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方脉总论] 论脉本始
    人禀天地五行之气以生。受父母阴阳之气以成。是以有五脏六腑四肢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穴。
    交一气有先呼数者为阳。谓一呼一吸六至也。迟者为阴。谓往来不满三至也。于三部九候之内。察其脉形有独异者。谓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不应四时者。乃受病之所也。凡人禀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故呼而脉再至。吸而脉再至。呼吸之间复一至。合为五至。此为中适者也。春秋中日夜正等。其呼而脉至多。吸而脉至少。或吸而脉至多。呼而脉至少。此则皆不同。为冬夏日夜长短之异也。凡气脉呼吸。昼夜变通。效于四时。然于呼吸定息。应五至之限。无有亏僻。犹晷刻与四时长短。而岁功日数无异也。若人状貌。有羸有壮。其呼吸虽相接续。而昼夜息度。随其漏刻。是谓呼吸象昼夜变通。效于四时也。
    

[卷一\方脉总论] 脉论
    十二经其实一脉也。界为十二分而已。何以知之。手太阴起于中焦。出于大指之端。手阳明注于心中。手少阴起于心中。入掌内循小指。手太阳起于小指之端。
    斜络于目内。足太阳起阴起于胸中。循小指次指出其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其端。足相贯未尝间断。终而复始云∶焦者原也。人受天地于肺。卯时注于大肠。辰胱。酉时注于肾。戌时注肺。上合鸡鸣。下应潮水覆。古人处百病决死生。
    东方甲。风、胆。乙。木、肝。
    南方丙。热、小肠。丁。火、心。
    西南方戊。湿、胃。己。土、脾。
    西方庚。燥、大肠。辛。金、肺。
    北方壬。寒、膀胱。癸。水、肾。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风木热火湿土燥金寒水丙三焦相火父气也。无状有名。丁命门包络母气也。后天之根。
    甲丙戊庚壬。气。(温热凉寒升浮降沉)在天为天元一气。又为寒暑燥湿风火。在人为六腑。又为呼吸荣卫。
    乙丁己辛癸。味。(辛甘淡咸苦酸散缓急软坚收)在地为三阴三阳。又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脏。又为皮肉筋骨脉。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温脾至肝之分野。以肝经言之从火化。神气衰矣。黄帝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气谷气三焦之气右迁也。
    闻其说。答曰。男子妇人为得其平。何者。盖左举指来疾者肾也。以者然也。难经曰。浮而妇人主胞胎有孕。所故当常盛。此男子根焉。命之所系。
    有如此者。故经云子。愿闻其说。答事。明君主无为。
    起自心中。出属心左手心脉之右以看则木火土金水五行君火之右。退行一水气治之。复行一步颠倒右手尺脉。次心明相火用事。主持阴

[卷一\方脉总论] 六经所属
    心部。在左手寸口。属手少阴经。与小肠手太阳经合。肝部。在左手关上。属足厥阴经。
    与属手太阴经。与大肠手阳明经合。脾部。在右手关上。属足太阴经。与胃足阳明经合。右肾。
    在右手尺中。属手厥阴心包络。与三焦手少阳经合。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其直者,复循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
    循小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却入耳中抵鼻。至目内。斜络于颧。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复从肝别贯膈。
    上注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大迎际。
    外入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内。
    出其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还出入出外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
    行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
    大肠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额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循喉起于入中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支者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
    循中上前。
    

[卷二\方脉总论] 辨奇经八脉法
    脉有奇经八脉者何谓也。曰。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独不霪与者督脉者。起于下极之前。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脑。夫督脉者。阳脉之海。督之言都也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冲脉者。起于气冲。并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夫冲脉阴脉之海也。冲者通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夫带者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季胁在肋下。
    下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夫跷者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阴跷义与阳跷同。此奇经之六脉阳维阴维者。经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溉灌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经之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凡九州之内、有十二经水以流泄地气。人有十二经脉以应奇经之为病何如?曰∶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也。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阳跷在外踝。病即其脉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也。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阴跷在内踝。病即其脉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也。
    冲脉之为病。逆气而里急。冲脉从关元至咽喉。故其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也。
    督脉之为病。脊强而厥。督脉在脊。病则其脉急。故令脊强也。
    任脉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任脉起于胞门子户。故其病结为七疝瘕带脉之为病。苦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带脉者。回带人之身体。病则其脉缓。故令腰溶溶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为卫。卫为气。气主肺。故寒热。阴为荣。荣为血。
    又云。冲脉者起于关元。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夹脐上行至胃中。
    寸口脉来大而渐小者。阴维也。苦风痹痈。时自发。
    寸口脉来小而渐大者。阳维也。苦皮肤淫痛。汗出恶寒。
    寸口脉来紧细而长至关者。任脉也。苦绕脐及横骨切痛。
    诊得任脉横寸口迟者。苦胸中有气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
    诊得阳维浮者。暂起即目眩。阳气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
    诊得阴维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也。
    诊得阴维如贯珠者。男子两胁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为有热也。
    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腰脊痛连阴股也。
    两手脉浮。阴阳皆盛实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冲督用事者。
    十两手脉细微绵绵。阴脉亦细微绵绵。此为阴跷阳跷之脉。
    尺脉俱浮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癞病。小儿风痫也。
    诊得阳跷病则急。阴跷病则缓。
    尺寸牢直上下为冲。胸中有寒疝也。
    


前一页 ◇ 诊脉要法
后一页 ◇ 六经本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