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痰饮咳嗽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主之。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歌曰呕吐悸眩痞又呈。四苓升夏八姜烹。膈间有水金针度。澹渗而辛得病情。
    男元犀按。水滞于心下则为痞。水凌于心则眩悸。水阻胸膈则阴阳升降之机不利为呕吐。
    方用半夏降逆。生姜利气。茯苓导水。合之为涤痰定呕之良方。
    

[卷四\痰饮咳嗽方] 五苓散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此方主之。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喻嘉言云。水饮下郁于阴中。挟其阴邪。鼓动于脐则为悸。上入于胃则吐涎沫。及其郁极乃发。直上头目。为颠为眩。五苓散利水以发汗。为分利表里阴阳之法。
    男元犀按。脐下动气。去术加桂。仲师理中丸法也。兹何以脐下悸而用白术乎。不知吐涎沫白术

[卷四\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通作一服进之。
    歌曰中虚不运聚成痰。枳二(两)参苓术各三。姜四橘皮二两半。补虚消满此中探。
    男元犀按。人参乃水饮症之大忌。此方反用之。盖因自吐出水后虚气作满。脾弱不运而设也术切

[卷四\附方] 十枣汤
    (见上。)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此主之。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男蔚按。凡人将咳之顷。喉间似哽非哽。似痒非痒。若有若无者。皆饮气干之也。饮气一干十枣百日败名喻云。咳嗽必因于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
    即无尤易支饮

[卷四\附方] 小青龙汤
    (见上。)咳逆倚息不得卧。此方主之。
    元犀按。十枣汤专主内饮而不及外邪。此方散外邪。涤内饮。为内外合邪之的方也。以下五

[卷四\附方] 桂苓五味甘草汤
    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此汤治其气冲。(按痹面如醉气冲时复冒。似少阴阴阳不交之症。学人可于临症时参辨之则可。)桂枝茯苓(各四两。)五味(半升。)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青龙却碍肾元亏。(肾元亏而误服之。则动冲任之火。致变为以下诸证。)上逆下流又下。在阳无主。如电光之闪烁无定。)味用半升苓桂四。甘三扶土镇冲宜。
    男元犀按。仲师五味子必与干姜同用。独此方不用者。以误服青龙之后冲气大动。取其静以制动。故暂停不用也。尤云。苓、桂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浓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卷四\附方]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治(服前药)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此汤主之。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冲气低时(得桂苓之力而低。)咳(寒饮渍肺则咳。)满(寒饮贮胸则满。)频。
    前方去桂得干姜细辛大辛大热。方能泄胸中之满而止咳也。)姜辛三两根据原法。原法通微便出新。
    

[卷四\附方]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
    治(服前药)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三两。)半夏五味(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咳满平时(咳满之病。得姜辛而除。)渴又加。旋而不渴饮余邪。(渴者以辛姜之热动增男元犀按。前言气冲。是真阳上奔。必用桂、苓招纳之。此言气冲。是热药鼓之。只用半夏

[卷四\附方]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治(服前药)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肺气不行也。)加杏仁主之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半夏杏仁(各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咳轻呕止肿添加。面肿须知肺气凝。前剂杏加半升煮。可知一味亦规绳。
    男元犀按。形气肺也。肺主皮毛。为治节之官。形肿者。肺气不行。凝聚不通故也。加杏仁而重伤津液也。
    

[卷四\附方]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治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以前方加大黄以利之。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半夏杏仁(各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面热如醉火邪殃。(胃热上冲熏其面。)前剂仍增三两黄。驱饮辛温药一派。别能攻热利。滞于外而(从咳逆倚徐忠可云。以上数方。俱不去姜、辛。即面热如醉亦不去。何也。盖以二味最能泄满止咳。
    汤可无比

[卷四\附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上。)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此汤主之。
    犀在直趋庭闻训曰。此一节与上文似不相属。而不知先生治咳。着眼在水饮二字。故于完篇阴小青有寒而化导能以楮地黄丸

[卷四\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肾气丸
    (见妇人杂病。)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此丸主之。
    尤在泾云。水液属阴。非气不至。气虽属阳。中实含水。水与气。非一亦非二也。方中若无桂、附。何以振作肾中颓落之阳。游溢精气。上输脾肺邪。
    

[卷四\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五苓散
    (见痰饮。)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又治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尤在泾云。热渴饮水。水入不能已其热。热亦不能消其水。水与热结。热浮水外。故小便不已消

[卷四\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文蛤散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此散主之。
    文蛤男元犀按。与伤寒论文蛤散症不同。伤寒论云。肉上粟起。反不渴者。水寒浸肺。涌于外。
    本止便

[卷四\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栝蒌瞿麦丸
    治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者宜之。
    薯蓣茯苓(各三两。)栝蒌根(二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歌曰小便不利渴斯成。水气留中液不生。(下焦火衰。中焦土弱。水气存于中。阻其上下男元犀按。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存焉。气化则能出矣。余于气化能出之义。
    而借也。
    义也。锅下虽要加薪。而其上亦要频换凉水。取凉水之气。助其清肃以下行。则源源不竭。
    方中栝蒌根清上焦之热。即其义也。至于出酒之窍道。虽云末所当后。亦须去其积垢而通达。
    方中瞿麦一味专通水道。清其源而并治其流也。方后自注腹。中温三字。大有深义。
    

[卷四\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蒲灰散
    小便不利者。此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半分。)滑石(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小便不利用蒲灰。平淡无奇理备该。半分蒲灰三分滑。能除湿热莫疑猜。
    


前一页 ◇ 己椒苈黄丸
后一页 ◇ 滑石白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