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伤食门第二十九] 盐汤探吐法 |
烧盐四合温汤二升和匀饮之,以指探吐。 饮食自倍,胸膈饱胀,宜以此法吐之。 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故饮食过之,则胸膈饱胀者势也。 与其胀而伤生,孰若吐而去疾,故用盐汤之咸以软坚,复使探喉以令吐。 |
[卷四\伤食门第二十九] 杏仁 |
厨家造索粉,杏仁近之即烂。今后凡遇粉伤者宜加焉。此惟《医余》志之,诸书皆未道也。 |
[卷四\伤食门第二十九] 糯米 |
客有货瓜果者,一遇糯米,无不化烂。今后凡遇伤于瓜果者宜入之。 |
[卷四\伤食门第二十九] 醇酒 |
《内则》志八珍以养老,取牛肉必新杀者,绝其理而薄切之,湛诸美酒,其朝而食之,则酒之善于烂牛味也可知矣。今后凡遇伤于牛味者,宜使饮之。 |
[卷四\伤食门第二十九] 橄榄 |
舟人以橄榄木为樯,凡鱼触之,无有不死。又尝以橄榄木为桌,以鱼骨置之,少时柔软。今后凡遇食鱼而伤者及噎鱼骨者,皆宜用之。 |
[卷四\伤食门第二十九] 白曲 |
糯米一石,得白曲一斤,皆酿为酒。今后凡遇伤于粽KT者宜用之。 |
[卷四\伤食门第二十九] 芽茶 |
凡造饭成团,以芽茶沃之,粒粒散解。今后凡遇伤于百谷者宜入之。 |
[卷四\伤食门第二十九] 山楂 |
(即棠球子)客有烹猪首者,或告之曰∶是草猪母彘之首也,皮浓而不易烹,能多入山楂,则易烹矣。试之果然。今后但遇伤于肉味者,只此足矣! |
[卷四\伤食门第二十九] 淡豆豉 |
凡食煎炙面食,肥甘椒辣等物,令人焦烦消渴者,宜以淡豆豉一物煎汤主之。盖万物归于腐,又曰腐胜焦,淡豉原经造,而质已腐,则能腐化诸味矣,故称其良。 |
[卷四\伤食门第二十九] 麝香 |
凡花果草木,一触麝香,无不萎落。今后凡遇伤于果实菜蔬者宜主之。 |
[卷四\伤食门第二十九] 枳枸子 |
(俗呼鸡距子)门外植枳枸木者,门内造酒,必不熟,屋内有此木作柱亦然。故曰∶枳枸解酒,过于葛花。今后凡遇伤酒中酒者,宜用之。 |
[卷四] 吞酸门第三十 |
叙曰∶吞酸,小疾也,可暂而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为翻胃之渐也。语曰∶毫末不斫,将寻斧柯。是故慎之。今考古方四首,盖曰防微杜渐云尔! |
[卷四\吞酸门第三十] 茱连丸 |
黄连(一两,酒炒)黄芩(酒炒)吴茱萸(煮少时,晒干)陈皮(各五钱)苍术(七钱五分,泔浸七日)胃中湿热,抑遏肝火,令人吞酸者,此方主之。 湿郁则热,热郁则酸,故夏月饮食之类,以物覆冒之,其味必酸。曰肝火者,《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责之肝。是方也,连、芩治热,热去则不吐酸。苍术燥湿,湿除则不生热。陈皮理气,气行则湿不郁。吴茱萸辛热而气臊,辛热可使就燥,气臊可使就肝,故能引连、芩入肝而泻肝火,此从治之义也。他如火门左金丸亦良! |
[卷四\吞酸门第三十] 加味平胃散 |
苍术(泔浸七日)陈皮(去白)浓朴(姜汁炒)甘草(炙)神曲(炒)麦芽宿食不化,吞酸呃臭,右关脉滑,此方主之。 食经宿而不化,有热则令人吞酸,无热则但呃臭而已。右关主脾胃,脉滑主停食。治此者,宜宽中下气,健脾消食。辛者可宽中,故用苍术、陈皮。苦者可下气,故用浓朴。甘者可健脾,故用甘草。造变化者能消食,故用神曲、麦芽。 |
[卷四\吞酸门第三十] 火郁越鞠丸 |
山栀(炒黑)青黛(飞)香附(童便浸五日)抚芎神曲(炒)苍术(米泔浸七日)七情拂郁,吞酸,小便赤,脉来沉数者,此方主之。 一念动处便是火,故七情拂郁,皆能令人内热吞酸。小便赤为火。脉沉为郁,数为热。 是方也,山栀,青黛之苦寒,可以导热。香附、苍术、抚芎之辛芳,可使解郁。神曲之陈腐,可 |
[卷四\吞酸门第三十] 茱萸六一散 |
