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哮喘门第十六] 六君子汤 |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气虚痰喘者,此方主之。 气壮则痰行,气虚则痰滞。痰遮气道,故令人喘。甘者可以补气,参、苓、术、草,皆甘物也;辛者可以治痰,半夏、陈皮,皆辛物也。用甘则气不虚,用辛则痰不滞,气利痰行,胡 |
[卷二\哮喘门第十六] 久喘良方 |
用青皮一枚,展开去穣,入江子一个,将麻线系定,火上烧尽烟,留性为末,生姜汁和酒一杯,呷服之。 《名医录》云∶李翰林,天台人,有莫生患喘病求医。李云∶病日久矣,我与治之。乃用前方,过口便定,实神方也。昆谓久喘者,肺分有顽痰结气,青皮能破气,江子能攻痰,然其性悍厉,善于走下耳,未可以疗上部也。今用烧灰存性,则大毒已去,所存者几希耳。 新烧火性炎上,可使成功于膈;佐之以姜汁,则顽痰易利;行之以酒,则无所不之。姜、酒既行,二物善降,久喘之患,可使愈于一旦,非良方而何? |
[卷二] 咳嗽门第十七 |
叙曰∶新咳易愈,久咳难愈。所以难愈者,病邪传变而深入也。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受邪之原亦多矣,岂可以易与乎?今考十五方,率举其大耳。至于诸邪杂揉,则轻重标本,在人心权度而已,乌能编简尽耶? |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消风百解散 |
荆芥麻黄(去节)陈皮(去白)苍术(泔浸七日)白芷甘草(等分)伤风咳嗽者,此方主之。 有头疼发热,鼻寒声重者,伤风咳嗽也。伤风宜解肌,咳嗽宜利气。荆芥、白芷、麻黄,可以解肌;陈皮、苍术、甘草,可以利气。经曰∶辛甘发散为阳。夫六物皆辛甘,则皆解散矣。然能解散,便能利气;能利气,便能解散。其理恒相通者也。 |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金沸草散 |
前胡旋复花(各一两)赤芍药(炒)甘草(各一钱)半夏(五钱,制)荆芥穗(一两半)赤茯苓(六钱半)因风咳嗽生痰者,此方主之。 风盛则气壅,气壅则痰上,痰上则咳嗽。前胡、旋复,治风而兼行痰;荆芥、甘草,消风而兼利气;半夏治痰,兼破气逆;赤芍调荣,兼能制急;茯苓用赤,入丙丁也。 |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五苓散 |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心水寒射肺而成咳者,此方主之。 上焦有火,渴饮凉水,水为火格,不得润下,停留于膈,水寒射肺,故令人咳。淡足以渗水,故用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辛温足以散寒,故用桂心。向非水寒为患,则五苓非所宜矣。有表证者,以伤寒门小青龙汤主之。 |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丁香半夏丸 |
槟榔(三钱)细辛干姜(炒)人参(各五钱)丁香半夏(各一两)脾胃虚寒,痰饮积于胸膈之间,令人咳嗽者,此方主之。 脾胃温暖,则能营运痰饮;脾胃虚寒,则痰饮停于胸膈,肺气因之不利,乃作咳嗽。咳是有声,嗽是有痰,有声有痰,名曰咳嗽。经曰∶治病必求其本。证本于脾胃虚寒,则脾胃为本,咳嗽为标。故半夏之辛,所以燥脾,人参之甘,所以养胃,脾胃治则不虚;丁、姜之温,所以行痰;细辛之辛,所以散饮。辛温用则不寒,不虚不寒,则脾胃治而痰饮散,咳嗽止矣,用槟榔者,取其性重,可以坠痰,经所谓高者抑之是也。 |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人参蛤蚧散 |
人参(二两)真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日,每换水洗,炙黄)杏仁(去皮尖)甘草(各五两)茯苓知母(炒)桑白皮(蜜炙)贝母(各二两)二、三年肺气上喘,咳嗽脓血,满面生疮者,此方主之。 二、三年肺气上喘,则病久而肺损矣。咳嗽出脓者气病,出血者脉病也。面为清阳之分,六阳之气皆会于面,其气常实,不易受邪。今满面生疮,此正气衰而邪气盛,乃小人道长,君茯苓,乃调脾而益金之母也。又曰∶蛤蚧为血气之属,能排血气之毒,故此方用之调脓理血,亦假其性而伏奇于正也。 |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补肺汤 |
