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药方
    四物汤。(九)逍遥散。(四十八)左金丸。(八十八)归脾汤。(二十一)六君子汤。
    (二)六味丸。(十四)八味丸。(十五)三一承气汤。(五十四)附子理中汤。(一百零七)香砂六君子汤。
    

[卷二\药方] 治噎膈奇方
    
    牛犬二灰散。
    不拘黄牛水牛。但遇有狗放屎于牛屎上。连二屎共取和匀。候干封固。每用灰存性三钱。以好苦酒调服后。用真云南棋子一枚。男以白的。女以黑的。捣研极细。仍用苦酒炖浓服之。
    
    甘蔗饮。
    取甘蔗。去皮切钱。瓷碗乘白米些少。以水润透米。将蔗钱放米内。仍用瓷碗盖定。慢火蒸熟成饭。先取蔗钱。与本人徐徐嘴咽蔗汁。漫开喉咙。即食此饭。为开膈之第一方。即审症议药。○二灰散不易得。先用此法。即以黑白棋子继之。再审症用药。以收全功。一膈症。汤饮不入口。针合谷穴。亦可开通。
    

[卷二\药方] 治翻胃奇方
    
    斗门方。
    用附子一个最大者。(按近日附子宜以开水俟温和入附子泡去盐。一日二换汤。泡三日取晒。)坐于砖上。四面着火。渐逼碎。入生姜自然汁中。又根据前火逼干。复淬之。约生姜汁尽半碗许。捣罗为末。用粟米饮下一钱。不过三服瘥。
    

[卷二] 续论
    膈噎症。古今方法最紧。遵之亦不甚验。以上论治。未免太简。恐初学人领悟不来。正欲续论以畅其旨。适友人自安徽来。遗予以张心在附经一书。检阅之下。深喜其读书有得。
    可与共学适道也。虽识荆俟诸异日。而数千里神交。不啻同堂时晤对。请即以附经之原文。
    演为问答。未知心在以为然否。
    问曰。噎膈初起。有食入打呛而因不能下咽者。肺气上逆会厌不及蔽。而气喉为之病。
    当用何药。余曰。治以枇杷叶百合天门冬半夏阿胶甘草。令治节行。则逆者顺矣。然必佐以干姜之开。五味子之阖。细辛之拨动神机令咽喉二窍。得顺其出入之常。遂无呛逆之患。非熟于仲景书者。不悟也。问曰。有食下如刀KT草勒。胸痛畏食者。胃之上口内肿。而食管为之不利。当用何药。余曰。金银花煮膏。以米饮调下常服。或白水牛喉焙干研末。佐之以金银花。能止痛消肿。且味甘而质润。可滋胃脘之阴。性寒而气香。又除郁热之闭也。问曰。每食必以饮送下者。胃中之气不上吸。故食不能自下。若非饮送。即见阻滞。应用何药。
    余曰。
    胃气不能上吸。非人参之助。胃不可得食。阻滞非甘澜水和白蜜之润下不可。且其阻滞者。冲脉之为病。非半夏不能降冲脉之逆。仲景大半夏汤甚妙。问曰。有将食时必饮酒而后能食者。胃气郁塞不开。得酒之剽悍而始通。应用何药。余曰。宜平胃散料加香附麦芽半夏干姜白豆蔻沙参川芎。入羊肚内。蒸熟晒干。又易羊肚。如前法三次。去羊肚为末。以陈米汤送下三钱。日二服以辛药开结。以香药醒脾。而制法之妙。化其霸气。方不伤其阴气。经云。
    阴者中之守也。此方颇为合度。问曰。有肝逆胆横小络相厄。两胁时痛。食入不犯肝胆之络。则下。犯其小络。则土受木制。不能纳谷而因吐者。病由木郁。而土因之亦郁。应用何药。余曰宜用小柴胡汤。遵原定分数。折为小剂。(柴胡四钱。半夏汤洗七次不可用矾煮。
    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各一钱五分。大枣一个。水煎。)加紫苏旁小梗整用。生竹茹各二钱。
    橘皮内筋膜当归须各一钱。补虚清火。解郁通络。配合得法。则各药相得而益彰。自不同他方之泛泛也。问曰。有胃火自盛。食入则吐逆不已者。应用何药。余曰。食物不得入咽。是火阻于上。宜用黄连黄芩之大寒以泻之。大苦以降之。更用人参以助胃。俾胃喜于纳食。而急迎之入内。然必用干姜。大辛大热。冲开其关。方无拒格之患。四味等分煎服。仲景得意之方也。如食既入咽。随即吐出。是胃素有热。一得食物。为两热相冲。不能停留而即出。
    宜大黄四钱。甘草二钱。为釜下抽薪之法。此与黄连黄芩干姜人参汤。均是苦寒之剂。而毫厘有千里之差。况寒热之相反乎。问曰。有朝食暮吐。完谷不化。必倾囊倒箧尽净无存而后快者。
    则食久反出无火之谓也。应用何药。余曰。此症用温补法。人人共知。每服之而不效者有故。
    当辨其为中焦无火。与下焦无火。中焦无火有二。在阳明则胸满。宜吴茱萸汤。在太阴则腹满。宜理中丸。又恐此丸之过甘。则甘草不妨减半。恐其功之过缓。不妨加入荜茇附子吴茱萸半夏茯苓之类。勿泥定成法也。下焦无火亦有二。在厥阴则吐食而兼酸腐。亦宜吴萸汤。又以川椒干姜肉桂吴茱萸附子当归川楝子人参沙参研末。枣汤泛丸。米饮送下三钱。一日二服。在少阴则吐食而兼水液。宜真武汤。倍生姜。或以斗门方峻补之。愈后宜肾气丸。
    倍桂附以收功。又问。以上诸症。未至于槁。皆足以至槁。至口吐白沫。便如羊矢。津液枯竭。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食全不入。而病不可为矣。未知先生尚有法可以救之否。余曰。
    津液即是真水。水由气化。亦由火致。推其所以枯竭之故。非气虚不能化之。即火虚不能致之也。今人不明其理。以滋润甘凉。为生津养液。实所以涸津液之源而速其死。仲景云。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主之。虽非为噎膈症立论。而圣言无所不包少阳症火逆于上其呕有声而不吐谷名为干呕。若不吐谷而但吐涎沫名为干呕吐涎沫。此症食全不入。无谷可吐。亦是干呕例。津液生于谷气。绝食则津液已枯。又吐出涎沫。则津液遂竭尽无余。所以不能下滋肠胃。粪如羊矢。唯吴茱萸一汤。大辛以开其格。大苦以镇其逆。大甘以培其中。且辛从甘以化阳。苦从甘以化阴。阴阳合而时雨降。顷刻间。有万里沃泽之景象矣。况又佐以人参之大生津液。并以驯诸药之性。宜其为起死之灵丹也。至于停痰瘀血。阻塞胃口。致食入之路滞碍者。为有余之症。诸家之说。不无可采。毋庸修园之再赘也。经又有上气下虫之症。治以骡马尿而未愈者。似可以乌梅丸继之。言不尽意。亦视乎人之善悟而已。
    

