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淋涩门第四十] 大补丸 |
黄柏一味,炒褐色为丸。 淋证遇房劳即发者,此方主之。 房劳虚其肾水,则火独治,故灼而为淋。黄柏苦而润、苦能泻火、润能补水。 |
[卷四\淋涩门第四十] 参苓琥珀汤 |
人参(五分)茯苓(四分)玄胡索(七分)川楝子(炒)生甘草(各一钱)柴胡泽泻当归梢琥珀(各三分)长流水煎。 脾气不足,小便淋沥,常有余滴不尽者,此方主之。 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是以房劳老弱之人,多有此疾。补可以去弱,故用人参、茯苓。滑可以去着,故用琥珀、归梢。泻可以去闭,故用泽泻、生甘草。用柴胡者,使之升其陷下之清阳。用玄胡、川楝者使之平其敦阜之浊气。煎以长流水者,取其就下之意也。 |
[卷四] 精浊门第四十一 |
叙曰∶精浊,肾之液也。所以精浊者,心为之也,一动其心,而天君摇摇,则精浊走失矣。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殆是也。故欲养其身者,先正其心。今考名方六首,外来之药耳。若能正其心,则吾身之大丹也。 |
[卷四\精浊门第四十一] 九龙丹 |
枸杞子金樱子山楂肉石莲肉莲花须熟地黄芡实粉白茯苓川当归(等分)精浊者,此方主之。 精浊与便浊不同,便浊是便溺混浊,即前之膏淋也,乃是胃中湿热,渗入膀胱,与肾经绝无相干。精浊则牵丝粘腻,虽不便溺,亦是有之,此是肾水不足,淫火易动,精离其位,故令渐渍而出耳。治此者,宜滋肾清心,健脾固脱。是方也,枸杞、熟地、当归,味浓者也,可以滋阴,滋阴则足以制阳光;金樱、莲须、芡实,味涩者也,可以固脱,固脱则无遗失。 石莲肉苦寒,可以清心,心清则淫火不炽。白茯苓甘平,可以益土,益土则制肾邪。则山楂肉者,又所以消阴分之障碍也。 |
[卷四\精浊门第四十一] 珍珠粉丸 |
牡蛎粉(取血色者,炙)黄柏(各一斤)珍珠(三钱)湿热在中、下二焦,令人便浊者,此方主之。 燥可以去湿,故用牡蛎粉。苦可以胜热,故用黄柏。滑可以去着,故用珍珠。 |
[卷四\精浊门第四十一] 水陆二仙丹 |
金樱膏(二斤)芡实粉(一斤,熟)共为丸,豆大。空心服七十丸。 此主精浊之方也。 金樱膏濡润而味涩,故能滋少阴而固其滑泄。芡实粉枯涩而味甘,故能固精浊而防其滑泄。金樱生于陆,芡实生于水,故曰水陆二仙。 |
[卷四\精浊门第四十一] 妙香散 |
人参(五分)山药(二两,姜汁炒)麝香(一钱,另研)木香(二钱半,煨)黄远志(去心,炒)茯苓茯神(各一两)桔梗甘草(各二钱)辰砂(二钱,另研)共为细末,每服二钱,酒下。 此安神正气而精自固之方也,梦中遗矢者,宜主之。 精、气、神,人身之三宝也。神役气、气役精、三宝之用也。是以神昏则气荡,气荡则精离;神明则气正,气正则精固。是方也,不用固涩之剂以固精,但用人参、茯苓、茯神、远志、辰砂以安神,用麝香、木香、黄、桔梗、甘草、山药以正气,神清气正,则淫梦不作,邪火不起,精不必涩而自固矣。《内经》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 此之谓也。 |
[卷四\精浊门第四十一] 治浊固本丸 |
莲花须黄连(炒,各二两)猪苓(二两五钱)白茯苓砂仁益智半夏(姜制)黄柏(炒,各一两)炙甘草(三两)胃中湿热,渗入膀胱,浊下不禁者,此方主之。 凡浊下不禁,牵丝者,责之精浊,肾家之病也。不牵丝者,责之便浊,胃中湿热也。是方也,半夏所以燥胃中之湿。茯苓、猪苓所以渗胃中之湿。甘草、砂仁、益智,香甘益脾之品也,益脾亦所以制湿。而黄连、黄柏之苦,所以治湿热。莲花须之涩,所以止其滑泄耳。 名之 |
[卷四\精浊门第四十一] 韭子 |
