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脱肛门第二十二] 举肛丸
    半夏天南星枯白矾(各五钱)枯红矾鸡冠花(炒)白附子(各五两)诃子肉()黑附子(生)枳壳(各一两)皮(二枚,炙)栝蒌(一枚,烧存性)胡桃仁(十五枚,烧存性)共为末,醋糊作丸。空心温酒下三十丸。
    泄泻虚寒脱肛者,此方主之。
    湿盛则濡泻,久泻则胃虚,胃虚则脏寒,脏寒则无阳以升举,故令肛肠脱而不上。燥能去湿,故用半夏、南星。枯能制湿、故用红、白枯矾。温能暖脏,故用黑、白附子。乃若鸡冠花、刺皮、枳壳所以驱风。而诃子、栝蒌、胡桃仁之灰,取其涩以固脱也。
    

[卷三\脱肛门第二十二] 收肛散
    熊胆(五分)孩儿茶(三分)冰片(一分)共为细末,乳调涂肛上,热汁下而肛收矣。
    热泻脱肛者,用此方涂之良。
    热则肛门涩,涩则便不易出,不易出则令人努责,努责之久,则令脱肛。此与寒脱不同者,此则肛门涩,寒脱则洞泄而不涩也。苦可以胜热,故用熊胆。涩可以固脱,故用儿茶。
    辛可以拔邪,故用冰片。
    

[卷三] 呕吐门第二十三
    叙曰∶呕有声长、声短之辨,吐有见痰、见食之分,参之以脉证,合之以颜色,问之以从来,始为无失。毋但曰呕吐小疾而忽之,常见肝实之证,令人呕吐不已而死者。兹考六方,志

[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 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
    半夏陈皮(去白)茯苓甘草(炙)山栀子(炒黑)黄连(炒)生姜(等分)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令人呕吐者,此方主之。
    有声之谓呕,有物之谓吐。声者,气与火也。物者,痰与涎也。半夏燥痰湿,茯苓渗痰湿,陈皮利痰气,甘草益脾气,此二陈治痰之旨也。苦可以泻火,故用栀子。辛可以行滞,故用生姜。
    

[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二钱)半夏陈皮(各一钱)久病胃虚,闻谷气而呕者,此方主之。
    胃者,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也,故胃强则善谷,胃弱则闻谷而呕。经曰∶安谷者昌,失谷者亡。奈之何而不急治乎?故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气味甘温,可以益胃。陈皮、半夏,气味辛利,可以破呕。
    

[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 理中加丁香汤
    人参白术(炒)甘草(炙)丁香干姜(炒)呕吐,腹痛者,此方主之。
    呕吐而痛即止者为火,呕吐而痛不止者为寒。然寒则收引,胡然能吐?师曰∶寒胜格阳,故令吐也。治寒以热,故用丁香、干姜之温。吐多损气,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 竹茹汤
    葛根(三钱)半夏(制)竹茹(各二钱)甘草(一钱)伤寒正汗后,余热留于阳明、少阳,必令作呕,此方主之。
    阳明,胃也。少阳,胆也。有辨焉,口渴者热在胃,口苦者热在胆也。兼而有之,则二经均有留热矣。是方也,干葛清胃,竹茹清胆,半夏破逆,甘草调阳。
    

[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 雄矾瓜蒂散
    雄黄明矾苦瓜蒂(炒,各五分)共为末,酒服。
    呕而流涎,脉平者,虫家证也。主此方吐之。
    虫动则流涎,胃痒则令呕,脉平者,得平人无病之脉,不迟不数,无寒无热也。雄黄气悍,明矾苦涩,杀虫之品也。佐以瓜蒂之善涌,则虫立吐而出矣。又曰∶实而能吐者,主以此方。虚而不能吐者,宜主伤寒门乌梅丸。
    

[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蜜丸。
    阴虚于下,令人多呕者,主此方盐汤吞之。
    《脉解篇》曰∶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此阴虚于下,而令孤阳上浮尔。是方也,熟地、山萸,质润味浓,可使滋阴。丹皮、泽泻,气味咸寒,可制阳光。山药、茯

[卷三] 呃逆门第二十四
    叙曰∶呃逆一也,中下判焉。中焦呃逆其声短,水谷之病也。下焦呃逆其声长,虚邪相搏也。今考古方三首,辨其上下,察其虚实,则十全之工矣。若呃逆日久而且吞酸,则翻胃之前驱也,从火治之。
    