[卷二] 痰饮
    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聚则稀而为饮。皆以脾肾二经为主。以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也。金匮以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分四饮。后人加留饮。为五饮。不知留饮即痰饮也。唐宋以后名色愈多。而治法愈乱。兹举数方。为扼要之法。
    凡痰脉多应于滑。脉沉而弦者。主悬饮内痛。
    一痰饮诸方。以二陈汤为通剂。兹加减法。仿金匮之意故取效倍于诸家。
    
    二陈汤。
    (八十二)久嗽气短。加桂枝一钱五分。白术二钱。此从水道以化气也。或与肾气丸互服。停饮胁痛。加白芥子一钱五分。前胡二钱。
    四肢肿。身体疼重。加生黄三钱。防己二钱。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加木防己三钱。桂枝人参各一钱五分。水煎好。入芒硝八分服。
    心下有支饮。其人若眩冒。加泽泻四钱。白术二钱。
    咳嗽不已。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以上。俱仿金匮意加减。
    火痰。加海粉栝蒌仁黄芩海石。○寒痰。加干姜附子。○风痰。加制南星天麻竹沥姜汁。
    ○加人参白术。○实痰。加旋复花枳实。○食痰。加莱菔子。
    一实热老痰。变出怪症。不可名状。宜
    礞石滚痰丸。
    (六十三)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得转动。宜
    指迷茯苓丸。
    (六十四)按痰饮之病最多。胸胁疼。呕逆。神识不清。及手足臂痛。皆是。大抵痰为阳邪。随气所到。其症变幻无常。凡苦辛酸咸及竹沥姜汁童便皂角芒硝之类。随症可加入。亦有虚者宜六君子汤桂苓甘术汤。肾气丸。真武汤。小半夏倍加。茯苓汤等。以扶元气。饮为阴邪。
    唯停于心下胁下。为胀为咳为悸为眩冒。及溢于皮肤而为肿。必以桂苓术附。加生姜汁之类。
    使离照当空。而群阴力能退避。若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矣。
    


前一页 ◇ 噎膈反胃
后一页 ◇ 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