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郁门第三十三] 贝母
    《诗》曰∶陟彼阿丘,言采其虻。朱子曰∶虻,贝母也,采之以疗郁结之疾。故疗郁结者每加之!

[卷四\郁门第三十三] 盐汤探吐法
    烧盐(三两)温汤(二升)和服探吐。
    木郁,两胁大痛,脉代者,此方主之。
    木,肝木也,有垂枝布叶之象,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膈间有停痰宿食,抑其肝气,不得上达,则肝木自实,两胁大痛。脉来代者痛盛而脉止也。得吐则生,不吐则死,故主盐汤探吐

[卷四\郁门第三十三] 火郁汤
    羌活葛根升麻芍药人参(各七分)柴胡生甘草(各三分)防风(五分)葱白(五茎)火郁者,内热外寒,脉沉而数,此方主之。
    火,心火也,禀炎上之体,喜畅而恶郁。郁之则火无焰,故令身寒。脉沉为在里,沉而数,为里热。是方也,羌活、防风、升麻、柴胡、干葛、葱白,皆辛温升举之药,故足以扬无焰之火,而令炎炎。若芍药、人参、甘草者,乃所以和营卫于升发之余尔。经曰∶火郁则发之。此之谓也。
    

[卷四\郁门第三十三] 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浓朴枳实土郁者,痞、满、燥、实、坚全俱,脉来有力而实,此方主之。
    土,脾胃土也,为仓廪之官,无物不受,喜传化而恶停滞。若里邪作实,则令人痞、满、燥、实、坚全俱。脉来实者为里实。是方也,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泻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泻实去热。经曰∶土郁则夺之。此之谓也。
    

[卷四\郁门第三十三] 麻黄葛根汤
    麻黄(去节)赤芍药(各三钱)葛根(一钱五分)淡豉(半合)金郁者,喘满,脉浮,此方主之。
    金,肺金也,为清虚之脏,皮毛之合,喜清虚而恶壅塞。塞之则气自实,令人喘满。肺主皮毛,故令脉浮。是方也,麻黄、干葛之轻,可以去实。淡豆豉之腐,可以推陈。赤芍药之酸,可以泻壅。经曰∶金郁则泄之。此之谓也。
    

[卷四\郁门第三十三] 大补丸
    黄柏一味,炒褐色作丸。
    水郁者,腰股痛,足下热,此方主之。
    水,肾也。水郁者,肾部有郁火也。腰者,肾之府,故令腰痛。肾脉斜走足心,上股内后廉故股内亦痛,而足心热。黄柏苦而润,润能益水,苦能降下。经曰∶水郁则折之。此之谓也。
    

[卷四] 五疸门第三十四
    叙曰∶疸,黄疾也,初学易谈之,此未遇盘根错节耳,以故芒利不若干将,鲜有不断其锋者。今即名人之方十三首而考之,疸证之难易,概可见矣!

[卷四\五疸门第三十四] 丹溪治黄胆方
    黄芩(炒)黄连(炒)栀子(炒黑)茵陈猪苓泽泻苍术(制)青皮(去穣,炒)草龙胆(各五分)谷疸加三棱、莪术、缩砂、陈皮、神曲。
    丹溪云∶疸证不必分五,同是湿热。故以此方主之。
    疸,病黄之名也。五疸者,黄汗、黄胆、酒疸、谷疸、女劳疸也。疸分五证,始于仲景之《金匮要略》,此先圣示人以博也。不必分五,同是湿热,此后贤示人以略也。是方也,芩、连、栀子、龙胆之苦,所以去热。猪苓、泽泻之淡,所以去湿。茵陈蒿气微寒而味苦平,为疸诸品之加,乃推陈致新之意也。虽然,丹溪翁之言不能无弊,使后之学人宗其言,至于举一而废百,宜乎视仲景之堂,若登天也。故古方治疸有吐者,有汗者,有下者,有寒者,有温者,有润者,有燥者,有软坚者,有消导者,有逐血者。今曰不必分五,则仲景之门犹不入,奈何而窥百家之奥乎?

[卷四\五疸门第三十四] 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淡豆豉(各五分)疸证腹满欲吐,鼻燥,脉浮者,宜以此方吐之。酒疸欲吐者同。
    腹满欲吐,邪在上也。鼻燥者,邪在气分也。脉浮者,邪未尽入于里也。吐中有发散之义,故吐于浮脉正宜。瓜蒂苦而善涌,赤小豆平而解热,淡豆豉腐而胜燥,此古人之宣剂也。
    如

[卷四\五疸门第三十四] 桂枝加黄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黄(各二两)大枣(十一枚)黄汗,身体疼重,发热,两胫自冷,此方主之。
    黄汗者,汗出皆黄,沾衣有色也。得之汗出时,入水取浴,水从汗孔入。湿郁于表,故病黄。邪伤其卫,故自汗。湿热相搏,故身体疼重而发热。病原寒水所伤,寒气属阴,水性就下,故两胫自冷。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故用芍药之酸寒以敛荣中之液。虚以受邪,故用黄之甘温以实在表之气。辛甘发散为阳,故生姜、甘草可以为桂枝之佐。乃大枣者,和脾益胃之物也。
    