[卷三\呃逆门第二十四]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各一升)人参生姜(各半两)甘草(炙,二两)大枣(三十枚)大病后,呃逆不已,脉来虚大者,此方主之。
    呃逆者,由下达上,气逆作声之名也。大病后,则中气皆虚,余邪乘虚入里,邪正相搏,气必上腾,故令呃逆。脉来虚大,虚者正气弱,大者邪热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
    

[卷三\呃逆门第二十四] 丁香柿蒂竹茹汤
    丁香(三粒)柿蒂竹茹(各三钱)陈皮(一钱)大病后,中焦气塞,下焦呃逆,此方主之。
    大病后,五脏皆伤,升降失常,故令中焦痞塞,五脏之阴既伤,则少阳之火奋于下,故令下焦呃逆,直冲清道而上也。是方也,丁香、陈皮,辛温者也,理中气之痞塞。竹茹、柿蒂,苦寒者也,疗下焦之呃逆。或问∶降逆何以不用栀、柏?余曰∶此少阳虚邪,非实邪也,故用竹茹、柿蒂之味薄者以主之。若栀、柏味浓,则益戕其中气,痞塞不益盛乎?古人盖亦深权之矣。
    

[卷三\呃逆门第二十四] 木香调气散
    木香檀香白蔻仁丁香(各三两)砂仁(四两)甘草(炙)藿香(各半两)共为末,每服二钱,盐汤下。
    中焦呃逆者,此方主之。
    中焦者,水谷之海,仓廪之区也。其呃逆责之谷气,故用砂仁、蔻仁以化食,木香、丁香、檀香、藿香以调气,甘草以和中,盐汤以润下。或问∶中焦呃逆,与下焦呃逆何以辨?余曰∶彼则由于大病后,此则得之饮食后也。又中焦之呃逆轻而短,下焦之呃逆恶而长,其辨判然矣。
    

[卷三] 翻胃门第二十五
    叙曰∶翻胃一证,古今难之。若胃脘未枯,皆为可治。借曰枯之,则从容用药,犹可久延。若造次不察病理,非惟无益,而又害之矣。今着六考,宜于言外而变通之。
    

[卷三\翻胃门第二十五] 韭汁牛乳饮
    韭汁牛乳(等分)时呷之。
    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食下作痛,翻胃便秘者,此方主之。
    翻胃者,胃不能安谷,食下即出之名也。嗜酒燥暴之人,多有此疾。胃脘有死血者,醇酒渍胃,久积瘀热之所致也。干燥枯槁者,燥急心热之所致也。有枯燥,故令食下作痛。有积热,故令翻胃便秘。韭汁味辛,能消瘀行血。牛乳甘温,能养血润燥。
    

[卷三\翻胃门第二十五] 驴尿一物饮
    驴尿,每服呷二合。
    郁火翻胃者,此方主之。
    火郁于中,治以辛香开胃之药,益滋其燥,非所宜也。驴尿辛膻,可使开郁,然为浊阴之所降,则可以济火矣。唐贞观中,许奉御及柴蒋等,时称名医,奉敕治翻胃,竭其术,竟不能疗,渐至羸惫,死在旦夕。忽有术士云∶服驴子小便极验。旦服二合,午食惟吐一半。
    晡时又服二合,人定时食粥,吐即定。后奏知大内中,五六人患翻胃,同服,一时俱瘥。卢和着《丹溪纂要》,谓入驴尿以防生虫,此未究理者也。
    

[卷三\翻胃门第二十五] 螺泥丸
    取田中大螺,不拘多少,用新水养之,取其吐出之泥,阴干为丸。每服三十丸,藿香汤下。积热翻胃,此方亦良。
    螺性至凉,泥性至冷,故可用之清胃。吞以藿香汤,假其辛芳开胃而已。
    

[卷三\翻胃门第二十五] 九蒸大黄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故用大黄酒润九蒸晒之,取其无伤胃气而能去火。此久练之将军也。
    

[卷三\翻胃门第二十五] 附子散
    附子(一枚)干姜煎汤润七次为末,每服三钱。
    寒痰翻胃者,此方主之。
    膈上有寒痰,壅塞中、下二焦之气,阴遏其阳,蓄极而通,则令翻胃。附子辛热,能解寒痰,寒痰既解,则气道疏通,而无蓄极之阳矣,故翻胃顿除。
    


前一页 ◇ 丹溪脱肛方
后一页 ◇ 三花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