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痿症
    痿者。两足痿弱不能行也。(痿而不痛。)治宜独取阳明。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而痿作矣。若用辛热风药。及蒸灸等法。立危。
    脉浮数可治。虚弱难医。
    一痿症皆属于热。宜
    虎潜丸。
    (二八三)阳明为诸筋总会。故取虎潜丸为主。而足所以能健步者。则在于骨。三因方又取加减四筋丸为主。以肾为筋骨之总司也。方用肉苁蓉牛膝木瓜鹿茸熟地五味子菟丝子各等分为末。
    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米饮下。
    一痿症服前丸。若气虚多痰者。间服
    六君子汤。
    加黄柏苍术紫菀。神农本经云。紫菀主痿。今人不读圣经。只知为治咳也。(一瘦黑人血虚多火。宜间服
    六味丸。
    加黄柏苍术。(十四)肥白人痰多气虚。宜间服
    当归补血汤。
    加竹沥姜汁。(六)

[卷三] 泄泻
    难经有五泄之分。曰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即痢疾。)其实不必泥也。总以虚实久暂为辨。
    脉小手足寒。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泄而脱血。难治。泄而脉大。难治。
    一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此为泻病之总论。宜平胃散。加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名胃苓汤。统治诸泻如神。(八十)口中热。溺赤下泻肠垢。为湿热。去桂枝。加防风黄连一钱。○溺清。口中和。下利清谷。为湿寒。加干姜二钱。○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为食积。加山楂麦芽。○食少便频。面色白。为脾虚。去浓朴。加人参干姜。○五更天明。根据时作泻。或脐下痛。为肾一忽然大泻不止。大汗大喘。手足厥冷兼吐者。须防脾肾之气暴脱。夏月伏阴在内。最多此症。若服藿香香薷必死。急用附子理中汤大剂。
    一内经云。诸病暴注。皆属于热。然必有热症热脉可凭。不可以凉药姑试。宜香连丸。
    (八十九)六一散。(五十一)一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须用升清法。宜
    补中益气汤。
    去当归。加木香干葛。(五分)一内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云。久风生飧泄。宜神术汤。(七十八)圣济附子丸(七十一)久泻愈而又作泻。时腹痛。诸药不效。此痼冷在肠间。必先取去。然后调治。宜
    平胃散。
    去苍术。加干姜肉桂附子各一钱半。大黄八分。水煎服。法本千金。(八十)或用温久泻诸药不效。有脏热肠寒。脏寒肠热之辨。微乎微乎。余详于从众录等书。兹用仲景乌梅丸。每服二钱。米饮下。日三服。半月愈。又冬泻。有用肉苁蓉鹿角霜当归须等法。有用芩连甘草葛根等法。有用阿胶羊脂乳酥黄连末蜂蜜熬膏等法。此理更微。可以心会。不可以言传。喻嘉言颇得其秘。
    一五更泄。名脾肾泻。及虚人时常作泻。必以温补肾元为主。宜
    回神丸。
    加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炼蜜丸。朝服三钱。临睡服五钱。米饮送下。(七十二)

[卷四] 鹤膝风
    胫细而膝肿是也。为风寒湿三气。合痹于膝而成。初起。发热头痛。宜五积散。痢后变成者亦宜之。若久病。为足三阴虚。宜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牛膝杜仲防风羌活主之。又治初起外法。用陈年白芥子研末。以姜汁葱汁调涂一伏时。患处起泡。泡干脱皮。自愈。
    五积散。(四十二)十全大补汤。(十一)又按。鹤膝风多是虚寒。香港脚多是湿热。一攻一补。治法各判。然香港脚有肾虚气喘小腹痹者。肾气丸必不可缓。鹤膝风有赤热肿者。二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亦所必需。此活法也。
    

[卷四] 脚气
    脚之肿大是也。东垣云。南方卑湿。其湿从外以袭入。北方常食膻乳。又饮酒太过。脾胃有伤。不能运化。其湿从中以流下。初起发热恶寒。似伤寒症。若上气喘急。及上少腹不仁。恐致攻心不救。若患久不治。即成痼矣。此症名壅疾。不可骤补。
    一香港脚肿痛不可忍。宜
    鸡鸣散。
    (一百零八)香港脚气喘。少腹不仁。须防其入心。宜后方。香港脚服鸡鸣散愈后。亦宜之。用桂附地黄丸。(十五)一两胫大。为湿香港脚。两胫不肿。或顽麻。或挛急。或缓纵。名干香港脚。宜
    四物汤。
    加牛膝独活苍术黄柏木瓜泽泻肉桂之类。(九)

