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补可扶弱] 天王补心丹
    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
    天王遗下补心丹。为悯山僧请课难。归地二冬酸柏远。三参苓桔味为丸。(道藏偈云。
    昔志公和尚日夜讲经。邓天王悯其劳。锡以此方。酸枣仁当归各一两。生地黄四两。柏子仁麦门冬天门冬各一两。远志五钱。五味子一两。白茯苓人参丹参元参桔梗各五钱。炼蜜丸。
    每两分作十丸。
    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枣汤化下。食远临卧服。或作小丸亦可。各书略异。)陈修园曰。小篆。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地黄补水。使水上交于心。以元参丹参二冬泻火。使火下交于肾。又佐参茯以和心气。当归以生心血。二仁以安心神。远志以宣其滞。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为向导。心得所养。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疮秘结之苦哉。
    

[卷上\补可扶弱] 六味地黄丸
    主治肾精不足。虚火上炎。腰膝痿软。骨节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
    水

[卷上\补可扶弱] 桂附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
    夜多漩溺等症。
    六味滋阴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丸。(山茱肉薯蓣又名山药各四两。丹皮泽泻白茯苓各三两熟地黄八两。炼蜜丸。每服二钱。淡盐汤送下。)再加桂附扶真火。(前方加肉桂一两。
    附子一大枚炮。名八味地黄丸。原名肾气丸。此丸于水中补火。)八味功同九转丹。(柯韵伯曰。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命门有火。则肾有生气。故不名温肾。
    而名肾气也。)陈修园曰。六味丸补肾水。八味丸补肾气。而其妙则在于利水。凡肾中之真水不足。真火衰微者。其溺必多。二方非补肾正药。不可因薛立斋之臆说而信之。近效白术附子汤。极佳。其方列于热剂。宜细玩之。○肾气丸。金匮要略凡五见。一见于第五篇。云治香港脚上入小腹不仁。再见于第六篇。云治虚劳腰痛小便不利。三见于第十二篇。云夫气短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肾气丸主之。四见于第十三篇。云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五见于第廿二篇。云治妇人转胞不得溺。但利小便则愈。观此五条。皆泻少腹膀胱之疾为多。不可以通治火衰之症。且此方金匮不入于五水之门。今人谓治水通用之剂。更为可怪。
    

[卷上\补可扶弱] 还少丹
    治脾肾俱虚。饭食无味。面少精采。腰膝无力。梦遗或少年阳痿等症。
    杨氏传来还少丹。茱蓣苓地杜牛餐。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山茱肉山药茯苓熟地黄杜仲牛膝肉苁蓉楮实子小茴香巴戟天去骨枸杞远志去骨石菖蒲五味子。各二两。
    红枣一百粒。姜煮去皮核。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淡盐汤下。一日两服。此丸功同八味丸。火未大虚者。更觉相宜。)陈修园曰。此交通心肾之方也。姜附椒桂。热药也。热药如夏日可畏。此方诸品。固肾补脾。温药也。温药如冬日可爱。故时医每奉为枕秘。然真火大衰者。断非此方可以幸效。
    且柔缓之品。反有减食增呕致泄之虞也。
    

[卷上\补可扶弱] 龟鹿二仙胶
    大补精髓。益气养神。
    人有三奇精气神。求之任督守吾真。二仙胶取龟和鹿。枸杞人参共四珍。(鹿角血者十斤。龟板十斤。枸杞二十两。人参十五两。用铅镡如法熬膏。初服酒化一钱五分。渐加至三钱。空心服下。)李士材曰。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精伤无以生气。气伤无以生神。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善通督脉。足于精者。故能多淫而寿。龟得天地之阴气最浓。善通任脉。足于气者。故能伏息而寿。二物气血之属。又得造化之微。异类有情。竹破竹补之法也。人参清食气之壮火。
    所以补气中之怯。枸杞滋不足之真阴。所以补神中之火。是方也。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忧。入气入血。有和平之美。由是精生而气旺。气旺而神昌。庶几龟鹿之年矣。故曰二仙。
    

[卷上\补可扶弱] 圣愈汤
    治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等症。即四物汤加人参黄。
    柯韵伯曰。此方取参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症。盖阴阳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
    所以烦热燥渴。而阳亦亡。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宁。而气亦脱。然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存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前辈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效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不利肾阴。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味皆醇浓和平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
    陈修园曰。此方为一切失血之良药。及血后烦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可以兼治。
    其止血。妙在川芎一味。其退热。
    妙在黄一味。其熟睡止渴。妙在人参一味。柯韵伯以参为气分阳药。取配四物等语。
    亦未免为俗说所囿也。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行。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外而充于肌腠皮毛。凡一切失血之症。其血不能中行于经络。外散于肌腠皮毛。故从窍道涌出不止。妙得川芎之温行。又有当归以濡之。俾血仍行于经络。得川芎之辛散。又有黄以鼓之。俾血仍散于肌腠皮毛。源流俱清。而血焉有不止者乎。至于血后燥热。
    得黄以微汗之。则表气和而热退。即当归补血汤意也。睡卧不宁。血后阴虚所致。五脏属阴。唯人参能兼补之。五脏之阴长。则五心之烦热自除。烦热既除。则津液自生。燥渴自已。
    诸症可以渐退矣。自宋元以后。无一人能读本草经。此方疑有神助。非制方人识力所到也。
    柯韵伯卓卓不凡。但未读本草经。未免阙憾。○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为吐胃血。皆耳食昔医之误。
    凡五脏血。吐出一丝即死。若吐血衄血下血及妇人血崩。皆是行于经络与散于肌腠之血。溢于上为吐衄。渗于下为崩下也。
    

[卷上\补可扶弱] 十味地黄丸
    治上热下寒。服凉药更甚等症。
    即桂附地黄丸倍用桂附。加芍药元参各四两。
    陈修园曰。此孙真人千金翼方也。芍药能敛木中之火气。以归其根。元参能启水中之精气。以交于上。故加此二味于八味丸中。一以速附子之下行。一以防肉桂之上。凡口舌等疮。面红目赤。齿牙浮动。服凉药而更甚者。此为秘法。
    

[卷上\补可扶弱] 正元丹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时阴火上冲。则头面赤热。眩晕恶心。浊气逆满。
    则胸胁刺痛。脐肚胀急。
    即四君子汤加山药黄。(人参三两。用川附子一两五钱煮汁收入。去附子。○黄一两五钱。用川芎一两酒煮收入。去川芎。○山药一两。用干姜三钱煎汁收入。去干姜。○白术二两。用陈皮五钱煮汁收入。去陈皮。○茯苓二两。用肉桂六钱酒煮汁收入。去肉桂。○甘草一两五钱。用乌药一两煮汁收入。去乌药。○上五味。除茯苓用文武火缓缓焙干。勿炒伤药性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红枣一枚。煎数沸。入益一捻和滓调服。服后饮热酒一杯。以助药力。○按炼蜜为丸。每服三钱。更妙。
    陈修园曰。此方出虞天益制药秘旨。颇有意义。张石顽医通之注解亦精。石顽云。方本千金方一十三味。却取附子等辛燥之性。逐味分制。四君薯之中。其力虽稍逊原方一筹。
    然雄烈之味。既去真滓。无形生化有形。允为温补少火之驯剂。而无食气之虞。真千金之功臣也。
    


前一页 ◇ 人参养荣汤
后一页 ◇ 归脾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