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五\头病门第五十五] 丹溪治头眩方 |
南星半夏枳壳桔梗陈皮甘草茯苓黄芩痰火头眩者,此方主之。 痰之生也,原于湿,故用半夏、南星以燥湿,茯苓以渗湿,甘草健脾以制湿。痰之滞也,原于气,故用陈皮以利气,桔梗以下气,枳壳以破气。气滞则积而有余,气有余便是火,故用黄芩以泻火。 |
|
[卷五\头病门第五十五] 香橘饮 |
木香白术橘皮半夏曲茯苓砂仁丁香炙甘草气滞不能运痰,而作头眩者,此方主之。 木香、丁香、砂仁、橘皮,所以行气。白术、半夏、甘草、茯苓,所以健脾。脾运则痰运,气行则痰行。 |
|
[卷五\头病门第五十五] 清空膏 |
羌活防风(各一两)黄连(一两,酒炒)黄芩(三两,酒制)川芎(五钱)柴胡(七钱)炙甘草(一两五钱)上件共为末。每服二钱,茶汤调如膏,搽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 风热头痛者,此方主之。 风者,天之阳气也。人身六阳之气,皆聚于头,复感于风,是重阳而实矣,故令热痛。 辛甘发散为阳,故用羌活、陈风、川芎、柴胡、甘草。乃黄芩、黄连者,苦寒之品也,以羌活之属君之,则能去热于高巅之上矣。 |
|
[卷五\头病门第五十五] 八珍汤 |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血虚头痛、眩晕,此方主之。 气血,人身之阴阳也,两相得则治,一有失则病。故阴血虚损,则阳气独治,阳气亲上,故令头痛、眩晕。是方也,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味浓养血之品也。复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以养气者,何哉?太极之妙,阴生于阳,故兼用此辈以益气耳。或问∶头痛而用人参,阳邪不益亢乎?余曰∶虚火可补,人参、黄之类,此之谓也。 |
|
[卷五\头病门第五十五] 瓜蒂散搐鼻法 |
苦瓜蒂赤小豆(等分)湿热淫于巅顶之上,头目偏痛者,令病患噙水一口,以此药一字,吹入痛边鼻中,泄出黄水即减。 苦能涌泄,故用瓜蒂。燥能胜湿,故用赤豆。实者泻之,故行搐法,乃直捣巢穴之兵也。 凡 |
|
[卷五\头病门第五十五] 出血法 |
| 唐高宗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疾甚,召秦鸣鹤、张文中诊之。鸣鹤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即愈矣。天后自帘中怒曰∶此可斩也。天子头上,岂是试出血处耶!上曰∶医之议病,理不加罪,且吾头重闷,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命刺之。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上曰∶吾目明矣。言未毕,后自帘中顶礼拜谢之曰∶此天赐我师也。躬负缯宝,以遗鸣鹤。昆谓诸痛为实,理宜泻之,《内经》言出血者屡矣,必以血变而止。今南人恶于针石,每畏出血,北人犹然行之。经曰∶恶于针石者,不足与言至巧。故医之巧者,必兼针石。呜呼!丹溪之贤,不知针石,今世人群然以医之大成称之,此子禽之贤子贡也。使翁作于九原,则 |
|
[卷五] 腹痛门第五十六 |
叙曰∶腹中者,中气之所居也。一有疾痛,则坏中气,百骸十二官胡然受气而荣养乎?故考名方十一首,以治腹痛。 |
|
[卷五\腹痛门第五十六] 二姜丸 |
干姜(炮)良姜(等分)腹痛脉迟者,此方主之。 腹痛之由有数种,今曰脉迟,则知寒矣,故用干姜、良姜之辛热者以主之。辛可以破滞,热 |
|
[卷五\腹痛门第五十六] 丁香止痛散 |
丁香小茴香良姜炒甘草此亦治寒气腹痛之方也。 寒气入经,涩而稽迟,故令腹痛。经曰∶得炅则痛立止。炅,热也,故用丁香、茴香、良姜之辛热者以主之。而复佐以甘草者,和中气于痛损之余也。 |
|
[卷五\腹痛门第五十六] 盐汤探吐法 |
