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第二十二问病非疟之邪四时多病寒热
    答曰。风者。阳之气也。寒者。阴之邪也。阴气上升入阳中则发寒。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阴阳偏胜。寒热互作。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者。是也。妇人之病。证见寒热邪非暑气者。皆繇营卫之兆作也。且卫者气也。气为阳。阳微则恶寒。营者血也。血为阴。阴弱则发热。故妇人寒热。多因气血之所使也。或劳伤而体弱。或经闭而寒热。若此之类。久而不已。则成虚损之疾也。
    必应散。治久寒热。如疟状。
    熟地槟榔陈皮草果(去皮)当归砂仁甘草(炙)柴胡(以上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去滓无时温服。合药时。忌鸡犬妇人见。
    赤芍白术(各二两)赤茯当归肉桂鳖甲川芎枳壳柴胡黄秦艽桔梗橘红甘草(各一两)木香上为咀。每服三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卷上] 第二十三问因咳嗽经候不行
    答曰。咳嗽之说。古书有咳而无嗽。后人兼言之。大抵皆从肺出。其声响亮。不因痰涎而发者。谓之咳。言其声音闻于人。痰涎上下随声而发者。谓之嗽。如水之嗽荡。能荡其真气也。况肺主乎气。经云。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久嗽损气。则血亦不足。遂致经闭不行。
    时发寒热。久久成劳者。气血俱损之故也。
    六神散。治妇人热劳咳嗽。月水不通。
    柴胡(去苗)白术青皮(去白)当归牛膝牡丹皮(各一两)上为粗末。每用六两。入蜜四两炒令焦。入酒并童便各一碗。煎八九沸。去滓。分作六服。
    空心食前。
    紫菀丸。治肺气咳嗽。
    紫菀防风桑白皮(炙)木香贝母人参款冬花葶苈(隔纸炒)槟榔(各一两)杏仁(炒)天门冬(去心一两)甘草上为细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清米饮送下。食后服。
    

[卷上] 第二十四问咳嗽有红痰
    答曰。经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原其至理。虽因寒邪之为患。当分内外所伤。难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主皮毛。自皮毛而入中者。谓之形寒。胃脉络肺。食寒而为嗽者。谓之饮冷。水饮停积于胸膈。所以为痰。痰中有血者。乃心肺之相克也。肺属金而主气。心属火而行血。以五脏而言之。心肺皆居膈上。以五行论之。金火应乎相制。故痰中有血者。此火克乎金。心胜乎肺。久而不已。亦变成劳。难经所谓七传者死。亦此之类也。褚氏遗书云。喉有窍。则咳血杀人。肠有窍。则便血羸人。便血犹可止。咳血不易医。所以咳嗽有红痰者。多成虚劳之疾也。
    平肺汤。定喘治嗽。
    五味子紫菀(洗去土)陈皮(去白)甘草(炙)杏仁(泡去皮尖)半夏(汤浸七次)紫苏子桑白皮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四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
    立验丸。治肺热而咳。上气喘急。不得坐卧。身面浮肿。不下饮食。消肿下气。止嗽。
    葶苈(十分研炒为末)贝母(三分)杏仁(一两半炒去皮尖)赤茯苓紫菀五味子(各三分)人参(一两)桑白皮(一两炙)上为细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二服。甚者夜一服。加至三十丸。枣汤下。肿盛者食后服。
    止红散。治心肺客热。咳嗽吐血。
    柴胡(去苗一两)胡黄连宣连(各半两)上为末。入朱砂少许研和。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半盏。通口服。
    

[卷上] 第二十五问吐血衄血齿衄舌上出血汗血
    答曰。气属乎阳。血属乎阴。阴盛则阳亏。阳盛则阴亏。经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诸吐血衄血。繇阳气胜。阴之气被伤。血失常道。或从口出。或从鼻出。皆谓之妄行。其脉洪数者逆。微细者顺。阳明之经。行络于颐颔。阳明受邪。热血从齿出也。脾气通于口。
    心气通于舌。心脾二经被伤。血故从舌出也。营血内通于脏腑。外萦于经络。藏则舍于肝经。
    行则出于心脏。又心之液为汗。令肝心二脏俱虚。血随汗液出也。
    内补芎归汤。治妇人血气羸弱。或崩伤过多。少气伤绝。腹中拘急。四肢烦热。面目无色。
    及唾血吐血。
    芎熟地(各四两)白芍(五两)桂心(二两)甘草干姜(各三两)大枣(四十枚)当归(二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柔脾汤。治吐血下血衄血。
    白芍黄甘草(各一两)熟地(三两)上为咀。每服三钱。水酒各一盏。煎八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时。
    琥珀散。治小便出血。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渣温服。
    