[卷四\五疸门第三十四] 茵陈五苓散
    茵陈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等分)桂(少许)发黄,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
    热病小便不利,湿热内蓄,势必发黄。茵陈,黄家神良之品也,故诸方多用之。猪苓、泽泻、茯苓、白术、味平而淡,故可以导利小水。官桂之加,取有辛热,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结之处。经曰∶甚者从治。此之谓也。
    

[卷四\五疸门第三十四] 茵陈茯苓汤
    茵陈(二钱)茯苓猪苓桂枝(各一钱)滑石(一钱五分)发黄,小便涩,烦躁而渴者,此方主之。
    实热在内,其热不得泄越,故发黄。小便涩者,热之所注也。烦躁者,热犯上焦清阳之分也;渴者,邪热蒸灼,不能生液润喉也。是方也,茵陈主黄胆,佐以茯苓,猪苓则利水;佐以滑石则利热;佐以桂枝则同气相求,直达热邪之巢穴。内热既去,则津液自生,气自化,小

[卷四\五疸门第三十四] 茵陈栀子大黄汤
    茵陈(一两)栀子(三枚)大黄(三钱五分)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此方主之。
    茵陈苦寒,能利黄胆。栀子泻火,屈曲而下,能疗小便之赤涩。大黄能攻大便之秘结,此众人之所共知。大小既利,则湿热两泄,而黄自除矣!

[卷四\五疸门第三十四] 栀子柏皮汤
    栀子(十五枚)黄柏(二两)甘草(一两)发黄,身热不止,大、小便利者,此方主之。
    发黄,身热不止者,阳邪未去也。大便利,故不用大黄。小便利,故不用五苓。但以栀子、柏皮之苦胜其热,甘草之甘缓其势,则治法毕矣!

[卷四\五疸门第三十四] 枳实栀子豆豉大黄汤
    枳实(五枚)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豆豉(一升)发黄,身热,腹痛,右关脉滑者,名曰谷疸,此方主之。酒疸同。
    发黄,身热,少火郁也。腹痛,右关脉滑,水谷积也。故用枳实、大黄攻其水谷之积。
    栀子、豆豉解其少火之郁。又曰∶栀子、豆豉,仲景尝用之以吐懊;枳实、大黄,仲景尝用之以下胃实。故酒疸欲吐

[卷四\五疸门第三十四] 茵陈四逆汤
    茵陈(二两)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一两)发黄,脉沉而迟,肢体冷逆,腰以上自汗者,此方冷服。
    此阴证发黄也。阴寒盛于下,则戴阳于上,故上体见阳证,下体见阴证。阴盛于下,故见阴脉之沉迟,兼阴证之四逆,阳戴于上,故见阳证之发黄,上体之自汗也。茵陈,治黄之要药,故无分于寒热而用之。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之要品也,故有阴寒即用之。然必冷服者,恐姜、附发于上焦阳盛之区,而下部阴寒之分反不及也。是方也,韩祗和、李思训、朱奉议咸用之矣,使据丹溪翁不必分五,同是湿热之言,而执其方以疗之,则药与证不相反耶?韩、李事见《汤液本草》,朱奉议见《活人书》。
    

[卷四\五疸门第三十四] 硝石矾石散
    硝石矾石(烧,等分)二共为末,大麦粥汤和服方寸匕,日三。
    仲景《金匮要略》云∶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疸。得之膀胱急,小腹满,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此方主之。
    阳邪传至于胃,热无以越,土色自见而发黄,则日晡所必发热。所以然者,土位旺于日晡故也。今反恶寒,则知其以女劳虚之矣。女劳虚者,责之肾。膀胱者,肾之腑。前阴者,肾之窍。肾虚而阳邪袭之,故令膀胱急,小腹满。黑者,北方肾水之色,额上黑者,肾病而色自见也。足下热者,肾脉起于涌泉,肾水一虚,则相火凑之,故足下热也。因作黑疸者,阳邪尽陷于肾,而肾色尽显于外也。腹胀者,肾脉行于腹里,邪气居之,故令胀如水状,实非水也。若是水病,则大便澄澈而濡泻。今是肾病,故大便必黑而时溏。盖肾主二便,病故黑溏而失其常也。此可以辨其为女劳之病,而非水矣。腹满难治者,腹满与腹胀不同,腹胀是肾脉行于腹,故令胀于外。腹满是脾胃受邪,不能健运,而满于中也。脾胃属土,能克肾水,故曰难治。硝石、矾石,咸寒者也,咸能入肾,寒能胜热,故以二物主之。和以大麦粥汤者,恐二物之损胃也。呜呼!仲景公说证立方,精良曲当,大都如此,譬之选将练兵,知人善任,则万举万当,罔不奏功。彼用方不合证者,譬则出师无名。用药不知性者,譬则将不知兵,其不丧师辱国者鲜矣,恶乎建功?


前一页 ◇ 越鞠丸
后一页 ◇ 抵当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