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人参饮子
    人参黄(各一钱五分)麦门冬当归甘草白芍药(各一钱)五味子(九粒)暑月衄血,此方主之。
    《内经》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故时当暑月,则肺金受克,令人乏气之时也,理宜清金益气。清金故用麦门、五味。益气故用甘草、参、;芍药之酸,所以收其阴。当归之辛,所以归其血。此亦虚火可补之例也。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榴花散
    百叶榴花(晒干为末)衄不止者,以此末吹入鼻中,立止。
    榴花之红,有使入血。榴花之涩,可使止血。一夫当关,此药近之。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丹溪咳血方
    青黛(飞)栝蒌仁(去油)诃子肉海粉(去砂)山栀(炒黑,等分)咳嗽痰血者,此方蜜丸噙化。
    肺者,至清之脏,纤芥不容,有气有火则咳,有痰有血则嗽。咳者有声之名,嗽者有物之义也。青黛、山栀所以降火,栝蒌、海粉所以行痰,诃子所以敛肺。然而无治血之药者,火去而血自止也。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人溺
    咳血者,宜此一物饮之。
    褚澄,齐之圣医也。其《遗书》曰∶咳血不易医,喉不容物,毫发必咳,血渗入喉,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则百不一死,服寒凉则百不一生。吾于是乎师其言矣。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圣饼子
    青黛(一钱)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以黄煎汤炒黄色,二味研作饼子,入柿饼内,湿纸包煨,连柿饼研细,米饮调服。
    咯血者,此方主之。
    咯血者,咯而出血,责之脾胃也。青黛去土中之火,杏仁利中宫之气。气利火去则不咯,不咯则不血矣。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荷叶散
    荷叶(不拘多少,焙干为末)咯血,此方亦良。
    气分有火,则令人咯,久久咯之,则动其血。褚氏曰∶血虽阴类,运之者其和阳乎!荷叶有仰盂之形,得震卦之象,有轻香之气,得清和之体,故能和阳定咯而运血。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大补丸
    黄柏(一物,炒褐色作丸)呕血者,此方主之。
    呕与咯不同,声出于上焦为咯,重而短也。声出于下焦为呕,浊而长也。黄柏苦而润,苦故能泻火,润故能就下也。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侧柏散
    侧柏叶一味,为末。
    米饮调下三钱。
    此亦治呕血之方也。
    侧,阴象也。柏,遇寒而不凋,得阴气之最浓也,故能入阴而泻呕逆之火。然其性微香,则其妙又能和阳,而不偏于阴矣。此其所以为良也。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晚漱治牙宣
    牙宣者,齿根出血也,此以肥甘之热致病。每于晚膳后,以茶漱而洁之,则病愈矣。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小蓟饮子
    小蓟生地黄滑石通草蒲黄(炒)藕节淡竹叶当归栀子(炒)甘草(各半两)下焦结热血淋者,此方主之。
    下焦之病,责于湿热。法曰∶病在下者,引而竭之。故用生地、栀子凉而导之,以竭其热。用滑石、通草、竹叶淡而渗之,以竭其湿。用小蓟、藕节、蒲黄消而逐之,以去其瘀血。
    当归养血于阴,甘草调气于阳。古人治下焦瘀热之病,必用渗药开其溺窍者,围师必缺之义也。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小蓟琥珀散
    小蓟琥珀(等分,为末)此亦治血淋之方也。
    蓟根能治下焦瘀血,琥珀能治膀胱结热。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牛膝膏
    牛膝(三斤,煎膏一斤,空心盐水化下四钱)此亦血淋之方也。
    牛膝质润而苦咸,形实而修长。质润故能活血,苦咸故能胜热,形实故能就下,修长,故能导小肠而利膀胱。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玄胡索散
    玄胡索(一两)朴硝(三分)分二次服。
    此治阳邪陷入下焦,令人尿血之方也。
    阳邪者,热病伤寒之毒也。下焦者,阴血所居,阳邪入之,故令尿血。玄胡索味苦而辛,苦故能胜热,辛故能理血。佐以朴硝,取其咸寒,利于就下而已。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胃风汤
    人参(去芦)白术(炒)茯苓(去皮)川芎(洗净)当归(酒洗)白芍药(炒)桂(炒,等分)风邪入于肠胃,泄下鲜血,或肠胃湿毒,下如豆汁瘀血者,此方主之。
    风,阳邪也,血得之则善行,故下鲜血。湿,阴邪也,血得之则败坏,故如豆汁。气血虚而后邪凑之,故用人参、白术、茯苓以补气。用川药、当归、芍药以养血。肉桂之辛,可以散风邪,肉桂之热,可以湿毒,血药得之可以调营,气药得之可以益卫。又曰∶白术、茯苓能壮脾而疗湿,川芎、肉桂能入血而驱风。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槐花散
    槐花(炒)侧柏叶荆芥穗枳壳(麸炒,等分)共为末,每服三钱,空心下。
    肠风、脏毒下血,此方主之。
    槐花、侧柏能凉大肠之血,荆芥、枳壳能疗大肠之风。风热相搏者治之良。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酒煮黄连丸
    黄连(十二两)好酒(五升)煮干,为末作丸。每服三钱。
    湿热酒毒令人便血者,此方主之。
    黄连,苦寒枯燥之物也。苦寒故能胜热,枯燥故能胜湿。而必煮以酒者,非酒不能引之入血也。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柏灰散
    侧柏叶(一味,春东、夏南、秋西、冬北取来。)烧灰调下三钱。
    脏毒下血不止者,此方主之。
    脏毒之初宜凉血,凉血皆苦寒之药,久久则气寒,而血益不固矣。法曰∶涩可以固脱,故用柏灰之涩以止之。四时采之,必辨其方者,取其得气之浓也。他如干柿饼烧灰亦良。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人参樗皮散
    人参(去芦)樗根白皮(等分)每末三钱。
    脏毒挟热下血,日久不止者,此方主之。
    脏毒,肠毒也。挟热者,谓挟客热与饮酒之类也。日久不止,则气亦虚,而不足以固血矣,故用人参之甘以补气,樗根之涩以固血。补以举之,涩以劫之,杂霸之治也。
    

