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痰饮
    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聚则稀而为饮。皆以脾肾二经为主。以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也。金匮以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分四饮。后人加留饮。为五饮。不知留饮即痰饮也。唐宋以后名色愈多。而治法愈乱。兹举数方。为扼要之法。
    凡痰脉多应于滑。脉沉而弦者。主悬饮内痛。
    一痰饮诸方。以二陈汤为通剂。兹加减法。仿金匮之意故取效倍于诸家。
    
    二陈汤。
    (八十二)久嗽气短。加桂枝一钱五分。白术二钱。此从水道以化气也。或与肾气丸互服。停饮胁痛。加白芥子一钱五分。前胡二钱。
    四肢肿。身体疼重。加生黄三钱。防己二钱。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加木防己三钱。桂枝人参各一钱五分。水煎好。入芒硝八分服。
    心下有支饮。其人若眩冒。加泽泻四钱。白术二钱。
    咳嗽不已。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以上。俱仿金匮意加减。
    火痰。加海粉栝蒌仁黄芩海石。○寒痰。加干姜附子。○风痰。加制南星天麻竹沥姜汁。
    ○加人参白术。○实痰。加旋复花枳实。○食痰。加莱菔子。
    一实热老痰。变出怪症。不可名状。宜
    礞石滚痰丸。
    (六十三)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得转动。宜
    指迷茯苓丸。
    (六十四)按痰饮之病最多。胸胁疼。呕逆。神识不清。及手足臂痛。皆是。大抵痰为阳邪。随气所到。其症变幻无常。凡苦辛酸咸及竹沥姜汁童便皂角芒硝之类。随症可加入。亦有虚者宜六君子汤桂苓甘术汤。肾气丸。真武汤。小半夏倍加。茯苓汤等。以扶元气。饮为阴邪。
    唯停于心下胁下。为胀为咳为悸为眩冒。及溢于皮肤而为肿。必以桂苓术附。加生姜汁之类。
    使离照当空。而群阴力能退避。若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矣。
    

[卷二] 咳嗽
    咳嗽症。方书最繁。反启人多疑之惑。其实不若虚实二症。实者。外感风寒而发。虚者。
    内伤精气而生也。总不离乎水饮。金匮以小青龙汤。加减五方。大有意义。小柴胡汤自注云。咳嗽。去人参。加干姜五味子。人多顺口读过。余于此悟透全书之旨。而得治咳嗽之秘钥。因集溢未详。大为恨事。向着有金匮浅注等十种。言之不厌于复。业斯道者。请鉴予之苦心焉。
    

[卷二\咳嗽] 实症方
    一外感风寒。内挟水饮。必咳嗽不已。兼见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若外感重者宜香苏饮加杏仁防风各二钱。半夏干姜各一钱五分。五味子捣扁。细辛各八分。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外感轻者。宜二陈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杏仁前胡。○若二症面目浮肿。俱加桑白皮三钱。
    葶苈子八分微炒。研末调服。
    香苏饮。(三十五)二陈汤。(八十二)一外感风寒。咳嗽颇久。每呛。两胁牵痛发热者。或寒热往来者。宜
    逍遥散。
    倍柴胡。加半夏干姜各一钱半。五味子一钱。(四十八)一夏月伤暑。咳嗽自汗。口渴小便赤短。宜六一散。滑石六钱。甘草一钱。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各一钱。水煎服。
    一秋间伤秋金燥气。皮毛洒淅恶寒。寒已发热。渐生咳嗽。咳嗽不已。渐至泻利。宜泻白散二剂。合为一剂。去粳米。加黄芩阿胶各一钱五分。干姜一钱。五味子细辛各五分。水煎服。此方加减。庸医必骇其杂。能读孙真人书者。方知从五味子汤麦门冬汤二方得来也。(八十六)以上咳嗽。治之失法。多至吐血痨伤。
    

