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方脉总论] 九道脉主治
    一。长者阳也。洁古云∶长法干。此阳明脉。故尺寸俱长。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当汗。
    阳长脉迢迢度三关。指下时来又却还。阳毒在脏三焦热。徐徐发汗始能安。
    云岐曰∶阳毒在脏。何由言发汗。非在五脏之本。阳毒之气在五脏之标。何为五脏之本。
    肝为在标之深远也。急则邪不能出。发之以升麻汤。发在阳明标。一法加羌活麻黄。中治法以地骨皮散。治浑身壮热。
    地骨皮茯苓(各半两)柴胡黄芩生地黄知母(一两)石膏(二两)如汗已多。加知母。咀。入生姜煎。徐徐发者。汗之缓也。
    二。短者阴也。主四肢恶寒。腹中生气。宿食不消。短法坤。腹中有宿食当下之。短主阴成短脉阴中有伏阳。气壅三焦不得昌。脏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宿食生寒气。何由通畅。谓阴中伏阳故也。使三焦之气宣行于上下。故用巴豆动药也。
    外药三。虚者阴也。主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小儿惊风。虚怯离。虚脉者离火也。中虚之象。
    心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血虚脏腑生烦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恍惚者。阳主动之貌。脉难成。往来之象。烦热者。血虚也。欲令气血实。故补益三焦命门柴胡(去苗)黄芩(各一两)地骨皮人参知母半夏(制)茯苓(各一两)炙甘草(三汤治之。
    四。促者阳也。促脉象坎。主中盛满之象。遇坎而退。则是脉八九至并寸口。渐渐退则活。
    促脉前来已出关。常居寸口血成斑。忽然渐退人生也。若要痊除命在天。
    升多而不降。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渐退者。以阳得阴则解。如散丝者、独阳脱阴。
    知五。结者阴也。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结脉。象兑金。动而有止曰结。应腹中之右旁。
    故积气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渐宜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生气。是三焦之气。旺于脾脏旁。脾受湿而反热。传至大肠。故发疼痛。乃大肠金受三焦火六。代者阴也。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不因病羸瘦。脉有止曰代。代真死脉也。若暴损气人参白茯苓熟生黄甘草(炙)地骨皮(各半两)黄白芍药桔梗天门冬半夏食前服。
    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复起似还无。三元正气随风去。魂魄冥冥何所居。
    浮甚阳太过。沉甚阴太过。浮甚八至九至死在外。沉甚一至二至死在内。脾脉居中土之象。
    七。牢者阴也。牢脉象震。其脉不来不往曰牢。其性紧而急。前后水火相乘之象。水能克火脉入皮肤辨息难。时时气促在胸前。只言水火相刑克。欲要痊除更问天。
    牢者木也。前后有水火相乘之象。以牢为阴。助水克火。故云命在天。又云。水火并于胸。
    八。动者阴也。主四体虚。崩中血痢。动脉象艮山也。不来不往曰动。山止之貌。动而不移动脉根源气主阴。三关指下碍沉沉。血山一倒经年月。志士名医只可寻。
    以卫为叶。荣为根。血去则根亡而叶凋。此脉寸有尺无。绝无根叶。此尺脉第三同断病也。
    当归白芍药地黄(熟用)白术(各一两)人参干姜(炮)茯苓桂(各半两)上咀九。细者阴也。主腰酸髓冷。乏力折精。肾无所养。阳不荣于下。阴不荣于上。阴阳不能相乏力无精胫里酸。形容憔悴发毛干。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必自痊。
    细脉象巽风也。为木。风主发。阳气内不润于皮毛。致毛发干。至秋则失。秋时气平。
    故不解肌葛根黄芩(各一两)麻黄(去节半两)赤芍药(四钱)上咀。一两。生姜七片。水二盏之。
    