《千金方》精极类用韭子以治遗精、梦失、小便白浊者,盖九方焉,而单用韭子者居其半。夫韭子辛热物耳,何孙思邈取之深也?昆谓用之以治便浊者,用其辛热之气,燔其湿土,使蒸溽上行而不下,乃釜底加薪之法,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用之以治遗精者,用其辛热之气以壮真阳,使之涵乎阴精而不漏,乃益土防水之法,卫外而为固也。凡此方外不传之秘,惟可与知者道耳。 |
[卷四] 自汗门第四十二 |
叙曰∶有因而自汗,非病也,所谓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乃阴阳和而雨泽降也。惟无因而自汗,则为病矣,宜以甘剂补之。今考古人四方,率甘剂耳。 |
[卷四\自汗门第四十二] 玉屏风散 |
黄(炙)防风(各一两)白术(二两)共为末。每服三钱。 气虚自汗者,此方主之。 自汗者,无因而自汗也。常人不自汗者,由卫气固卫于外,津液不得走泄,所谓阳在外,阴之卫也。卫气一亏,则不足以固津液,而自渗泄矣,此自汗之由也。白术、黄、所以益气。然甘者性缓,不能速达于表,故佐之以防风。东垣有言,黄得防风而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者也。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虚实不同,攻补亦异,临证者宜详别之。 |
[卷四\自汗门第四十二] 大补黄汤 |
黄(炙)人参肉苁蓉山茱萸(去核)白术(炒)当归肉桂(略炒)五味子(炒)甘草(炙)川芎防风(各一钱)茯苓(一钱五分)熟地黄(二钱)气血俱虚,自汗者,此方主之。 人参、黄、白术、茯苓、甘草、防风、肉桂,实表气而止自汗;当归、川芎、熟、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生津液而收阴气。此气血两补之剂也。 |
[卷四\自汗门第四十二] 调卫汤 |
麻黄根黄(各一钱)麦门冬生地黄(各三分)生甘草当归梢生黄芩半夏(各五分)羌活(七分)猪苓苏木红花(各二分)五味子(七粒)湿热自汗,一身尽痛,脉濡者,此方主之。 湿无热不作汗,湿得热而蒸之,则能令人自汗。湿流百节,故一身尽痛。湿为阴气,故脉濡。风能胜湿,故用羌活。辛能燥湿,故用半夏。淡能渗湿,故用猪苓。湿伤气,黄、甘草、麦冬所以益气。湿伤血,苏木、红花、归梢所以消瘀。五味子、麻黄根,收汗液而固表虚。生、黄芩,凉阴血而除湿热。 |
[卷四\自汗门第四十二] 艾煎茯苓散 |
以艾煎汤,调茯苓末一钱服。 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者,此方主之。 此是心火自旺,膈有停饮。火热蒸其湿饮,故令此处有汗。茯苓甘而淡,甘能养心,淡能渗湿。艾叶香而涩,香能利气,涩能固津。 |
[卷四] 盗汗门第四十三 |
叙曰∶汗孔谓之鬼门,故盗汗不止,久久令人丧魄。考名方五首,而治盗汗之法,大可知矣。临证而权度其宜焉可也。 |
[卷四\盗汗门第四十三] 当归六黄汤 |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各等分黄倍用阴虚有火,令人盗汗者,此方主之。 醒而出汗曰自汗,睡去出汗曰盗汗。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也。曰有火者,谓其证有面赤、口干、唇燥、便赤、声音重、脉来数也。然阴虚所以盗汗者,阴虚之人睡去,则卫外之阳乘虚陷入于阴中,表液失其固卫,故然而汗出。人觉则阳用事,卫气复出于表,表实而汗即止矣。当归、熟,养阴之品也。黄芩、黄连,去火之品也。生、黄柏,可以养阴,亦可以去火。而黄者,所以补表气于盗汗之余也。是盗汗也,与伤寒盗汗不同。伤寒盗汗是半表半里之邪未尽,杂证盗汗则阴虚而已。彼以和表为主,此以补阴为主。明者辨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