[卷二\咳嗽] 虚症方
    一痨伤之人。土气日虚。不能生金。每至咳嗽。惟补其中土。则百病俱愈。宜六君子汤。加干姜一钱五分。五味子细辛各八分。水煎服。方中虽有人参。久咳肺燥之人。不忌也。(二)一久嗽不已。时见喘促者。是肺肾俱虚。天水不交之症。宜附子理中汤。加茯苓四钱。细辛五味子各八分。阿胶天门冬各三钱。(一百零七)一咳嗽虽为肺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肾具水火。水虚者滋之。宜猪苓汤。服四五剂后。即服六味地黄丸。加蛤蚧麦冬五味。火虚者温之。宜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四五剂后。即服桂附地黄丸。数方俱以利水为主。若读张景岳书辈必谓补肾不可利水。
    求正录中有实漏卮之喻。而不知咳嗽必挟饮邪。标在肺而本在肾。天不连地而连水也。今于水道一利。则上焦之水饮。亦必下行。源流俱清。咳嗽自愈。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但得三焦气化。水道通决。则云行雨施。乾坤有一番新景象矣。
    一经云。肺恶寒。又云。形寒饮冷则伤肺。仲景不用人参。以参之性微寒也。然此为新病而言。若久嗽之人。肺必干燥。且以多咳而牵引诸火而刑金。人参又为要药。如病在金脏者。宜清燥救肺汤。如病在水脏者。宜琼玉膏。
    一实症不可妄用虚症诸方。恐留邪为患也。而虚症。定不可废实症诸方。以咳嗽必有所以致

[卷二] 喘促
    喘者。气上冲而不得倚息也。有内外实虚四症。宜与痰饮咳嗽参看。外则不离乎风寒。
    内则不离乎水饮。实则为肺胀。虚则为肾虚。宜分别治之。
    脉宜浮滑。忌短涩。
    一外感风寒。及伤暑伤燥。方治详于咳嗽门。不赘。
    一水饮之病。小青龙汤为第一方。若支饮内痛。亦可暂用十枣汤。如因支饮满而气闭。
    气闭则呼吸不能自如。宜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今人畏不敢用多。致因循误事。
    一咳而上气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脉浮大者。用麻黄三钱。生石膏四钱。半夏二钱。
    甘草一钱。生姜一钱五分。大枣二枚。水二杯半。先煮麻黄去沫。入诸药。煮八分服。日二服即愈。名越脾加半夏汤。○或咳嗽甚而烦躁者。小青龙。加生石膏四钱。
    一肾虚气喘。方治详于咳嗽门。不赘。
    一黑锡丹。为气喘必用之药。宜预制之以备急。
    一喘症。起于七情气逆者。宜四磨饮。起于痰喘胀满者。宜苏子降气汤。二方为喘症之良方。
    四磨饮。(二十九)苏子降气汤。(二十七)一圣济总录云。枸杞汤治气短。方用枸杞四钱。姜枣水煎服。又云。紫苏汤治卒气短。
    方用紫苏四钱。陈皮一钱。枣二枚。水酒各半煎服。○按二方同治气短。何以彼此悬殊。而不知一治肺。一治肾也。肺主出气。皮毛为肺之合。风寒客于皮毛。则肺之窍道闭。窍道闭则出气不利而短。故用紫苏陈皮之辛以开之。书中卒字一字大有意义。肾主纳气。肾虚。则吸气不能归根而短。故用枸杞之补肾精以填之。与八味地黄丸同意。但任专则效速。所以舍彼而用此也。
    过服辛燥等药。喘促愈盛者。可用贞元饮。然为缓剂。若痰多喘甚者。大忌之。
    一喘气诸家之说最杂。近有张心在之论。深合鄙意。余所以数千里而神交之也。心在云。
    喘气专在口也。鼻息出入。气未始不至于口。而专在口。则喘矣。天气通于鼻。一呼一吸。
    吐故而纳新。果顺其常。则出心肺而入肝肾。脾居中而转运。(此句最精。可以悟出绝妙心法。)何喘之有。唯鼻失其职。或肺壅窍塞。不能上达其气。复返心脾而出于口。或肺虚力弱不能下引其气。上到心脾而出于口。则喘作焉。皆肺之过也。至若气短症。鼻气有出无入。
    能呼而不能吸则责在肝肾之绝。肺不任咎矣。
    


前一页 ◇ 续论
后一页 ◇ 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