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独参汤 |
人参(去芦,二两)凡上下失血过多,脉微欲绝者,急以此方主之。 血者气之守,气者血之卫,相偶而不相离者也。一或失血过多,则气为孤阳,亦几于飞越矣,故令脉微欲绝。斯时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几微之气所宜急固。故用甘温之参以固元气,所以权轻重于缓急之际也。故曰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或者不达此理,见其失血而主四物汤,则川芎之香窜,能散几微之气,而当归、芍药、地黄,皆滋阴降下之品,不能生血于一时,反以失救死之权,而遗人夭殃矣。医云乎哉?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八珍汤 |
人参(去芦)白术(炒)茯苓(去皮)炙甘草当归(酒洗)川芎(酒洗)芍药(酒炒)地黄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 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者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形体既充,则百邪不入,故人乐有药饵焉。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犀角地黄汤 |
生犀角(镑)生地黄白芍药牡丹皮吐衄不止者,此方主之。 口出血曰吐,鼻出血曰衄。火逆于中,血随火上,有此二证。然吐血责之腑,衄血责之经,求其实,则皆炎上之火也。火者,心之所司,故用生犀、生地以凉心而去其热。心者,肝之所生,故用丹皮,芍药以平肝而泻其母,此穷源之治也。今人治吐血者,以凉水濯其两足,此釜底抽薪之意也。治衄血者,以凉水拊其后颈,此责其火于太阳经也。皆是良法。互考见咳嗽门、痘门。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四生丸 |
生荷叶生艾叶生地黄生柏叶四件烂捣,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 阳乘于阴,血热妄行,或吐或衄,此方亦良。 统而论之,生之则寒,则四生皆能去火。析而论之,则荷、艾轻香,去火于气。、柏质实,泻火于阴。火去则血归经,而吐衄愈矣。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黄连解毒汤 |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三钱,炒)阳毒,上窍出血者,此方主之。 治病必求其本。阳毒上窍出血,则热为本,血为标。能去其热,则血不必治而自归经矣,故用、芩、栀、柏苦寒解热之物以主之。然惟阳毒实火用之为宜。若阴虚之火,则降多亡阴,苦从火化,而出血益甚,是方在所禁矣。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人中白 |
新瓦上逼干,温汤调下三钱。 衄血不止者,此方主之。 人中白,即《本草》溺白也。其味咸寒,咸则能入血,寒则能胜热。其味浓于人便,故其奏功尤捷。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生地黄自然汁 |
取生十余斤,只用新布拭净捣绞取汁,勿用生水洗之。 吐衄不止者,此方亦良。 东垣曰∶生地黄,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故吐衄之疾,取自然汁呷之,血凉而止。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茜根散 |
茜根阿胶黄芩侧柏叶生地黄(各一两)炙甘草(五钱)阴虚衄血者,此方主之。 阴阳之在人,平则治,偏则病。若肾阴一虚,则阳胜矣,故载血上行而令衄。是方也,阿胶能补虚,黄芩能养阴,甘草能缓急,茜根、侧柏、生地黄,则皆去血中之热,能生阴于火亢之时者也。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黄芩芍药汤 |
黄芩(炒)白芍药(酒炒)甘草(各三钱)阴火载血上行,衄而不止者,此方亦主。 黄芩之苦能降火,芍药之酸能收阴,甘草之甘能缓急。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止衄散 |
黄(六钱)赤茯苓白芍药当归生地黄阿胶(各三钱)饥困劳役,动其虚火,致衄不止者,此方主之。 饥困劳役而动其火,其人本虚可知矣。虚火可补,故用黄、当归、阿胶甘温之品以补之。然赤茯苓能导丙丁,白芍药能收阴气,生地黄能凉血热。三物者,去血中之热,自是冲和,与芩、连苦寒之剂殊别。实火宜用连、芩、虚火则惟此类为宜也。或问∶虚火、实火,何以辨之?余曰∶声高气壮为实火,言而微终日复言为虚火。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人参饮子 |
人参黄(各一钱五分)麦门冬当归甘草白芍药(各一钱)五味子(九粒)暑月衄血,此方主之。 《内经》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故时当暑月,则肺金受克,令人乏气之时也,理宜清金益气。清金故用麦门、五味。益气故用甘草、参、;芍药之酸,所以收其阴。当归之辛,所以归其血。此亦虚火可补之例也。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榴花散 |
百叶榴花(晒干为末)衄不止者,以此末吹入鼻中,立止。 榴花之红,有使入血。榴花之涩,可使止血。一夫当关,此药近之。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丹溪咳血方 |
青黛(飞)栝蒌仁(去油)诃子肉海粉(去砂)山栀(炒黑,等分)咳嗽痰血者,此方蜜丸噙化。 肺者,至清之脏,纤芥不容,有气有火则咳,有痰有血则嗽。咳者有声之名,嗽者有物之义也。青黛、山栀所以降火,栝蒌、海粉所以行痰,诃子所以敛肺。然而无治血之药者,火去而血自止也。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人溺 |
咳血者,宜此一物饮之。 褚澄,齐之圣医也。其《遗书》曰∶咳血不易医,喉不容物,毫发必咳,血渗入喉,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则百不一死,服寒凉则百不一生。吾于是乎师其言矣。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圣饼子 |
青黛(一钱)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以黄煎汤炒黄色,二味研作饼子,入柿饼内,湿纸包煨,连柿饼研细,米饮调服。 咯血者,此方主之。 咯血者,咯而出血,责之脾胃也。青黛去土中之火,杏仁利中宫之气。气利火去则不咯,不咯则不血矣。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荷叶散 |
荷叶(不拘多少,焙干为末)咯血,此方亦良。 气分有火,则令人咯,久久咯之,则动其血。褚氏曰∶血虽阴类,运之者其和阳乎!荷叶有仰盂之形,得震卦之象,有轻香之气,得清和之体,故能和阳定咯而运血。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大补丸 |
黄柏(一物,炒褐色作丸)呕血者,此方主之。 呕与咯不同,声出于上焦为咯,重而短也。声出于下焦为呕,浊而长也。黄柏苦而润,苦故能泻火,润故能就下也。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侧柏散 |
侧柏叶一味,为末。 米饮调下三钱。 此亦治呕血之方也。 侧,阴象也。柏,遇寒而不凋,得阴气之最浓也,故能入阴而泻呕逆之火。然其性微香,则其妙又能和阳,而不偏于阴矣。此其所以为良也。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晚漱治牙宣 |
牙宣者,齿根出血也,此以肥甘之热致病。每于晚膳后,以茶漱而洁之,则病愈矣。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小蓟饮子 |
小蓟生地黄滑石通草蒲黄(炒)藕节淡竹叶当归栀子(炒)甘草(各半两)下焦结热血淋者,此方主之。 下焦之病,责于湿热。法曰∶病在下者,引而竭之。故用生地、栀子凉而导之,以竭其热。用滑石、通草、竹叶淡而渗之,以竭其湿。用小蓟、藕节、蒲黄消而逐之,以去其瘀血。 当归养血于阴,甘草调气于阳。古人治下焦瘀热之病,必用渗药开其溺窍者,围师必缺之义也。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小蓟琥珀散 |
小蓟琥珀(等分,为末)此亦治血淋之方也。 蓟根能治下焦瘀血,琥珀能治膀胱结热。 |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牛膝膏 |
牛膝(三斤,煎膏一斤,空心盐水化下四钱)此亦血淋之方也。 牛膝质润而苦咸,形实而修长。质润故能活血,苦咸故能胜热,形实故能就下,修长,故能导小肠而利膀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