[卷上] 第二十六问妇人偏喜酸物或嗜冷
    答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者。酸苦甘辛咸是也。五味各有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是谓五入也。肝藏血。妇人以血为主。所以偏喜酸物食者。酸入肝而养血。血得其酸物。所以舍藏也。血虚多热。邪热蓄于上焦。烦躁内生。妇人虚烦。
    往往多嗜冷物也。
    茯苓半夏汤。治妊娠恶阻。心中愦闷。呕吐恶心。好啖咸酸物。
    旋复花陈皮桔梗白芍人参甘草(炙)芎(各半两)赤茯苓(三分)干熟地半夏(汤洗十遍一两一分)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盏半。姜四片。煎八分。去滓。食前稍热服。清平汤。治血虚口燥。咽干喜饮。
    人参半夏麦门冬芍药白术甘草当归茯苓柴胡(各等分)上咀每服二钱。水盏半。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
    

[卷上] 第二十七问妇人喜少怒多悲泣不止
    答曰。妇人无故悲泣不止。象如神灵。或以祟祈祷。终不应。金匮谓之燥脏是也。为所欲不称其意。大枣汤主之。
    大枣汤。治妇人脏燥。
    甘草(一两)小麦(三合)上咀。每服三钱。水盏半。枣五枚。煎八分。去渣温服。
    

[卷上] 第二十八问咽中状如梅核或如炙肉
    答曰。有喉咙。有咽门。二者各有所司。喉咙者。空虚也。肺之系。气之道路也。肺应天。故属天气所生。有九节以通九窍之气。咽者。咽也。言可咽物。为胃之系。胃属土。地气所生。谓之嗌也。或阴阳之气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或胸膈痰结。与气相搏上逆。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
    四七汤。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节注。呕吐恶心。
    半夏(五两)茯苓(四两)浓朴(三两)紫苏叶(二两)上为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
    二气散。治阴阳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
    山栀子(炒)干姜(炮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五分。去滓热服。食远。
    

[卷上] 第二十九问妇人足十指痛如油煎覆之则热痛风吹则冷痛
    答曰。孙真人云。有香港脚之人。先从脚起。或先缓弱。起行忽倒。或两胫肿满。或膝枯细。
    或心中忪悸。或小腹不仁。或举动转筋。或见食呕逆。恶闻食气。或胸满气急。或遍体酸痛。皆香港脚候也。黄帝所谓缓气湿痹是也。顽弱名缓风。疼痛为湿痹。寒中三阳。所患必冷。
    暑中三阴。所患必热。妇人足十指如热油煎者。此繇营卫气虚。湿毒之气。留滞经络。上攻心则心痛。下攻脚则脚疼。其脚指如热油所煎。亦气之类。经云热厥是也。
    换腿丸。治一切香港脚。即石楠丸。
    石楠叶天南星(炮)金钗石斛萆牛膝(酒浸一宿)薏苡仁羌活(不蛀者)川续断天麻(锉)防风(去芦)当归黄甘草(各一两)槟榔(二两半)干木瓜(四两)上为细末。酒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渐加至一百丸。温酒或木瓜汤下。空心食前。
    万灵散。治妇人香港脚。
    当归赤芍乌药青皮(各一两)白术肉桂(各半两)黑牵牛(二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盏半。酒少许。煎八分。去滓温服。食前。
    活血丹。治妇人脾血久冷。诸般风邪湿毒之气。留滞经络。流注脚手。筋脉拳挛。或发赤肿。行步艰辛。腰腿沉重。脚心吊痛。及上冲胁腹膨胀。胸膈痞闷。不思饮食。冲心闷乱。及一切痛风走注。浑身疼痛。
    川乌(一两)乳香(一钱半另研)草乌(一两)地龙(一两)天南星(一两)没药(三钱半另研)牛膝(一两)木瓜(一两)上为细末。入研药。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冷酒下。或荆芥汤清茶亦得。
    


前一页 ◇ 第二十一问猝然而死少间复苏
后一页 ◇ 第三十问妇人少年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