法,必不至是。
    一、消渴,由心火动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热于肺,渴饮茶水,饮水又渴,名曰上消。小便最多,由其水不能停,所以饮水无厌。若饮一溲一者,可治;饮一溲二者,不可治。宜莲花饮为主,次以生津四物汤滋其阴,庶几有济。
    一、消肌,脾火动而消中,中消于脾,移热于胃,喜多食,食无足时,小便色黄,各曰中消。宜人参白虎,清胃保中。
    一、消浊,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久不清,乃致动而消肾,移热于膀胱,小便混浊,色如膏脂,名曰下消。宜加味地黄汤,滋其真阴,久服可愈。
    以上渴证,初起者,宜用前法。倘日久不愈,津液枯焦,其渴愈甚。若仍用黄连、花粉苦寒之类,未有不致危殆者,惟七味白术散对证之药,放胆用之,非此不愈。
    

[卷三\消渴证治] 入方
    
    莲花饮
    治上消口渴,饮水不休。
    白莲须粉干葛白云苓大生地(以上各一钱)真雅连天花粉官拣参北五味净知母炙甘草淡竹叶(以上各五分)灯心十茎,水煎,热服。
    
    生津四物汤
    治上消,已服莲花饮后,用此。
    白归身大生地杭白芍净知母大麦冬官拣参(以上各一钱)正川芎正雅连天花粉川黄柏炙甘草(以上各五分)肥乌梅(一粒)灯芯十茎,水煎,热服。
    
    人参白虎汤
    治中消,消谷易饥,食无厌足。
    官拣参(一钱)熟石膏(二钱)净知母(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加晚粳米一两为引,水煎,以米熟为度,澄清热服。
    
    加味地黄汤
    治下消,小便混浊,色如膏脂。
    大怀地(二钱)正怀山(一钱五分)山茱肉(一钱二分)宣泽泻(六分)粉丹皮(一钱)白云苓(一钱二分)建莲肉(七分)净知母(五分)芡实米(一钱)大麦冬(一钱)北五味(十四粒)净水浓煎,清晨空心服。
    
    七味白术散
    治小儿久病消渴,口干不止,惟此最神,放胆用之。方见卷三泄泻门。
    


前一页 ◇ 疟疾证治
后一页 ◇ 消渴简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