[卷四\方脉总论] 十怪脉名
    一。釜沸之状。如汤涌沸。指下寻按之。中央起四畔倾流。有进有退。殊无息数。但见其为火从阳。
    守也流乎来而二。鱼翔之状。宛如鱼游于水面。但尾掉而身首俱不动。其脉浮于肤上。不进不退。指下寻者也相使知病日中死。日中占夜半死。
    三。弹石之状坚而促。来迟去速。指下寻之。至搏而绝。喻如指弹石。辟辟然坚而不可入。
    为可素问云脉独见四。解索之状。指下散乱。息数无准。或聚或散。如绳索之解、而无收约。由肾与命门气皆包而实者形于五。屋漏之状。如屋之漏。滴滴然不相连续。或来或止。时动时复。其诊亦如之。谓之虚屋脉能六。虾游之状。指下寻之。若虾游于水面。不进不退。瞥然惊掉而去。冉冉寻之。杳然不见须臾复于指下隐隐而来。应诊不动。倏尔还去。脉之异状。间忽有全类此者。故目之曰虾游相附扬矣则形七。雀啄之状。来而急数。频绝而止。良久准前复来。若雀啄食之状。盖来三而去四也。
    由五者八。偃刀之状。寻之如循刀刃。责责然无进无退。其数无准。故曰偃刀。由心元血枯。
    真火之象。无所归宿。而胃气独居。不能相为导续。是伤于真心者如此。心主血也。肺主气也。
    之为而死九。转豆之状。脉来应指。混然如豆之周旋展转。不进不退。殊无息数。故谓之转豆者。
    不象十。麻促之状。应指如麻子之戚促。散乱分杂。殊无均和之意。盖麻之生也。其征不一。
    谷轻者三日而死。重者寅时死矣。
    

[卷四\方脉总论] 辨脉动止投数法
    脉一动一止二日死。一经云一日死。脉二动一止、三日死。脉三动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
    动一云立云立立秋十动脉来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藏无气。却后春草生而死。脉来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藏无气。却后三岁藏无脉一来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脉二来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脉三来而久住下。脉四来而久住者病在肾间。脉五来而久住者病在肺支间。
    五脉病。虚羸人得之者死。所以然者。药不得而治。针不得而及。如是壮盛人可治。气全故

[卷四\方脉总论] 五用乖违病脉
    察脉必以人迎气口分内外所因者。乃学诊之要道也。所以脉赞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然气外能助发宿蕴。其所以应于气口者。正由七情郁发。因食助见。本非宿食能应气口。且如宿食脉。有浮大而微涩者。有数而滑实者。在阴则涩。在阳则滑。宿食不化。脉则沉紧。宿食成瘕脉则沉重。此等各证。皆曰伤胃。曾何关于气口耶。且如疲极筋力。其脉弦数而实。筋痛则动。皆伤肝也。凝思则滑。神耗则散。皆伤心也。弦动耗气。脉濡而弱。叫呼走气。脉散而急。皆伤于肺也。房劳失精。两尺浮散。男子遗精。女子半产。弦大而革。皆伤肾也。
    况脏寒蛔厥。脉自微浮。及为紧滑。胃虚不食。其脉必缓。亦有微濡。五饮停伏。浮细而滑细滑六聚洪疾而不邪来邪遁如诊得此等脉证。虽与人迎气口相应。亦当分数推寻。三因交结。四句料简。所谓单内单外脉多气。
    

[卷四\方脉总论] 诊百病决死生法
    诊人温病。三四日不得汗出。脉大疾者生。脉细难得者死。诊人温病。穣穣大热。其脉细小见者急螈热病得汗也。
    病已得汗。热未去脉微躁者。慎不得刺治也。热不出。必不治。诊癫病。脉实坚者生。脉沉细小者死。若腹大胀、四肢逆冷。其人脉形长者死。
    大疾者死。诊人肠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
    浮者死。诊洞泄食不化下脓血。脉数微小者生大则生。凡肠之属。身不热。脉不弦绝。滑生。热者死。诊诸肠其脉滑者生。浮者死。
    生。诊吐血衄血。脉滑小弱者生。实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病咳谓其形损故也。诊嗽。脱形发热脉坚诸咳嗽。其脉浮软者生。沉伏者死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大不可治。
    人消渴。脉实大病久可治。脉小紧死。诊人肠筋挛。其脉小细安静疾者死。诊人上气。喘息低昂。其小滑者生。大躁者死。诊人阴阳俱其脉代绝者死。诊金疮血出太多。
    强者生。小弱者死。诊伤寒热盛。
    大者死。诊心腹积聚。其脉劲强者诊水病。脉洪者可治。微细者不可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诊而汗出。微呕而烦扰。手足厥逆。
    者死。诊金疮出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诊人卒得中恶。脉大而缓者生。坚而浮者死。
    坚细而微者亦生。诊中恶吐血数升细者死。洪大而速者生。诊老人脉代。期月而死。诊热病。三五日身坚。为血实气虚也。其发病腹痛逆赤而死。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不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
    其人仲夏得此脉。桃叶落而死。
    太过鱼际。沉浮即不至关中。往止。又须臾还三十动一止。乍动手尺部脉。三十动而一止。止至立春而死。
    


前一页 ◇ 九道脉名
后一页 ◇ 扁鹊诊诸反逆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