烧盐(半升)温汤(五大升)和服探吐。 诸腹痛,连于胁膈,手足冷,脉来伏匿者,此方主之。 凡腹痛连于胁膈,多是饮食、痰饮填塞至阴,抑遏肝胆之气。肝者将军之官,胆者少阳上升之令,抑之不得敷畅,两实相搏,令人自痛。所以痛连胁膈者,少阳之经行于两胁,厥阴肝脉贯于膈也。手足冷者,少阳之气不敷也。脉来伏者为痛甚,阳气闭藏之象也。经曰∶木郁则达之,故用吐法。咸能软坚,故用烧盐。 |
|
[卷五\腹痛门第五十六] 扶阳助胃汤 |
附子(二钱,炮)人参草豆蔻干姜白芍药炙甘草官桂(各一钱五分)吴茱萸陈客寒犯胃,胃脘当心而痛,脉来沉迟者,此方主之。 客寒犯胃,多是饮食寒冷,或因食后呼吸冷气所致。脉来沉者为里,迟者为寒。是方也,附子、干姜、官桂、吴茱萸、草豆蔻、益智仁,辛热之品也,用之所以扶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甘温之品以助胃。用芍药者,取其味酸,能泻土中之木,用陈皮者,取其辛香,能利腹中之气。 |
|
[卷五\腹痛门第五十六] 《三因》七气汤 |
半夏(姜汁制,五钱)茯苓(四钱)浓朴(三钱,姜汁炒)紫苏(二钱)七气相干,阴阳不得升降,攻冲作痛者,此方主之。 三因者,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也。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也。以三因而郁,七气升降有妨,则攻冲而痛。是方也,紫苏之辛芳,可使散七气。浓朴之苦温,可使下七气。半夏之辛温,茯苓之淡渗,可使平水谷相干之七气。 |
|
[卷五\腹痛门第五十六] 桂枝加大黄汤 |
桂枝(洗净,炒)甘草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大黄(一两)腹中寒热不调而大痛者,此方主之。 寒热不调而大痛者,先食热物,后食寒物,二者不调,而令大痛之类也。是方也,桂枝能散真寒,大黄能泻实热,芍药能健脾而和肝,甘草能调中而益气,生姜可使益胃,大枣可使和脾。 |
|
[卷五\腹痛门第五十六] 玄胡酒 |
玄胡索(一两,为末,炒香)清酒(一升,淬入,温服)妇人气血攻刺疼痛,连于胁膈者,此方主之。 玄胡索,味苦辛,苦能降气,辛能散血,淬之以酒,则能达乎经脉矣。 |
|
[卷五\腹痛门第五十六] 韭汁酒 |
韭菜汁清酒(等分,和服)胁膈常时疼痛,得热则减,得寒则增者,此方主之。 上件证,死血也,故用韭汁消瘀,清酒行滞。 |
|
[卷五\腹痛门第五十六] 小胃丹 |
芫花(好醋拌匀,炒黑不令焦)大戟(长流水煮一时,洗净晒干)甘遂(洗净晒,各半两)黄柏(三两,焙干)大黄(酒润蒸熟,晒干,一两五钱)上件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临卧津液吞下,或白汤一口送下,取其膈上之湿痰,以意消息之,欲利则空心服。 痰涎蓄积胃脘,胸腹作痛者,此方主之。 小,消也。小胃者,消去胃中之痰物也。甘遂、芫花、大戟,能下十二经之湿痰,大黄佐之下行,黄柏制其辛烈。是方也,大毒之剂,攻杀击刺之兵也,善用则治,弗善用之则乱。 故 |
|
[卷五\腹痛门第五十六] 雄槟丸 |
雄黄白矾槟榔(等分)共为末,饭丸黍米大。每服五分,食远下。 腹中干痛有时者,虫痛也,此方主之。 干痛者,不吐不泻而但痛也。有时者,淡食而饥则病,浓味而饱则否也。《浮粟经》曰∶腹虫盛者,以吐、下、驱虫之剂加之,视人虚实可也。 |
|
[卷五\腹痛门第五十六] 冰煎理中丸 |
| 宋徽庙常食冰,因致腹痛,国医进药俱不效,乃召泗州杨吉老脉之。吉老曰∶宜主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不验。吉老曰∶所进汤使不同,陛下之疾,得之食冰,今臣以冰煎药,此以属也。自非吉老之良,乌能主此? |
|
[卷五] 胁痛门第五十七 |
| 叙曰∶胁者,肝胆之区也。肝为尽阴,胆无别窍,怒之则气无所泄,郁之则火无所越,故病证恒多。今考名方三首,示大观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