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吴茱萸(汤炮过,一两)此亦治湿热吞酸之方也。 滑石寒而淡,寒能胜热,淡能导利,故足以治湿热。吴茱萸味辛性热,能反佐以从治。 甘草性温气平,能和中而泻火。 |
[卷四] 痞门第三十一 |
叙曰∶痞,虚中之实也。许学士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治痞者,一补一消。考方二首,表昔人之法尔。 |
[卷四\痞门第三十一] 枳实消痞丸 |
枳实(麸炒)黄连(炒,各五钱)浓朴(姜炒,四钱)半夏曲人参白术(各三钱)干生姜甘草茯苓麦芽(各二钱)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右关脉弦者,此方主之。 痞,与“否”同,不通泰也。《易》曰∶天地不交而成痞。故肺气不降,脾气不运,升降不通,而名痞也。脾为邪气乘之,不足以胜谷,故令恶食。脾者卑脏,役气于四肢,而后肢体强健,脾病则不能致气于肢体,故令懒倦。肝脉也,木来克土,故令右关脉弦。是方也,枳实、黄连、浓朴之苦,可以下气。半夏曲、干生姜之辛,可以行滞。人参、甘草、白术、茯苓之甘,可使健脾。麦善消,则可以推陈而致新矣。是疾也,功在慎口。经曰∶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奈何不慎乎。 |
[卷四\痞门第三十一] 木香化滞汤 |
木香生姜陈皮(各六分)柴胡(七分)当归梢枳实(各四分)半夏(一钱五分)红花(二分)草豆蔻炙甘草(各二钱)忧气郁结,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此方主之。 上件病证,即六朝之医所谓气膈也,今人谓之气痞耳。经曰∶脾主行气于三阴,三阴之脉皆行腹里,今忧气郁结,营卫之行涩,故令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者,升降之道乖也。不思饮食者,忧气伤脾也。辛香可以化气,故用木香、豆蔻、生姜、陈皮、半夏之辈以主之,升降者,交泰之道也,故用柴胡之辛以升之,枳实之苦以降之,营卫涩而后腹皮痛,故用归尾、红花以和营,炙甘草以和卫。 |
[卷四\痞门第三十一] 治男妇痞块方 |
白鸽(一对,不落水,去毛肠杂,小破)急性子(炒)藜花子(水炒)大黄(晒)朴硝(各五钱)只为细末,入鸽腹扎紧,砂锅陈酒煮熟,待冷取出药,将鸽肉风晒半日,打碎炙炒,不宜焦枯。同前药磨细末筛净,将糯米粉掬为丸,桐子大。空心服五钱。其块化为脓血,为鱼冻,为粘胶,从大便出,潜消默化,妙难尽述。 |
[卷四] 嘈杂门第三十二 |
叙曰∶嘈杂,火证也,而痰次之。终身嘈杂者,必夭天年。此胡云哉?万物者,莫若火也。故考三方以疗嘈杂。 |
[卷四\嘈杂门第三十二] 痰火越鞠丸 |
海石(研,水飞)南星(牛胆者)栝蒌仁(去油)山栀(炒黑)青黛(水飞过)香附(童便浸)苍术(泔浸七日)抚芎痰因火动,令人嘈杂,此方主之。 嘈杂者,痰火内动,如粗食在膈,令人不自安也。是方也,海石之咸,可以软顽痰。南星之燥,可以枯湿痰。栝蒌之苦,可以下逆痰。山栀、青黛,苦寒之品也,所以泻火。香附、抚芎、苍术,辛香之品也,所以发越鞠郁。 |
[卷四\嘈杂门第三十二] 加味三补丸 |
黄芩黄连黄柏香附(醋浸五日)苍术(泔浸七日)郁火嘈杂,此方亦良。 辛香能开郁,故用香附、苍术。苦寒能泻火,故用黄芩、黄连、黄柏。然三黄之寒,得苍、附而不滞。苍、附之香,得三黄而不燥,其互以成功又如此。 |
[卷四\嘈杂门第三十二] 二陈加黄连栀子汤 |
半夏陈皮茯苓(去皮)甘草(炙)黄连栀子此治嘈杂之汤液也。 痰之生也,本于湿,故用半夏燥湿,茯苓渗湿,湿去则痰不生。甘草能健脾,脾健则能制湿。陈皮能利气,气行则痰亦行。黄连、栀子之加,取其寒能胜热,苦能降火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