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少阳
    (主半表半里)何谓少阳经症。曰口苦咽干目眩是也。有虚火实火之辨。
    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为虚火症。宜小柴胡汤。
    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症。宜大柴胡汤。
    何谓少阳腑症。曰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症虽无寒热往来于外。
    因呕而痞不痛者。半夏泻心汤。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邪气而腹中痛。宜黄连汤。邪已入里。
    则胆火下攻于脾而自利。宜黄芩汤。胆火上逆于胃而为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上四方。
    寒热攻补并用。仍不离少阳和解法。
    

[卷四] 传经发明
    按宋元以后医书。皆谓邪从三阳传入。俱是热症。唯有下之一法。论中四逆白通理中等方。
    俱为不然有非也。有谓递次传入三阴尽无寒症者。
    亦非何则。人今试譬之寒。第觉寒。寒性谓误药而变凡汗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虚其阳。不及。则热炽而伤其阴。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之症化热疼痛阴化里寒外阳从阴

[卷四] 太阴
    (为湿土纯阴之脏也。病入太阴。从阴化者多。从阳化者少)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伤寒论云。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是也宜理中汤何谓太阴之邪从阳化。伤寒论云。发汗复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又曰。
    腹满而痛。)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卷四] 少阴
    (肾中水火同具邪伤其经或从水化而为寒。或从火化而为热。二症俱以脉沉细但欲寐为何谓少阴之邪从水化而为寒。曰脉沉细而微但欲寐。背恶寒口中和腹痛下利清谷。小便白是少阴病寒邪始伤是当无热。而反发热。为太阳之阳外呈。脉沉。为少阴之生气不升。
    恐阴太阳以上交阴阳法。
    少阴病。自始得以至于二三日。俱无里症。可知太阳之表热。非汗不解。而又恐伤汗以伤肾汤。
    以上微发汗法。
    手足厥冷吐利小便复利。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宜四逆汤。
    里寒外热。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利止脉不出。汗出而厥。宜通脉四逆汤。少阴下利。
    微续汗下后。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武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寒者。(太阳之阳虚。不与少阴之君火相合)当灸之。
    ○痛(辄云少阴病吐利。(神机不能交会于中土。)手足逆冷。(中上气虚。不能达于四肢。)烦躁欲死者吴以上用温剂法。
    何谓少阴之邪从火化而为热。曰脉沉细而数。仍欲寐而内烦外躁。或不卧口中热下利清水小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朱苓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之。
    以上皆以补正为救阴法。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舌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柯注云。热淫于内。因而转属阳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柯注云。得病六七日。当解不解。
    津心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柯注云。是土燥火炎以上皆以攻邪为救阴法。
    

[卷四] 厥阴
    (为风木之脏。从热化者多。从寒化者少。以木中有火故也。)何谓厥阴症。伤寒论云。厥阴之为病。消渴。(火盛。)气上撞心。(气逆即火逆)心中疼热。
    臭。
    则症相即转属厥阴。为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欲愈。
    一乌梅丸。为厥阴症之总方。吐蛔久利尤隹。一病初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宜当归四逆后必一脉结(脉缓时一止日结。活人云阴盛则结。)代。(一脏气败。其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
    虚生按前言表症。而手足厥逆。此言里症。而脉结代。虽为厥阴寒化。终不用姜附大热之品。
    以厥皆所以下无形之邪也。若以承气下之。利不止矣。
    一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热也。白头翁汤主之。
    以上治热化之法。
    一厥者必发热。热与厥相应。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此四症。是厥阴伤寒之定局。
    先热少而一乘脾乘肺二症宜辨。一曰伤寒腹满。(经云。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此由肝火也。)谵语(经一曰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主皮毛。此症因无头痛项强。知其非太阳病。为肺虚。)渴欲此其一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此亦肝乘脾也。)先与小建中汤。(平肝以补脾。)所一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清入胃。必作利也水在发散

[卷四\太阳方] 桂枝汤
    桂枝白芍(各三钱)甘草(二钱炙)生姜(三钱切片。)大枣(四枚)水二杯。煎八分。温服服后。少顷粥一杯。以助药力。温覆微似汗。若一服病止。不必再

[卷四\太阳方] 麻黄汤
    麻黄(三钱去根节。)桂枝(二钱)杏仁(去皮尖。二十三枚。)甘草(一钱)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吹去上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不须粥。余将息如前法。
    

[卷四\太阳方] 大青龙汤
    麻黄(六钱去根节)桂枝(二钱)甘草(二钱炙。)杏仁(去皮尖。十二枚。)生姜(三钱切片。)大枣(四枚)石膏(碎。以棉裹。四钱五分)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八分。温服。温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

[卷四\太阳方] 小青龙汤
    麻黄(去根节)白芍干姜(不炒。)甘草桂枝(各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细辛水三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五分。)○小便不利。小腹痛满。去麻黄。加茯钱。)○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二十一枚。○按论云。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今芫花不常

[卷四\太阳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按近传伤寒论有分两。理宜两汤各煎听用。如各半汤。则各取其半而合服之。如二一汤。
    则取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而服之。犹水陆之师。各有节制。两军相为表里。异道夹攻之义。后人等其分两。
    

[卷四\太阳方] 五苓散
    
    合为一方。与葛根辈何异。
    泽泻(一两六株)猪苓茯苓白术(各十八株)桂枝(半两)共为末。以米饮和服二钱五分。日三服。多饮暖水以出汗。
    

[卷四\太阳方] 抵当汤
    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十二个。)大黄(三钱)桃仁(七个)水一杯半。煎七分服。不下。再服。
    

[卷四\太阳方] 桃仁承气汤
    桃仁(十六粒。去皮尖。)大黄(四钱)甘草桂枝(各二钱)芒硝(二钱)水二杯。煎八分去滓。入芒硝。煎微沸。温服。四逆汤。真武汤。(俱见下少阴。)桂枝加附子汤。白虎加人参汤。(即白虎汤加人参一钱。)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即见下阳明。)生姜泻心汤。
    生姜(二钱)炙草人参黄芩(各一钱五分)半夏(一钱)干姜黄连(各五分)水煎服


前一页 ◇ 阳明
后一页 ◇ 大陷胸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