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半夏干姜散
    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者。此散主之。
    半夏干姜(各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歌曰吐而干呕沫涎多。(惟不胸满不头痛。与吴茱萸汤证不同。以虚有微甚。邪有高下之(小半夏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生姜半夏汤
    治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无奈者。此汤主之。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
    歌曰呕哕都非喘又非。(似呕之状不似呕之有物。似哕之有声不似哕之连声。似喘之气逆一升(参)与吴茱萸之降浊。干姜之温中不同。盖彼乃虚寒上逆。此乃客邪搏饮也。方即小半夏汤。不用姜而用汁者。以降逆之力少。散结之力多也。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橘皮汤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此汤主之。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歌曰哕而干呕厥相随。气逆于胸阻四肢。(干呕非胃反。厥非无阳。乃气逆于胸不行于四元犀按。金匮论哕。与方书不同。专指呃逆而言也。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橘皮竹茹汤
    治哕逆者。此汤主之。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哕逆因虚热气乘。一参五草八姜胜。枣枚三十二斤橘。生竹青皮(即竹茹也。)刮二升犀按。浅注已详。方义不再释。金匮以呃为哕。凡呃逆证。皆是寒热错乱。二气相搏使然。故方中用生姜、竹茹。一寒一热以祛之。人参、橘皮。一开一阖以分之。甘草、大枣。
    奠安中土。使中土有权。而哕逆自平矣。此伊芳圣经方。扁鹊丁香柿蒂散。即从此方套出也。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四逆汤
    (见上。)治下利后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桂枝汤
    (见妇人妊娠病。)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大承气汤
    (见痉病。)治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宜之。治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此汤。治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此汤。治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宜此汤。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小承气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此汤。
    大黄枳实浓朴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桃花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下利便脓血者。宜此汤赤石脂干姜粳米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白头翁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热利下重者宜之。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栀子豉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此主之。
    栀子香豉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通脉四逆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此主之。
    附子干姜甘草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紫参汤
    治下利肺痛者。此汤主之。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歌曰利而肺痛是何伤。浊气上干责胃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八两紫参三两草。通因通用男蔚按。肺为华盖。诸脏之气皆上熏之。惟胃肠之气下降而不上干于肺。故肺为清肃之脏而主以受益

[卷五\呕吐哕下利方] 诃黎勒散治气利者。此散主之。
    诃黎勒(十枚。)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歌曰诃黎勒散涩肠便。气利还须固后天。十个诃黎煨研末。调和米饮不须煎。
    男元犀按。气利者。肺气下脱。胃肠俱虚。气陷屎下。急用诃黎勒涩肠胃以固脱。又用粥饮

[卷五\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
    (见上。)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卷五\附方] 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者。
    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歌曰干呕利兮责二阳。(太阳阳明递相传也。)参芩三两等干姜。桂枝一两半升夏。枣十二男元犀按。此即小柴胡汤变法。方中以桂枝易柴胡。以干姜易生姜。去甘草是也。太阳病不分阴以和

[卷五\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
    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
    内有痈脓。此散主之。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歌曰气血凝(内)痈阻外肤。(气血为内痈所夺。不荣于外。其身甲错。言如鳞甲之交错也。)腹皮虽急按之濡。附宜二分苡仁十。败酱还须五分驱。
    王晋三云。心气抑郁不舒。则气结于小肠之头。阻传道之去路而为痈肿。即内经所谓脏不容以附子。一开手太阳小肠之结。一化足太阳膀胱之气。务令所化之毒。仍从水道而出。精微之奥。岂庸浅者所能推测耶。
    

[卷五\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大黄牡丹汤
    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者脓未成。可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此汤主之。
    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数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
    当歌曰肿居少腹(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大肠痈。黄四牡丹一王晋三云。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痈者。肺气下结于大肠之头。其道远于上。其位近于下。治肺润肠。不过瓜子一味而已。服之当下血。下未化脓之血也。若脓已成形。肉已坏。又当先用排脓散及汤。故原文云。脓已成。不可下也。
    

[卷五\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王不留行散
    治金疮病。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甘草(十八分。)桑干姜(二分。)芍药(二分。)右九味。王不留行、蒴、桑皮三味烧灰存性。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
    小疮歌曰金疮诹(吉日按春秋而)采不留行。桑蒴同(王不留)行(按时而取三物各)十分明。
    尤在泾云。金疮经脉斩绝。营卫阻弛。治之者必使经脉复行。营卫相贯而后已。除烧灰外元犀按。金刃伤处。封固不密。中于风则疮口无汁。中于水则出青黄汁。风则发痉。水则湿烂成疮。王不留行疾行脉络之血灌溉周身。不使其湍激于伤处。桑根皮泄肌肉之风水。
    蒴叶释名接骨草。渗筋骨之风水。三者皆烧灰。欲其入血去邪止血也。川椒祛疮口之风。
    浓朴燥刀痕之湿。黄连退肌热。芍药散恶血。干姜和阳。甘草和阴。用以为君者。欲其入血退肿生肌也。风湿去。阴阳和。疮口收。肌肉生。此治金疮之大要。
    

[卷五\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排脓散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歌曰排脓散药本灵台。(内经谓先师歃血而盟者是。)枳实为君十六枚。六分芍兮桔二分。鸡黄一个简而该。
    元犀按。枳、桔行气滞。芍药通血滞。从气血以排之。人所易知也。妙在揉入鸡子黄一枚。取有情之物以养心脾之阴。则排之之法独得其本也。
    


前一页 ◇ 文蛤汤
后一页 ◇ 排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