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方脉总论] 脏腑配天地论
    韩子曰。形而上者谓之天。形而下者谓之地。介于其两间者谓之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莫右天地守焉于酉足太阳膀胱居于二气相须。不刊之至于五行六气。递相资生。亦莫不有自然之序。如厥阴风木。生少阴君火。君火生太阴湿土或问灰灭屋。
    邃火者阴脏

[卷一\方脉总论] 血荣气卫论
    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气与血也。盖气取诸阳。血取诸阴。血何以为荣。荣行脉中。滋荣之义也。气何以为卫。卫行脉外。护卫之义也。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
    灌溉一夜而不气之间动上衄内瘀凡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于血。调其气犹可以导达。病原于气。区区调血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是先阳后阴之意也。若夫血有败瘀。滞泥乎诸气。则气之道路。未免有所壅遏。又当审所先而决去之。经所谓先去其血而后调之。不可不通其变矣。然而调气之剂。以之调血而两得。调血之剂。以之调气而乖张。如木香官桂细辛浓朴。以至乌药香附莪术三棱之类。
    治气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当归、地黄辈。施之血证。无以逾此。然其性缠滞。每于胃气有亏。胃既亏。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馁矣。善用药者。其间量剂而佐助之。
    大凡治病当识本末。假如呕吐痰涎。胃虚不食。以致发热。若与凉剂退热。则胃气愈虚。
    热剂主于行辈者纲举而经云∶肾间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生气之原也。
    

[卷一\方脉总论] 学诊例
    凡欲诊脉。先调自气。压取病患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知与神会。
    则莫凡诊脉须先识脉息两字。脉者血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所谓长则气治。
    短则凡诊须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其不与人迎气口相应。为不内外因。所谓关前一分。
    人命凡诊须先识五脏六经本脉。然后方识病脉。岁主脏者。气候逆传。阴阳有时。与脉为异。
    此凡诊须认取二十四字名状。与关前一分相符。推说证状。与病者相应。使无差忒。庶可根据

[卷一\方脉总论] 总论脉式
    经云。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乃可诊有过之脉岂待可以为人迎经常。
    表者。
    状不同人命怒则激方乃不文藻故知内。
    精而论如垩炭。
    盛则谵所谓六腑强弱。以候形之盛衰者。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夺矣。背者胸之府。背曲肩随。胸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曲伸不能。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仓廪不藏者。肠胃不固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得强者生。失强者死。此等证医者要问。在脉难明。惟证易辨。是故圣人垂教。学人宜兼明之。不可忽也。
    

[卷一\方脉总论] 诊脉要法
    素问诊脉与针经皆同。取右寸口。又名气口。气口者肺部也。在天者也。为十二经皆朝于肺难经诊法。从地上合于天。何以知其然也。始于春。终于冬。乃弦洪毛石四法。
    一。少阳。二。阳明。三。太阳。四。太阴。五。少阴。六。厥阴。
    又说左手脉行阳道。右手脉行阴道。脉分表里太过不及。
    仲景伤寒诊法。自外之内。左寸为始。
    一。足太阳寒。二。足阳明燥。三。足少阳火。四。足太阴湿。五。足少阴热。六。足厥阴以上六经。皆足之六经。在北方寒水。东方风。戌丑之位。故始于伤寒。病发于春。为温病叔和脉诀说。左迁逆行天度为病。故入式歌曰。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也。
    图解脉诀入式左心、小肠、肝、胆、肾。
    左寸动脉所主。洪。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脉。
    左关动脉所主。弦。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左尺动脉所主。沉细。足少阴肾经脉。
    右肺、大肠、脾、肺、命。
    右寸动脉所主。涩。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脉。
    右关动脉所主。缓。足太阴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右尺动脉所主。洪数。手厥阴心包络脉。
    手少阳三焦相火脉。
    寸左心、小肠。
    右肺、大肠。
    关左肝、胆。
    右脾、胃。
    尺左肾、膀胱。
    右心包络、三焦。
    尺盛有病寸为阳借言男。关尺为阴、借言女。说无病。寸如阴。女至此寸弱。而此说顺也尺弱有病寸为阳借言男。关尺为阴。借言女。说无病。尺如阳、男至此寸盛。而此说顺也春夏背阳在上。抱阴在下。春夏背阳而抱阴。春升夏浮顺。春夏不升浮反。
    秋冬背阴在上。抱阳在下。秋冬背阴而抱阳。秋降冬沉顺。秋冬不沉降反。
    左寸关尺左尺属肾水(所主者异)右寸关尺右尺属相火(受病则同)男曰作强之官。女曰技巧之官。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肾有二也。洁古云。
    男子

[卷一\方脉总论] 论脉本始
    人禀天地五行之气以生。受父母阴阳之气以成。是以有五脏六腑四肢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穴。
    交一气有先呼数者为阳。谓一呼一吸六至也。迟者为阴。谓往来不满三至也。于三部九候之内。察其脉形有独异者。谓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不应四时者。乃受病之所也。凡人禀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故呼而脉再至。吸而脉再至。呼吸之间复一至。合为五至。此为中适者也。春秋中日夜正等。其呼而脉至多。吸而脉至少。或吸而脉至多。呼而脉至少。此则皆不同。为冬夏日夜长短之异也。凡气脉呼吸。昼夜变通。效于四时。然于呼吸定息。应五至之限。无有亏僻。犹晷刻与四时长短。而岁功日数无异也。若人状貌。有羸有壮。其呼吸虽相接续。而昼夜息度。随其漏刻。是谓呼吸象昼夜变通。效于四时也。
    

[卷一\方脉总论] 脉论
    十二经其实一脉也。界为十二分而已。何以知之。手太阴起于中焦。出于大指之端。手阳明注于心中。手少阴起于心中。入掌内循小指。手太阳起于小指之端。
    斜络于目内。足太阳起阴起于胸中。循小指次指出其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其端。足相贯未尝间断。终而复始云∶焦者原也。人受天地于肺。卯时注于大肠。辰胱。酉时注于肾。戌时注肺。上合鸡鸣。下应潮水覆。古人处百病决死生。
    东方甲。风、胆。乙。木、肝。
    南方丙。热、小肠。丁。火、心。
    西南方戊。湿、胃。己。土、脾。
    西方庚。燥、大肠。辛。金、肺。
    北方壬。寒、膀胱。癸。水、肾。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风木热火湿土燥金寒水丙三焦相火父气也。无状有名。丁命门包络母气也。后天之根。
    甲丙戊庚壬。气。(温热凉寒升浮降沉)在天为天元一气。又为寒暑燥湿风火。在人为六腑。又为呼吸荣卫。
    乙丁己辛癸。味。(辛甘淡咸苦酸散缓急软坚收)在地为三阴三阳。又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脏。又为皮肉筋骨脉。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温脾至肝之分野。以肝经言之从火化。神气衰矣。黄帝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气谷气三焦之气右迁也。
    闻其说。答曰。男子妇人为得其平。何者。盖左举指来疾者肾也。以者然也。难经曰。浮而妇人主胞胎有孕。所故当常盛。此男子根焉。命之所系。
    有如此者。故经云子。愿闻其说。答事。明君主无为。
    起自心中。出属心左手心脉之右以看则木火土金水五行君火之右。退行一水气治之。复行一步颠倒右手尺脉。次心明相火用事。主持阴


前一页 ◇ 五脏相涉
后一页 ◇ 六经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