[卷三] 脱肛门第二十二
    叙曰∶脱肛,一也,有寒热之判焉。又能进之而辨气血中之寒热,则精艺者也。今考古方三首,表其要者尔。
    

[卷三\脱肛门第二十二] 丹溪脱肛方
    人参黄川芎当归升麻久泻脱肛者,此方主之。
    泻久则伤气,下多则亡阴,是气血皆亏矣,故令广肠虚脱。气不足者,补之以甘温,故用参、。阴不足者,养之以浓味,故用芎、归。下者举之,故用升麻。
    

[卷三\脱肛门第二十二] 举肛丸
    半夏天南星枯白矾(各五钱)枯红矾鸡冠花(炒)白附子(各五两)诃子肉()黑附子(生)枳壳(各一两)皮(二枚,炙)栝蒌(一枚,烧存性)胡桃仁(十五枚,烧存性)共为末,醋糊作丸。空心温酒下三十丸。
    泄泻虚寒脱肛者,此方主之。
    湿盛则濡泻,久泻则胃虚,胃虚则脏寒,脏寒则无阳以升举,故令肛肠脱而不上。燥能去湿,故用半夏、南星。枯能制湿、故用红、白枯矾。温能暖脏,故用黑、白附子。乃若鸡冠花、刺皮、枳壳所以驱风。而诃子、栝蒌、胡桃仁之灰,取其涩以固脱也。
    

[卷三\脱肛门第二十二] 收肛散
    熊胆(五分)孩儿茶(三分)冰片(一分)共为细末,乳调涂肛上,热汁下而肛收矣。
    热泻脱肛者,用此方涂之良。
    热则肛门涩,涩则便不易出,不易出则令人努责,努责之久,则令脱肛。此与寒脱不同者,此则肛门涩,寒脱则洞泄而不涩也。苦可以胜热,故用熊胆。涩可以固脱,故用儿茶。
    辛可以拔邪,故用冰片。
    

[卷三] 呕吐门第二十三
    叙曰∶呕有声长、声短之辨,吐有见痰、见食之分,参之以脉证,合之以颜色,问之以从来,始为无失。毋但曰呕吐小疾而忽之,常见肝实之证,令人呕吐不已而死者。兹考六方,志

[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 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
    半夏陈皮(去白)茯苓甘草(炙)山栀子(炒黑)黄连(炒)生姜(等分)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令人呕吐者,此方主之。
    有声之谓呕,有物之谓吐。声者,气与火也。物者,痰与涎也。半夏燥痰湿,茯苓渗痰湿,陈皮利痰气,甘草益脾气,此二陈治痰之旨也。苦可以泻火,故用栀子。辛可以行滞,故用生姜。
    


前一页 ◇ 止衄散
后一页 ◇ 六君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