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妇人杂病
    一经水不调属虚者。乃冲任之血不足。宜服归脾汤二十剂。再以海螵蛸四两。茜草一两。
    以一经水不调属实者。自有实症实脉可验。宜四物汤。加醋炒大黄香附桃仁丹皮青皮红花之类。
    一经水不调因郁而致者。宜加味逍遥散。
    一妇人肥而不妊。乃子宫脂满。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香附半夏贝母。以益母膏为丸。
    如瘦一妇人带病。皆由中土亏损。带脉不能收引。以致十二经脉。因而内陷也。宜六君子汤。
    加炮姜以补脾。甚者。以补中益气汤。以提之。或以椿根皮黄柏牡蛎粉醋糊为丸。间服以涩之。
    伤寒(伤寒以六经为主。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病症百出无常。
    总范一百病敢

[卷四] 太阳
    (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症。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一脉缓自汗恶风。为虚邪。宜桂枝汤。○如八九不邪未而竭枣。
    二汤按此二法。治表中之表也。○时法。冬月以加味香苏饮代上二方。三时感胃。以九味羌活何谓太阳腑症。曰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一太阳症。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症。宜五苓散。
    一太阳症。其人如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脉沉。为膀胱蓄血症。(古用抵当汤丸。今畏其按此二法治表中之里也何谓太阳变症。曰汗下失宜从阴从阳之不一也。
    一不应下而下之。续得下利清谷身疼痛。宜四逆汤。以救清谷之里。又以桂枝汤。以救身疼一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一大汗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过。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一太阳病。发汗太过。动其营血。而卫邪反内伏。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阳一阳盛于内。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十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一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一伤寒不大便六七日。(为里症)头痛有热(为表症。)外不解。由于内不通也。下之。
    里和而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加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一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一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停者。沉滞不起也。阴阳者。尺寸也。)先振栗汗出乃解。
    但汗以上言汗下失宜。热炽而伤其阴阴伤则从阳明阳化之症多以大肠阳明递相传也。
    何谓发汗利水。为治太阳两大门。曰邪伤太阳病在寒水之经也。驱其水气以外出。则为汗逐太阳为寒水之经。邪之初伤。必须发汗。麻黄汤。发皮肤之汗。桂枝汤。发经络之汗。
    葛根发汗渴雷散之大陷甚于宜小出不强。
    以桂

[卷四] 阳明
    (主里。外候肌肉。内候胃中。)何谓阳明经症。曰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反恶热是也。有未罢太阳已罢太阳之辨。
    若兼见头痛恶寒是太阳症未罢。自汗脉缓。宜桂枝汤。项背KTKT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无若无头痛恶寒但见壮热口渴。是已罢太阳。为阳明经之本症。宜白虎汤主之。
    何谓阳明腑症。曰潮热谵语。手足腋下然汗出。腹满大便硬是也。有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本太阳症。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阳之热。乘胃燥而转属阳明。其症小便数。大便硬。
    本少阳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少阳之邪。乘胃燥而转属阳明。为大便结燥。伤寒论谓遂归于愚按阳明在经。未离太阳宜汗之。既离太阳。宜清之。在腑。审其轻重下之。若在经腑之界口干口是开出于以为

[卷四] 少阳
    (主半表半里)何谓少阳经症。曰口苦咽干目眩是也。有虚火实火之辨。
    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为虚火症。宜小柴胡汤。
    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症。宜大柴胡汤。
    何谓少阳腑症。曰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症虽无寒热往来于外。
    因呕而痞不痛者。半夏泻心汤。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邪气而腹中痛。宜黄连汤。邪已入里。
    则胆火下攻于脾而自利。宜黄芩汤。胆火上逆于胃而为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上四方。
    寒热攻补并用。仍不离少阳和解法。
    

[卷四] 传经发明
    按宋元以后医书。皆谓邪从三阳传入。俱是热症。唯有下之一法。论中四逆白通理中等方。
    俱为不然有非也。有谓递次传入三阴尽无寒症者。
    亦非何则。人今试譬之寒。第觉寒。寒性谓误药而变凡汗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虚其阳。不及。则热炽而伤其阴。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之症化热疼痛阴化里寒外阳从阴

[卷四] 太阴
    (为湿土纯阴之脏也。病入太阴。从阴化者多。从阳化者少)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伤寒论云。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是也宜理中汤何谓太阴之邪从阳化。伤寒论云。发汗复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又曰。
    腹满而痛。)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卷四] 少阴
    (肾中水火同具邪伤其经或从水化而为寒。或从火化而为热。二症俱以脉沉细但欲寐为何谓少阴之邪从水化而为寒。曰脉沉细而微但欲寐。背恶寒口中和腹痛下利清谷。小便白是少阴病寒邪始伤是当无热。而反发热。为太阳之阳外呈。脉沉。为少阴之生气不升。
    恐阴太阳以上交阴阳法。
    少阴病。自始得以至于二三日。俱无里症。可知太阳之表热。非汗不解。而又恐伤汗以伤肾汤。
    以上微发汗法。
    手足厥冷吐利小便复利。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宜四逆汤。
    里寒外热。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利止脉不出。汗出而厥。宜通脉四逆汤。少阴下利。
    微续汗下后。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武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寒者。(太阳之阳虚。不与少阴之君火相合)当灸之。
    ○痛(辄云少阴病吐利。(神机不能交会于中土。)手足逆冷。(中上气虚。不能达于四肢。)烦躁欲死者吴以上用温剂法。
    何谓少阴之邪从火化而为热。曰脉沉细而数。仍欲寐而内烦外躁。或不卧口中热下利清水小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朱苓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之。
    以上皆以补正为救阴法。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舌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柯注云。热淫于内。因而转属阳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柯注云。得病六七日。当解不解。
    津心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柯注云。是土燥火炎以上皆以攻邪为救阴法。
    


前一页 ◇ 妇人科
后一页 ◇ 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