[卷四] 积聚
    积者。五脏所生。推之不移。属阴。聚者。六腑所成。推之则移。属阳。当辨其新久虚实而施治。内经云。大积大聚。不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此治积聚之法也。
    脉宜沉实。忌虚弱。
    一积聚新病。审其可用发散者。宜用
    五积散。
    (四十二)一积聚新病。审其可用消导攻下者。宜用
    备急丸。
    (五十三)
    平胃散。
    加入蓄瞿麦炒大麦芽川芎。以上八味。各用五钱。沉香木香各一钱五分。大黄酒浸二两。共为细末。每服三钱。姜汤送下。忌油腻动气之物。及房事一月。药须黄昏服。勿食晚饭。大小便见恶物为度。(八十)肝之积在左胁下。名曰肥气。去苍术。加柴胡鳖甲青皮莪术。○肺之积在右胁下。名曰息贲。加白豆蔻桑白皮郁金。○心之积起脐上。
    上至心。下大如臂。名曰伏梁。去苍术。加肉桂黄连石菖蒲莪术。○脾之积在胃脘。腹大如盘。名曰痞气。原方不加减。○肾之积在脐下。发于小腹。上冲心而痛。名曰奔豚。上方去苍术大黄陈皮麦芽蓄。加茯苓四两。肉桂附子当归吴茱萸各五钱。川楝子李根白皮膈一两。
    淡盐汤送下。或炼蜜为小丸。吞下四钱更佳。○凡热积。加黄连黄芩。寒积。加姜桂附子。
    酒积。加葛根。痰积。加半夏。水积。加桑白皮赤小豆。血积。加桃仁红花。肉积。加阿魏山楂。果积。加麝香草果。
    一久病及虚弱之人。不可径用前药。或先服补药。然后攻之。或攻药去病之半。而即补之。或服攻药三日。服补药一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若愈后。必以补药收功。宜
    六君子汤。
    (二)
    香砂六君子汤。
    (三)
    附子理中汤。
    (一百零七)以上三方。唯脐下动气。去白术。加肉桂一钱五分。
    服攻药。大下积血。自汗不止。气弱不能转动者。宜急进
    参附汤。
    若贫者。以当归补血汤。加附子三钱代之。(一百零五)

[卷四] 呕吐哕呃
    声与物俱出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哕。气自脐下冲逆有声。声短而频。古人名哕又名咳逆为呃。方书命名各异。今从俗本分名。使人易晓。
    脉阳紧阴数为吐。阳浮而数亦吐。寸紧尺涩胸满而吐。寸口脉数者。吐。紧而涩者难治。
    紧而滑者吐逆。脉弱而呕。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吐出色如青菜者。危。
    上四症。皆属气逆。有统治之法。宜二陈汤。随症加减。(八十二)如为寒气所客。脉迟畏寒。加砂仁藿香干姜○如干呕吐涎沫。加人参一钱。吴茱萸二钱。
    大枣三枚。倍生姜。○如食不得入。为火阻于上。加黄连黄芩人参。○如为饮食所伤。吞酸嗳腐。加苍术藿香砂仁麦芽山楂。○如有声无物。加生竹茹二钱。人参一钱。旋复花三钱。
    代赭石一钱五分。大枣二粒。如吐酸水。加吴茱萸一钱。黄连五分。○如脾胃虚弱。运化迟而呕吐者。加人参白术砂仁木香。○如食已即吐。是胃中有热。食入则两热相冲。不得停留而吐。若大便秘结。可加大黄三钱。○若寒热往来。胁痛而呕者。为少阳症。加人参黄芩各一钱。柴胡三钱。大枣二粒。○如骤然发呃者。为胃火上冲。加麦芽石斛麦冬枇杷叶竹茹扁豆各二钱。○久病发呃。有脾虚肾虚之分。脾虚者。加参术丁香柿蒂。肾虚者。加参附干姜沉香巴戟天。此症多死。○如吐虫者。去甘草。加川椒人参吴茱萸黄连川楝子乌梅三粒。粳米一百粒。
    


前一页 ◇ 疝气
后一页 ◇ 五淋癃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