人参黄(蜜炙)川五味(炒)紫菀(洗去土,各一两)桑白皮(蜜炙)熟地黄(各二两)咳嗽肺虚者,此方主之。 参、,脾胃药也。肺虚而益脾胃,乃虚则补其母也。地黄,滋肾药也。肺虚而益肾,恐其失养而盗气于母也。五味子,酸收药也。咳多必失气,故用酸以收之。紫菀凉肺中之血,桑 |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犀角地黄汤 |
生犀角(镑)牡丹皮(各二钱五分)白芍药(二钱)生地黄(一两五钱)心移热于肺而咳嗽出血者,此方主之。 心,火也;肺,金也。火者金之畏,心移热于肺,乃咳嗽见火证,如吐血面赤是也,名曰贼邪,甚是难治。是方也,生犀能解心热,生地能凉心血,丹皮、芍药性寒而酸,寒则胜热,酸则入肝,用之者,以木能生火,故使二物入肝而泻肝。此拔本塞源之治也。 |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当归龙荟丸 |
当归(酒洗)栀子(炒黑)龙胆草(酒洗)黄连(炒)黄柏(炒)黄芩(各一两)木香(一钱)麝香(五分)大黄(酒浸)青黛(水飞)芦荟(各半两)炼蜜丸之。 肝移热于肺而咳嗽者,此方主之。 咳嗽而两肋痛,多怒,脉弦者,病原于肝也。肝者将军之官,气常有余,气有余便是火,故宜泻之。是方也,芩、连、栀、柏、草龙、青黛、大黄,皆能泻火,而未必入肝;肝气臊,诸药得芦荟、麝香之臊,同气相求,可以入肝而平肝矣。然肝木为生火之本,而诸脏之火不无相扇,诸药虽因芦荟、麝香之引而入肝,然其性各有所属,则能兼五火而治之矣。用当归为君者,以其能和五脏之阴;以木香为佐者,以其能行诸药之滞也。正考见火门。 |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左金丸 |
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汤泡)肝热左胁痛,咳嗽,此方主之。 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吴茱萸气臊味辛性热,故用之以为反佐。此方君一臣一,制小其服者,肝邪未盛也;前方证邪盛矣,故用龙、荟诸药以平之。彼之为患滋甚,自不得不用夫大队之兵也。 |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六味地黄丸 |
熟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净肉)牡丹皮泽泻白茯苓(各三两)肾虚移热于肺,咳嗽者,此方主之。 有足心热,内股热,腰痛,两尺脉虚大者,病原于肾虚也。熟地黄、山茱萸,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益肾;肾者水脏,虚则水邪归之,故用山药、茯苓以利水邪;水邪归之则生湿热,故用泽泻、丹皮以导坎中之热。滋其阴血,去其热邪,则精日生而肾不虚,病根既去,咳嗽自宁矣。正考见虚损门。 |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顺气消食化痰丸 |
制半夏胆南星(各一斤)陈皮(去白)香附(制)苏子(沉水者)青皮(去穣,炒)神曲(炒)萝卜子(生用)棠球肉(炒)麦(炒)杏仁(去皮尖)葛根(各一两)酒食生痰,五更咳嗽,胸膈膨闷者,此方主之。 痰之原,生于湿,故用半夏、南星以燥之;痰之滞,原于气,故用香附以开之,杏仁以利之,青皮、陈皮以快之,苏子、卜子以降之;食痰原于酒食,故用葛根以解酒,神曲、麦、棠球以磨食。 |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琼玉膏 |
生地黄(四斤)白茯苓(十三两)人参(六两)白蜜(二斤)四共熬膏。 干咳嗽者,此方主之。 干咳嗽者,有声无痰之名也。火乘于肺,喉咙淫淫而痒,故令有声。病原于脾者有痰,病不由脾,故无痰也。《易》曰∶燥万物者,莫乎火。相火一,则五液皆涸。此干咳之理也。生地黄能滋阴降火,白蜜能润肺生津;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虚则补其母,故用茯苓。又地黄、白蜜皆润,铢两又多,茯苓甘而属土,用之以佐二物,此水位之下,土气乘之之义,乃立方之道也。他如火门阿胶散,主此证亦良。 |
|